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 | 课件 | 教案 | 素材 | 作文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 | 教师 | 读物
  
  
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华罗庚》教案5


《华罗庚》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华罗庚的人生经历,学习他奋力拼搏的精神和始终不渝的爱国之情。 
            2、学习人物传记按时间顺序来组织材料、引用诗句和故事的写作方法。 
            3、培养学生理解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并学会提取关键信息。 
[教学重点]  1、了解华罗庚的人生经历,学习他奋力拼搏的精神和始终不渝的爱国之情。 
2、学习人物传记按时间顺序来组织材料、引用诗句和故事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理解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方法]  讲授法  讨论法 
[课时安排]  一个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老师给你们讲一个小故事:1985年6月12日,在东京一个国际学术会议上,一位75岁的教授用流利的英语,作了十分精彩的报告。当他讲完最后一句话,人们还在热烈鼓掌时,他的身子歪倒了,也就在这一天,他去世了。生前,有记者采访过他:“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他不加思索地回答:“工作到最后一天。”他的确为科学辛劳工作到最后一天,用行动实现了自己的诺言。(用多媒体展示故事)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位老人是谁吗?(华罗庚)很好,看来大家对华罗庚这位科学教都很熟悉,他是我国乃至世界上著名的数学家。好,今天,老师就与同学们一起来学习《华罗庚》这篇教学设计>文章,一起来了解华罗庚的人生与精神!(板书题目:华罗庚) 
二、首先,我们来看看作者顾迈南:新华社女记者采访,对象多为科技界名人和科技界发生的重大事件,著有大量科学家传记作品,如《中国当代科学家的奋斗之路》、、《丁肇中:故国情深》、《李政道》等。《华罗庚》就是其作品的一篇。  
三、大家都预习过了教学设计>文章,知道了课文讲述了主人公华罗庚从小就显示出对数学的喜爱,成绩相当好。可是由于家庭的原因,在家里帮父亲做生意记帐。之后,经历了生活的种种苦难终于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并且得到了社会乃至整个世界的认可,他献身与中国的数学研究和教育事业的精神也值得我们学习。现在,同学们先来梳理一下他的人生经历,完成课后第三题的表格。 
时间    主要事件 
1910年11月    出生于江苏省金坛县 
1930年    发表论文《苏家驹之代数的第五次方程式不能成立的理由》 
1932年    进入清华大学 
1937年    从英国回来,担任西南联合大学的教授 
1941年    完成《堆垒素数论》 
1950年    从美国动身回国 
1957年    获得国家科学奖一等讲并发表《数论导引》 
1985年以后    开始研究把优选法应用于工农业生产 
  同学们,不要怕这篇教学设计>文章长,我们不要先急着通读全文,只要按照上面的空格,每个空格代表不同的时间段,抓住给出的资料,在课文中找出关键的信息,我们就能够完成表格了,也就找出了华罗庚一生的主要成就,课文也就读懂了一半了。 
     好,现在让一位同学来说说他完成的结果。(同学回答) 
     不错,华罗庚一生中取得了很多惊人得成绩,发表了很多论著。当然,他还在实践中指导他人成才,指导生产,把知识运用到实际中。课文中哪里就表现了他这一方面的成就?同学们找出来。 
在课文的后部分,华罗庚培养了陈景润、万哲先、王元等优秀的科学家,把研究优选法应用到工农业生产上。对了,华罗庚不但是一个自身优秀的科学家,还是一个善于培养学生的好老师。陆游曾说过:“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实践方面,华罗庚的优选法就是一个创举,就是一个典型! 
四、我们已经整体地把握了课文,那现在来看看这篇教学设计>文章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又又什么好处呢? 
1、刚刚通过表格的填写,大家知道这篇课文是采用什么顺序叙述的吗?(时间顺序)作者按照主人公的出生直到了他取得成就,从1910年到1985年,沿着成长一路追随下去。同学们翻到课文的30页,课文的最前部分“1930年 ,上海《科学》杂志第二期……”为什么这里刚刚开头,就到了1930年呢?他采取的是什么手法呢?(倒叙)倒叙,开头就把最精彩的地方先提出来,产生强烈的悬念。所以说,这篇教学设计>文章以时间流变为线索,勾勒传主的基本生命历程,概括性地描绘出较为完整的华罗庚形象。教学设计>文章涉猎传主的事实虽多,但这些内容全部编制在时间的年轮中,组合在华罗庚生命的转变中,所以,教学设计>文章的脉络仍然非常清晰,材料多而不乱。这种写法,是传记文最常用、同时也可以非常灵活变化着来运用的一种写作形式。大家在写作时可以借鉴。 
2、老师想问同学们,读这篇课文的时候,你们觉得有趣吗?为什么有趣呢?老师觉得教学设计>文章中讲述了许多华罗庚的小故事,增加了教学设计>文章的活泼度,使教学设计>文章具有生动的可读性。我请同学们来讲讲,教学设计>文章中的小故事哪个最有趣?哪个给你印象最深刻?(例子:P30教学设计>文章首先讲述了一个“伯乐识马”的小故事: 1930 年,北京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通过一篇论文看出华罗庚“真不简单”,建议“应该请他到清华来”;  P31姐姐华莲青回忆当时华罗庚刻苦自学的情景;   …… ) 同学们今后如果再写人物传记中,也可以学习本文的方法,穿插一些小故事,会增加教学设计>文章的可读性。 
3、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了,课文还多处引用了华罗庚的诗句,给给五分钟的时间,同学们找出来,并说说这些诗句对理解华罗庚的生活经历和人生感受起到什么作用? 
引用的华罗庚的诗句: 
第一处P31(神奇妙算古名词……)这首诗表达了华罗庚强调人生要埋头苦干的思想,他认为“天才”是“辛苦”挣来的,“勤奋”能够弥补先天的智力不足。正是依靠这个,华罗庚才做成了一份事业。 
第二处P33(寄旅昆明日,金瓯半缺时……)这首诗鲜明地表达了华罗庚对国土受侵、敌人横行霸道的满腔的愤慨,体现了他的爱国精神。此诗还运用了比喻手法,把国土比喻为金瓯,生动形象。 
第三处P36(向在城市里,金来大地边……)这首诗极好地表现了华罗庚深入生产第一线的兴奋心情,表现了这位科学家把为国为民服务当作乐事的高尚情操。 
第四处P37(五十年来心愿……)这首词表达了自己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喜悦心情。华罗庚一生,几次写入党申请书,但都没被批准,直到1979年自己已近古稀之年,才被批准,他自然是十分高兴。从中也可看出这位科学家对党忠心耿耿。 
这篇教学设计>文章嵌入了多首华罗庚的诗词,使得这篇科学家的传记,显现出一种古朴文雅的风格来。 
五、同学们,至此,你们是否感受到了华罗庚的爱国情怀。罗庚作为一个杰出的数学家,同时他也是一个特别爱国的人。对于华罗庚爱国情怀的表现,教学设计>文章也是在时间顺序的框架之中表现的。如:(1)国家受辱的抗战时期,在西南联大任教的华罗庚对“金瓯半缺时”的国破家亡现状和“狐虎满街走,鹰鸇铺地飞”现实的愤慨和忧虑。( 2 )、新中国成立,华罗庚放弃美国大学终身教授的职务,带领全家回国,他说,为了国家民族、为了为人民服务、为了个人出路,他在公开信中说到:“朋友们,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归去来兮……”P34( 3 )把数学知识运用下乡。 1958 年以后,华罗庚开始研究把优选法和运筹学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至此,我们基本上学习了整篇课文。华罗庚在古稀之年时说过:“树老易空,人老易松,科学之道,诫之以空,诫之以松。我愿意一辈子从实而终。”我想请一位同学来谈谈你对“空”、“松”、“实”的理解。  
“空”:缺少坚实的基础和实践。“松”:松动,松懈,放松长期的努力。“实”: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华罗庚几十年从事数学研究生涯中,最深的体会是科学根本是“实”,实要脚踏实地,认认真真。 
同学们,科学之道,诫之以空,诫之以松。我们求学之道,也要戒空戒松,从实而终! 

    
相关资料

  《华罗庚》教案、笔记、PPT课件
  《华罗庚》教案9
  《华罗庚进清华园》教学设计2
  《华罗庚进清华园》教案1
  《华罗庚进清华园》ppt课件1
  《华罗庚》教学反思
  《华罗庚》说课稿
  《华罗庚》实用学案
  顾迈南《华罗庚》课文原文阅读
  《华罗庚》导学案
  《华罗庚》教案8
  《华罗庚》ppt课件5
  《自学成才的数学大师华罗庚》ppt课件1
  《华罗庚》教学实录
  《华罗庚》同步练习
  《华罗庚》ppt课件4
  《华罗庚》教案7
  《华罗庚》教案6
  《华罗庚》教学设计4
  《华罗庚》教学设计3
  《华罗庚》ppt课件3
  《华罗庚》ppt课件2
  《华罗庚》教案2
  《华罗庚》重点、难点与对策及同步练习
  《华罗庚》ppt课件1
  《华罗庚》教案1

    

电脑版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