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 | 课件 | 教案 | 素材 | 作文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 | 教师 | 读物
  
  
位置教案下载 >>课堂教学实录 >>

《创造宣言》课堂实录

【案例描述】 
    (《创造宣言》学习课文的第四节至第十节,课堂教学进行20分钟后) 
  教师:从刚才的学习中我们看到,陶先生借“有人”之口提出了五种不能创造的理由:环境太平凡,生活太单调,年纪太小,“我”太无能和遭遇绝境。作者对此采用驳论点的方法一一予以驳斥,我们知道驳论点的方法一共有三种(通过PowerPoint展示),接下来请大家速读四至十节,说说此文用了驳论点的哪一种方法,在论证时有什么特点? 
(学生默读后面对老师的提问沉默了约一分多钟,在老师的焦急等待中,一学生站了起来) 
  学生:文中除了第八节用了类比论证,第九节用了引证,七节内容都用了大量的事实来证明对方的论点是错误的,而且这些事例取自古今中外,涉及图画、雕塑、音乐、物理、地理、数学等各个领域,事例典型,论证观点“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令人信服。 
  教师:回答得太准确了,确实作者在驳斥时用了概述的摆事实的方法,增加了作品的容量……(此时有一学生和同桌低语:“如果需要,我们还有更有力的论据。”听了我心里一动,随即改变原来的教学计划),我相信读了此文,面对种种不能创造的遁词大家一定有许多话要说,那么就让我们来效仿陶先生,也来给这些所谓的理由予以回击吧!(话音刚落,就有学生“呼”地站起来) 
  学生1:有人说:环境太平凡了,不能创造。平凡不过于一枚桃核,但到了王叔远的手里就成了栩栩如生的大苏泛赤壁;平凡也莫过于一根胡萝卜,到了大厨师的手里三下五除二就成了“龙飞凤舞”。(教师、学生一边笑,一边鼓掌。学生一在掌声中坐下,学生二在掌声中站起,掌声随落。) 
  学生2:有人说:生活太单调了,不能创造。单调莫过于在沙漠,埃及人生活在沙漠,照样创造出不朽的金字塔、狮身人面像。  
  学生3:有人说:年纪太小,不能创造。唐朝诗人骆宾王七岁就能写出《咏鹅》,韩东郎“十岁裁诗走马成”。           
  学生4:(这个学生平时胆子很小,今天还是第一次主动站起来回答)有人说:“我”太无能,不能创造。舟舟在众人眼里智力等同于五六岁的孩子,但他还是在音乐上表现出了他的天赋,曾和许多知名人士同台演出,富有创造性地指挥了好几场大型的音乐会。           
  学生5:有人说:身陷困境,等死而已,不能创造。战国时期孙膑被庞涓挖了膝盖骨,还写出了《孙膑兵法》。科学家刘建航、邓稼先身患癌症,依然生命不息,创造不止。 
  学生6:有……(老师示意学生六坐下) 
  教师:出乎意料,出乎意料!老师备课万万没想到会如此,我们不能再驳论下去,马上就要下课了,虽然这节课打破了老师的教学计划,但是老师今天非常高兴,我们的课就应该这样上,下课后同学们还可以继续交流。下面老师布置作业:刚才同学的发言启发了我,咱们回去找找看,古今中外还有哪些事例可驳斥文中错误论点。 
  学生(齐声):好!(下课铃声响起)(注:为行文简便,实际教学过程中的琐碎之处略去。) 
【案例反思】 
  阅读课的课堂教学的“张力”,实质上是如何把“新信息”与“旧信息”联系起来的问题,它训练的是学生触类旁通由此及彼的思维能力,这种实质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相吻合的。 
  我觉得这个案例体现了“张力”的特征:它将教学由课内延伸到了课外,要学生用自己熟悉的事例来置换文中的论据,势必要牵涉到课外的积累。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学习是一个主动探索的过程,学生在探索新的知识时,把新的信息与旧知识相联系,从而建构起自己的新的“图式”,于是便完成了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教师在其间只是一个组织者和管理者,抑或是一个引导者。从“案例叙述”中不难看出学生是怎样在主动探索中与旧知识相联系的,不难看出教师在其间已经隐退为他们中的一个成员(当我意识到要发生争辩时,便打破原有计划,自动淡出了),只有鼓掌再鼓掌的份了。     
  如果说这个案例是成功的,它应归功于那位低语的学生,倘若没有他的提醒,老师就不会引领大家充实事例。这堂课引起我的反思: 
  反思之一是:在此以前,我在探索过程中只重视了教师的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作用。今后,在课上老师要注意捕捉学生思维的火花,利用学生兴趣点作为契入口,引发学生主动探索,张扬个性。 
  反思之二是:我们是否要谈冷场色变。以前课上当我提出问题,学生一沉静,我就沉不住气,总是自己一讲了之,这节课中,当我要求学生总结摆事实的特点时,就差点又越俎代庖了,而事实证明:学生完全有能力回答且回答得非常正确。于是我想课上必要的冷场还是需要的,老师提出问题总要给学生思考的余地。沉默,在大多数情况下正表明学生在思考,只不过一时还没有把握,这时需要的老师的鼓励而不是代劳,否则只会剥夺学生独立思考的权利,扼杀学生的独到见解。  
点评: 
  语文教学,并不是简单地让学生由“无知”变为“有知”,而是让学生由“已知”变成“新知”。因此,教学过程实际上是教师不断激发学生调动既有知识的过程,也就是不断地让学生用既有的知识和能力来认识、掌握新知的过程。这堂课的教学成功,就是教师适时调整了教学步骤,恰好利用了学生的“已知”。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能将学生的积累和想象以及创造力迁移到语文学习的天地中来。 
  由此可知,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不只是通过“学得”,即指有组织、有计划、有目标的语文学习,而往往是通过“习得”,也就是说,学生在自然状态下的获得。以往的语文教学,比较注重“学得”而忽视了“习得”。课堂教学总是有意无意地以教师的思维框住学生的思路。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在重视“学得”的同时,要重视学生的“习得”,使语文教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教学,回归母语教学的本质。 
  另外,课堂教学要经得起必要的“冷场”。所谓经得起必要的“冷场”,指的是不要追求表面的课堂气氛的热闹,要让学生对课文和有关问题进行必要的思考,引导学生发现作品中和生活中的问题。这个案列,便是以学生的“冷场”开始的。1分多钟的“山重水复”,教师幸喜地等来了下半节课20多分钟的“柳暗花明”。学生在老师的发问面前,大胆地论证课文中的观点,大胆地补充了不同于作者的事例。课堂呈现踊跃发言的场面,呈现出积极思考的“张力”,让学生感受到探索问题,逾越障碍的快乐,使语文教学真正体现出“大语文”的特点。 
                       上海市嘉定区教师进修学院  许建平 

    
相关资料

  《创造宣言》教学设计5
  《创造宣言》音频朗读
  《创造宣言》知识点归纳
  《创造宣言》《谈创造性思维》对比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贵州省铜仁市中考题)
  《创造宣言》练习题
  《创造宣言》知识点梳理
  《创造宣言》知识点
  《创造宣言》pptx课件(29页)
  《创造宣言》ppt课件(41页)
  《创造宣言》读后感
  《创造宣言》测试题
  《创造宣言》ppt课件及教案
  《创造宣言》ppt课件(22页)
  《创造宣言》教学案例及反思
  《创造宣言》说课稿
  《创造宣言》学案
  《创造宣言》ppt课件3
  陶行知《创造宣言》原文阅读
  《创造宣言》教案4
  《创造宣言》ppt课件2
  《创造宣言》教案3
  《创造宣言》教学设计2
  《创造宣言》同步练习2
  《创造宣言》同步练习1
  《创造宣言》阅读练习
  《创造宣言》ppt课件1
  《创造宣言》教案1

    

电脑版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