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 | 课件 | 教案 | 素材 | 作文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 | 教师 | 读物
  
  
位置教案下载 >>课堂教学实录 >>

《桥边的老人》教学实录

1、教师:同学们好,大家做了预习,说说看《桥边的老人》是写什么主题的小说?同学们回答“战争”。 

2、教师:是的,对于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来说,战争只是一个很遥远也很模糊的概念。而把战争浓缩在文字里,战争往往意味着炮火弥漫刀光剑影。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的《桥边的老人》却给了我们关于战争的另一种解读。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海明威,走进《桥边的老人》。先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完成小说的朗读,同学们齐读第一第二段以及课文的最后一段,老师读中间部分。思考:小说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故事中老人多次唠叨的语言是什么? 

3、学生概括小说的故事梗概,要求语言规范,要点具备。 

小结:即将战争前,在一个相对平静的环境下,围绕劝离与不走而展开的“我”与一位老人的对话,从而展示了这位孤身老人当人们竞相逃命时的内心世界,表现出战争的残酷与罪恶。 

4、教师:小说的主体部分就是老师朗读的对话部分,请你找出故事中老人多次唠叨的语言。学生得出答案,都是在逃难中对小动物关心的几句语言。一共有以下四处: 

“没家,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猫,当然不要紧。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 

“猫是不要紧的,我拿得稳。不用为它担心。可是,另外几只呢,你说它们会怎么样?” 

“可是在炮火下它们怎么办呢?” 

“摁,当然会飞。可是山羊呢?唉,不想也罢。” 

学生齐读这四句话,再请一同学朗读这四句话。 

教师:你觉得自己读出这四句话的感觉来了吗? 

学生:没有。还应该缓慢些,应该读得焦虑、忧愁。 

教师:对,老人76岁了,在炮火来临前被迫离开家园,要读得沧桑无奈些,注意关键词的朗读。 

再次朗读。 

5、教师:你能从这几句唠叨词中读出些什么? 

学生:读出老人的孤独。他没有家,只有几只小动物相依为命,晚年生活很凄凉。 

教师:对,也就是读出了老人的生活现状,读出了他的孤独。老人在他垂暮之年,把动物视为亲人。 

学生:可战争却要他离开他的家园他的亲人,连最后一点温情也要抹去。 

学生:读出了战争的残酷,战争给百姓带来的苦难和痛。 

学生:读出了老人的善良,在大家都自顾自己的逃命中,老人还能想到可怜的动物。 

教师:说的很好,在老人眼中,小动物的生命也是世界的价值所在。这是一种人性的光辉。 

学生:就是说老人的爱心。 

学生:读出老人内心的痛苦,不能安度晚年,要在战火中逃离家园。 

学生:读出他的茫然,对未来生活的迷茫和无把握。 

教师:怎么可以看出他对前景的茫然呢? 

学生:他顾及动物不关心自己,不想走。 

教师:短短几句话,简单又高效,既蕴涵了许多言外的生动细节,又能反映出人物的个性与心理。可见海明威语言的简约风格。这几句话里饱含着老人负责的情感,让我们再次齐读这四句话,切实读出情感来。学生读。

6、教师:到这里,我们可以对海明威简洁明快的语言风格有所感受。这让我想起海明威著名的“冰山理论”,他说:“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他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放在文学写作上,如何理解这句话? 

学生:语言要简洁,不要全部说出来。 

学生:有八分之七的内容要我们自己去想。 

学生:要揣摩弦外之音。 

教师:文学作品中,文字和形象是所谓的“八分之一”,而情感和思想是所谓的“八分之七”。 

用简洁的文字塑造出鲜明的形象,把自身的感受和思想情绪最大限度的埋藏在形象之中,使之情感充沛却含而不露、思想深沉而隐而不晦。 

资料链接 :海明威在《午后之死》中有一个解释:“如果一位散文家对于他想写的东西心里很有数,那么他可能省略他所知道的东西,读者呢,只要作家写得真实,会强烈的感觉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像作者写出来似的。”显而易见,作家在这里强调的是省略,主张水面下的的“八分之七”应该留给读者您去感受。 

教师: 联系小说,细读对话,你还能更多地感受出水面下的八分之七吗? 

7、学生阅读探讨。 

学生:从‘我只是在照看动物’中的‘只是’,感觉到老人的无辜和内心的怨愤。 

教师;对战争的控诉有此可见,请你读这句,读出其中的冤和怨来。 

学生:那句“一共三种,两只山羊,一只猫,四对鸽子”中,了解到老人对动物的疼爱和老人的孤独。 

学生:‘政治与我不相干’这句,老人对战争的反感,以及他的无辜。 

学生:我是最后一个离开…… 

教师:这种含而不露的手法,使小说中的对话充满弦外之音。其实,对话以外的句子也同样包蕴丰富的内容,你能找出几处?作出分析。 

学生:‘他木然地说,可不再对着我说了’这句(分析略,以下同)。 

学生:‘那是他的故乡,微笑’ 

学生:‘仅有的幸运’还有最后的‘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坐了下去’ 

学生:‘那天是复活节的礼拜天’ 

教师称赞:很有想法,请具体分析一下。 

学生:复活节是西方的重大节日,仅次于圣诞节,它代表着重生和希望,就使得小说更有悲剧性。 

8、教师:文章中还有其他多处地方也有这水面下的八分之七之韵味,我们可以细加咀嚼。同学们的这种探究学习的意识,对于我们阅读文学作品极为重要。那么,纵观全文,如果用一个字来形容这篇小说的特点,你会用哪个字? 

学生:美,小说虽是悲剧,但是表现了人性的美。 

学生:深,小说很有深度,虽然写的是感觉很平常很生活的事情,但能够从中揭示出一个深刻的主题。 

学生:小,别的写战争的都是大手笔大场面,战争电影都是大投入巨资打造,而这个小说都是小角度小片段,还有小人物。 

学生:没有英雄人物,写的是平民百姓,没有战争场面,可也一样感受战争的残酷,所以我说是‘妙’。 

学生:真,写的情感很真实。 

教师:那为了表现真,作者还有其他什么手段? 

学生:文中的“我“的出现,就使得作品很真实很亲切。 

教师:‘我’是谁呢? 

学生:战士,或者其他身份。 

教师:如果换成第三人称,会怎么样? 

学生:没有这样置身于小说中来得真实。 

教师:大家的看法其实都在证实小说的构思的精巧,这篇小说给人的整体感觉是简洁、朴实、明快,同时又不乏深度,海明威不愧为著名小说家和记者,一个“巧”字也许可以尽含其中。这些精巧之处在海明威的其他小说中都可以找到,大家有空可以多去阅读。相信海明威的《桥边的老人》能给我们许多的启迪,关于战争,关于生命,关于尊重,也关于写作……

设计说明:海明威的《桥边的老人》是《外国小说欣赏》高中语文选修教材的第一课,本课程的主要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欣赏外国小说以及初步感知小说这一文体的基本特征,与此同时,适当地勾勒外国小说史的轮廓,简单介绍外国小说的创作方法以及诸种流派,最终目的是了解小说艺术,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培养高格调的审美情趣,提升人生境界。海明威的《桥边的老人》小说的主题是揭示战争的残忍、罪恶。然而作者在构思取材上,却非常巧妙和独特,它不是以战火纷飞,血腥残酷的战争实景来表现该主题,而是以在战争即将到来前,一个相对平静的环境下,一个孤身老人当人们竞相逃命时的内心世界,冷静而逼真地揭示出了战争的残忍、罪恶。《桥边的老人》篇幅短小,笔法简练,但是意蕴却很深刻,叙述角度也很具有代表性,所以结合单元要求和文本特点,该课的教学主要扣住对海明威的这篇小说主要内容与题旨的把握及其创作风格的了解,同时渗透话题的相关知识,重在培养学生欣赏外国小说的能力。

    
相关资料

  《桥边的老人》ppt课件(24页)
  《桥边的老人》阅读练习及答案(三)
  《桥边的老人》过关检测题
  《桥边的老人》教学设计9
  《桥边的老人》ppt课件(32页)
  《桥边的老人》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桥边的老人》知识点归纳ppt课件
  《桥边的老人》选编练习
  《桥边的老人》ppt课件8
  《桥边的老人》教案8
  《桥边的老人》教学反思(2篇)
  《桥边的老人》主旨
  《桥边的老人》字词整理
  《桥边的老人》教学参考
  《桥边的老人》赏析(2篇)
  《桥边的老人》阅读练习及答案
  《桥边的老人》续写作文(2篇)
  《桥边的老人》导学案
  读《桥边的老人》有感
  《桥边的老人》教案7
  《桥边的老人》教案6
  《桥边的老人》教学设计5
  《桥边的老人》教案4
  《桥边的老人》教案3
  《桥边的老人》学案
  《桥边的老人》讲学稿
  《桥边的老人》ppt课件7
  《桥边的老人》教学设计2
  《桥边的老人》读后感
  《桥边的老人》同步练习

    

电脑版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