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 | 课件 | 教案 | 素材 | 作文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 | 教师 | 读物
  
  
位置教案下载 >>初中说课稿 >>

《后赤壁赋》说课稿2

一  说教材  
 1  教材分析  
    《后赤壁赋》是一篇骈散结合的经典美文,它是《唐宋散文选读》中第四单元的一篇基本阅读篇目。如何更好地鉴赏这篇课文,即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讨理趣,便成为本单元教学的一个重点。这篇赋句式相对整齐,而诵读是欣赏语言的节奏美,把握情感的最好手段。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为通过诵读,把握作者情感的变化,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这也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要求的“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整体能力的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由于文章结尾借道士化鹤故事表达的主旨比较隐晦,学生难以理解,所以设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来看,这篇文章是苏轼处于人生最艰难的时期完成的作品。文章中面对挫折的那种坦然、达观的态度,对今天的中学生来说很有教育意义。所以,可以通过这篇文章来引导学生,培养他们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鉴于以上的教材分析,确立如下三个教学目标:  
2   教学目标:  
(一)学生分析 
学生经过前三个单元文言文的学习,对于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已经有了一些直观经验的积累,独立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有了一定的基础,因此,现阶段学生在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中有如下三方面的需要: 


1、继续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 
2、逐渐将重点转移到“鉴赏”的层面。 
3、尝试文言文阅读研究性学习。 
(二)目标确定 
根据以上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确立如下三个层次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赋的相关知识;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诵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本内容。 
过程与方法:反复体味文中优美的语言,提高语言感受能力;知人论世;与作者在同时期创作的其它作品比较阅读,深入理解文中包含的复杂情感和深刻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苏轼的思想,学习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 
(三)教学重点: 
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的积累;整体把握文章思想内容;了解本文景、情、理统一的特点;在充分地把握与鉴赏的基础上进行背诵。 
(四)教学难点: 
深入分析文章中蕴含的哲理,如何理解文章结尾道士化鹤的寓意。并作出评价,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 
解决办法: 
    1.介绍与课文相关的作者生平经历,并把两赋一词揉合起来理解,力求知人论世,较深入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2.反复诵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语言与意境之美。 

(五)  教学步骤:三课时  

二、 说教法和学法。 
1、总体思路:从诵读——研读;从整体感知——深层评价;从感性——理性的原则 
2、第一课时,运用多媒体让学生多听、多看,同时让学生有感情的反复诵读整体感知,通过质疑、交流的手段达到积累和总体把握文章内容的目的。 
3、第二课时,教师设计问题,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学生讨论,深入分析文章内涵,利用“比较阅读”“知人论世”等方法开展研究性学习。 
4、第三课时,探究、讨论并理解文章结尾道士化鹤的寓意。由此引申拓展古典诗歌中动物意象的传统意义。 
5、恰当地利用学案、多媒体、营造气氛,扩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 

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由苏轼的《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余平生功业,黄州密州儋州)这首诗导入课文。从而让学生理解政治得失与文学创作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感受到一个真实的苏轼,更好地理解苏轼的独特人格。  
(二)、朗读全文,整体感悟。  
    朗读时,注意作者感情的变化。通过朗读初步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主要内容。之所以设计这一环节,是因为无论怎样鉴赏一篇文章,其前提都离不开一个“读”字,“读”是学好文言文的一个有效途径,它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根本。在读的方式上做些灵活的调整,教师范读,听录音朗读,然后单个同学朗读,一组朗读,全班朗读等。 
(三)分析第一自然段  
1、朗读全文,解决生字词,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  
2、找出本段有词类活用现象的句子  
3、本段出现的特殊句式  
设计该环节是要学生明白语文的性质是姓“语”,从而突出语文工具性的性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母语的情操。至于文中字词句的具体涵义,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之上,结合课文注释,已经能够独自找出,教师稍做点拨即可。  
(四)、结合注释,疏通第一段文章大意。(由学生合作完成)  
(五)找出文章中写景的句子,感受苏轼的心情。 
(五)、布置作业:  
      诵读课文并思考文中作者的情感是如何变化的?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的学习。学生齐读课文。  
(二)梳理文章思路,掌握重点实词、虚词,把握作者夜游赤壁时情感的变化。  
(在本环节的教学中,要体现出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结合的原则,根据这一原则,教师稍做点拨,提出与文章思路相关的有代表性的问题。)  
(三)投影前《赤壁赋》,让学生找出前、后赤壁赋写景的句子,找出不同点。 
学法:给学生从游的方式、时序景色、写作重点、作者心情上去比较,理解为何时隔3个月,作者的心情却发生了改变。 
第三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的学习。学生齐读课文 
(二)梳理文章思路,掌握重点实词、虚词,学生疏通第三段的大意。 
(三)重点鉴赏文中写景的语句以及道士化鹤的寓意。  
  设计这一环节的教学,主要是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在语文工具性的基础之上,同时兼顾语文的人文性,对学生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文中的第一、二段都出现了写景的语句,对于这些语句的鉴赏,学生可能无所适从,教师可让学生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来鉴赏,也可以让学生加以想象,以散文式的语言扩充语段。对于道士化鹤这一情节,学生也很难理解作者的本意,可先让学生说出一些与“鹤”字有关的一些成语或熟语,从而提取鹤这一象征意义。至于道士,让学生明白他们的职业以及终极目标是什么,他们以追求长生不老、超然物外为终极目标,这些教师只做点拨即可。  
(四)知识链接:古典诗歌中动物意象的传统意义。 
设计这一环节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对动物的意象进行积累,方便以后的文言词赋的学习,掌握这一内容,相信学生在以后答题的过程中能较好、较快、较准确地答题。 
(五)、全文总结:  
本文着重写苏轼自身情感的变化,由景而乐,得鱼酒更乐,乐而再游赤壁。又因景而悲,悲而长啸,放任漂流,随遇而安。由“横江东来”的孤鹤,引出道士化鹤的梦境,从而含蓄地表达自己希望超脱尘世的心情。  
   
板书设计:  
游前            乐 

后 
赤 游中            悲 
壁 
赋 

游后             怅 
 

    
相关资料

  《赤壁赋》《后赤壁赋》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后赤壁赋》作业练习
  《后赤壁赋》《湖心亭看雪》阅读练习及答案
  《赤壁赋》《后赤壁赋》阅读练习及答案1
  《后赤壁赋》原文译文及赏析
  《赤壁景点》asf视频素材
  《后赤壁赋》阅读练习及答案
  《后赤壁赋》教案4
  《后赤壁赋》mp3音频朗读
  《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后赤壁赋》练习题
  《后赤壁赋》教案3
  《后赤壁赋》拓展练习
  《后赤壁赋》教学实录
  《后赤壁赋》ppt课件5
  《后赤壁赋》同步练习
  《后赤壁赋》及《赤壁赋》教学经验
  《后赤壁赋》ppt课件4
  《后赤壁赋》ppt课件3
  《后赤壁赋》说课稿
  苏轼《后赤壁赋》赏析
  《后赤壁赋》ppt课件2
  《后赤壁赋》ppt课件1
  《后赤壁赋》教案2
  《后赤壁赋》教案及教后记
  《后赤壁赋》rm音频课文朗读
  苏轼《后赤壁赋》译文

    

电脑版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