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 |
课件 |
教案 |
素材 |
作文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 |
教师 |
读物
 
  
  
《相信未来》教案10
《相信未来》教案
教学目标
   1:寻找意象,品味意境
   2:诗化语言和作者感情的诗意表达
   3:“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4:诗人身上所投下时代的烙印
教学重点
   1:寻找意象,品味意境
   2:诗化语言和作者感情的诗意表达
教学难点
   1:“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2:诗人身上所投下时代的烙印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课题导入 
     唐代大诗人李白在仕途失意,理想破灭,人生最困顿的时候写下了千古名篇:《行路难》,其中有两句话体现了作者相信未来,誓为理想而奋争的雄心壮志: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时隔1200年后,又一位天才的诗人用同样的激情,写下了《相信未来》的醒世之作。 
一、知人论世 
1.了解作者 
    食指原名郭路生。食指认为在中国作为诗人,无论是写作还是生活都存在着无形的压力,但别人在背后的指点绝对损伤不了一个人格健全的诗人,于是他用“食指”为笔名,以表达自己的抗争与解嘲。1948年11月出生于河北,自幼爱好文学,深受马雅可夫斯基、普希金、莱蒙托夫等人诗歌的影响。长诗《海洋三部曲》第一节写于1964年,那一年,食指16岁。1967年红卫兵运动落潮,在一代人的迷惘与失望中,诗人以深情的歌唱写下了《再也掀不起波浪的海》和《给朋友》这首诗的后两节,那是一组催人泪下之作。紧接着,在那年的冬天他又写下了那首有关冰层下求索阳光与真理的鱼的长诗《鱼儿三部曲》。可以说食指的创作为一代诗人的崛起奠定了定向的基石。他被人们称为“新诗第一人”。无疑食指是一位填补了历史空白的优秀诗人。 
2.了解背景 
    食指的创作主要集中在20世纪60年代的中后期,这正是“文化大革命”开始并进入高潮的阶段,在那个史无前例的狂热的年代,食指和当时许多年轻人一样陷入了迷惘和失望之中,现实环境的恶劣和内心理想的冲突,使得诗人处于一种矛盾复杂的心态之下。但年轻、热情、执着,又让诗人挣扎着摆脱现实的羁绊,憧憬着美好的未来。 
   《相信未来》是食指的代表作之一,写于l968年,在阴云密布的时代,它给人们心灵上投下了一道希望之光。关于这首诗,食指曾经说:“‘文革’前我就挨整,我已经看到这代人的命运了。鱼儿跳出水面,落在冰块上,它的前途是死,和这个冰块一起消信我们会战胜死亡,这已经进了一步了。我年轻,我能看到冰块消亡的那一天。“正是有了这种信念,诗人才能在20岁的时候就写下了至今脍炙人口的作品,他用朴实平易的文字,将冷静的思考与炽热的感情融人字里行间。
二、字词扫描
1、 强记字音:灰烬(jìn) 依偎(wēi) 摇曳(yè) 睫(jié)毛  瞳(tóng)孔   惆怅(chóu  chàng) 轻蔑(miè) 脊(jǐ)骨  给(jǐ)予  不屈不挠(náo)
2、 辨音辨形:摇曳(yè)——拽(zhuài)拉   睫(jié)毛——捷(jié)报   
  给(jǐ)予——给(gěi)以   瞳(tóng)孔——潼(tóng)关  
撞(zhuàng)击——经幢(chuáng)  惆(chóu)怅——稠(chóu)密——未雨绸(chóu)缪——鸟声啁啾(zhōujiū) 
 
四、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要求:读、听课文录音,明确每节的主要意思结构脉络 
   明确:课文基本结构: 
      1—2节:恶势力横行,我们希望破灭,果实被窃     痛斥现实 
      第3节:面对着困难,我们信念更强,豪情更浓     表明信念 
      第4节:想信未来有人能够看清历史,辨明真相     相信未来 
      第5节:面对表层的创伤,继续前进,任人评说 
      第6节:相信历史会给中国的脊梁以公正的评价 
      第7节:点明题旨,发出召唤,为未来努力奋斗     决心战斗 
  总体结构:
 第1-3节   展示自我
第4-6节   剖白内心       
第7节     热情呼唤
思想逐层深入
韵律渐趋高昂
 
 五、分析鉴赏,把握主旨 
      (一)揣摩语言: 
      1.诗歌意象的运用: 
      问题:仔细阅读全诗,意象主要集中在哪几节,找一找作者所用到的诗歌意象,并体会这些意象所表达的意思,掌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明确: 
      第1节: 蜘蛛网——黑暗势力            炉台——产生希望的地方 
      灰烬的余烟——残余的希望       美丽的雪花——希望的火花 
       思想:生活上贫困但保持乐观
      第2节: 紫葡萄——希望的果实          深秋的露水——失望的眼泪 
              鲜花——收获的果实 
      凝露的枯藤——没有收获但有孕育着新的希望 
       思想:心理上失落但一往情深
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  恢宏的气魄
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  远大的志向
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 光明
孩子的笔体  美好的憧憬
第4节: 腐烂的皮肉——创伤是表层的,困难是暂时的 
第5节: 脊骨——能拯救中国命运的中国的脊梁 
 2.比喻的用法: 
      问题:分析第三节前三句的精妙之处和所表达的意思。 
      明确: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 
            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 
            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 
      上面三个句子中,“手指”与“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手掌”与“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曙光”与“温暖漂亮的笔杆”都是同谓关系。将手指比作涌向天边的排浪,手掌比作托住太阳的大海,将笔杆比作曙光,即:手指是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手掌是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漂亮的笔杆是曙光。 
      全节的意思是:我要用手指拨动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二)表现形式 
      反复手法的运用是本诗在表现形式上的一大特色。 
      明确:本诗的前三节,都用大致相同的语言形式表示作者相信未来不变的信念,增强了诗文的感染力,突出了诗歌主旨。 
      五、讨论交流,自由欣赏 
      注意:积极引导学生,使其掌握欣赏诗歌的基本方法:诗歌的语言表达形式,透过形式体悟内容。 
      六、组织朗读,加深体验 
      在理解诗文主旨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朗读诗文,采取多种形式的诵读方式,使学生进一步加深情感体验。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七、学生提疑,师生交流 
      组织学生质难问疑,师生共同交流,以加强对本文的体验与感悟。
 
 
 
    
相关资料
 
    
   
电脑版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