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 | 课件 | 教案 | 素材 | 作文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 | 教师 | 读物
  
  
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墙上的斑点》教案5

【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伍尔芙及意识流。
2、通过对意识内容的分析达到对小说主题的深入把握
3、了解意识流小说在叙述上的特色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通过对意识内容的分析达到对小说主题的深入把握
2、了解意识流小说在叙述上的特色
【教学建议】
由于学生在初次接触此类文本会有阅读障碍,因此建议从文本结构、内容切入文本教学,然后逐步过渡到叙述话题的探讨。
课前准备:(一)你曾有过读不懂、却硬着头皮往下看的阅读经历吗?如果有,请写出篇目名称。(二)你了解意识流吗?请在网上搜集关于意识流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从文本内容出发,把握小说主题
(一)小说叙述者是一个女子,她在冬日的炉火旁闲坐,看到墙上有一个小斑点,她在猜测这个小斑点是什么。她对斑点共猜了几次?她将斑点猜成什么?想一想斑点在小说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点拨要点:共六次,具体内容见教学设计(A)。
斑点在全文中起到结构全篇的作用,使意识的流动紧紧围绕斑点展开,斑点构成了全文的圆点,其它内容以此为轴心向四周辐射。
(三)叙述人意识的流动,实际上体现着她对现实世界的思考。请以某一次意识的流动谈谈你的理解。
设计意图: 这个题目意在让学生在阅读文本过程中深入对文本的理解。
例举: ①“惠特克哲学”暗示着知识理性,在现实世界中,人们努力追寻世界的秩序,使各种事物条理化,使之成为可言说的对象。但即便有这种条理化的努力,它还是把人们带入了无序的战争。她认为它很快会被送进垃圾箱,这样就能给人带来“一种令人陶醉的非法的自由感”。
②小说中写道:“是的,人们能够想象出一个十分可爱的世界。这个世界安宁而广阔,旷野里盛开着鲜红的河湛蓝的花朵。……在这里人们可以像鱼儿用鳍翅划开水面一般,用自己的思想划开世界,轻轻地掠过荷花的梗条,在装满白色海鸟卵的鸟窠上空盘旋……在世界的中心扎下根,透过灰黯的海水和水里瞬间的闪光以及倒影向上看去,这里是多么宁静啊!”
这是一个想象的世界,安宁而广阔、五光十色、生意盎然、没有人为的规则,人的心灵在这个想象的世界中有充分的自由。在这个世界里,有“母牛”、“树木”、“红松鸡”、“鱼群”、“水甲虫”、“鸟儿”、“小昆虫”等,会勾起人“许多平静的、幸福的联想”。
(四)作者以“墙上的斑点”为题,在小说中有什么意义?
点拨要点:①结构全篇,以斑点为轴心向四周辐射。
②作者通过对“墙上的斑点”的不断猜测意在表明现实的不可信和无意义。
二、深入研读,理解意识流小说的叙述
(一)、你能看清叙述者的脸吗?她在和你说什么?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对“真实”持什么态度?
点拨要点:不能看清她的脸。我们只能根据文本内容猜测叙述者可能是一位有着较高文化修养的中年女性。
小说所叙述的内容是叙述者“我”坐在火炉前对墙上的斑点所做的猜测以及由此引发的臆想。猜测本身毫无意义;但在叙述者借此打开思路回到内心时所展开的思考是引人深思的。
作者认为小说要反映现实,但她认为主要是要展现内在的真实,而不是注重事物的外部描写。
资料链接——与詹姆斯一样,伍尔芙强调小说家关注表面现象掩盖下的心理真实,强调小说家个人对生活的印象。……相对而言,伍尔芙对詹姆斯·乔伊斯、马赛尔·普鲁斯特表示十分欣赏,因为他们侧重于描写“通过大脑传递闪耀在心灵深处的火焰。”与詹姆斯一样,伍尔芙强调的“现实”主要指现实生活在大脑里留下的印象,一件从表面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可以在意识深处留下一个印记并由此扩展为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一个时空。她强调,小说家应该“仔细观察平常日子里一位普通人某一刻的心理活动。一个人的大脑接收着无数个印象——微不足道的,稀奇古怪的,转眼即逝的,或者像钢刀镂刻在脑海里的……因为生活不是一连串左右对称的马车车灯,而是一圈光晕、一个始终包围着我们意识的半透明层。把这种变化的、未知的、无边的精神传递给读者,这难道不是小说家的任务吗?”(Virginia Woolf,Roger Fry, A Biograpgy, p.189)
申丹 韩加明 王丽亚.英美小说叙事理论研究[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版,PP.197-198。
(二)叙述人的叙述有章可循吗?
点拨要点:看似凌乱,实则有章可循。首先如上所说,小说以对墙上的斑点的六次猜测结构全篇,以此为轴心向四周辐射;其次,作者的每次想象的事物都是意识的流动,彼此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而不是随意的跳跃。
(三)和《桥边的老人》相比,本文的叙述人在叙述上有什么特色?
点拨要点:《桥边的老人》崇尚简洁,这篇小说追求繁复;《桥边的老人》第一人称有限视角(仅限于“我”的所见所闻),这篇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全知视角(海阔天空,不受限制)。
(四)请就本文概括意识流小说在叙述上的特色。
点拨要点:在小说主体部分采用第一人称叙述;一般采用全知视角。
【课堂小结】
这是一篇记录意识流动的小说,其中的情形每时每刻也在你的头脑中发生,因此你也可以体验它。
【课后作业】
试模仿《墙上的斑点》的笔法,写6百字左右的文章,叙述人物在特定条件下(如睡梦中、沉思时等)的意识流活动。
【教学反思】
【资料链接】
1.惠特克尊卑许列表,也就是《惠特克年鉴》。该年鉴是由英国出版家约瑟夫·惠特克(1820——1895)于1868年创刊,是一部具有英国特色的国际性综合年鉴,每年出版一次,主要内容覆盖英国和世界其他国家发生的事件和一些统计数据,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旁及世界各国基本情况和科学知识。截至2000年,共出了132部。
2.兰赛尔(1802——1873),英国画家、雕塑家,他的父亲是雕刻家、作家,自幼深受熏陶,后来进入英国皇家学院学习艺术。他的作品以动物题材著称,对动物的体态结构有较好的把握,作品洋溢着蓬勃生机。后期创作风格向感伤主义转型。1831年入选皇家学院院士,1850年被授予骑士称号。
3.都铎。指英国都铎王朝(1485——1604),先后有五位国王在位,分别为:亨利七世、亨利八世、爱德华六世、玛丽一世、伊丽莎白一世,跨越了英国文艺复兴时期。其中,亨利八世推动宗教改革,使英国教会摆脱了罗马教廷的控制。玛丽一世试图恢复天主教的权威,对民众采用高压政策,被称为“血腥玛丽”。伊丽莎白一世把英国引向繁荣昌盛。
4.纳尔逊(1785——1805),英国海军统帅,在海战中曾大败法国和西班牙联合舰队,被英国人视为民族英雄。他突破了前人的战略战术,在作战中勇于发挥独创、主动精神,教育属下要独立思考、当机立断,这种思想一直被后世奉为圭臬。
5.伊丽莎白一世(1553——1603)被视为“童贞女王”,终生未婚。英国伟大的戏剧家莎士比亚主要生活和创作于伊丽莎白统治时期。她在位期间,将新教立为国教;发动了与西班牙的海战,击溃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扩大了海外贸易和殖民的进程;她还成功地维持了新兴资产阶级和封建贵族之间的力量平衡。
6.大法官。英国的一个官职,职责是主持上议院和最高上诉法院,掌管绝大多数司法官的任免工作。此外还有一定的教会特权,是惟一有宗教限制的官职,天主教徒不能担任大法官。
7.坎特伯雷大主教。坎特伯雷是英格兰东南部一城市,是英国国教精神领袖坎特伯雷大主教所在地。这是公认的高级主教,除了在当地有官邸外,伦敦的蓝伯斯宫也有办事处。每隔十年安立甘主教都要在蓝伯斯宫举行大会,坎特伯雷大主教负责召集工作。
8.约克大主教。约克是英格兰北部一城市和英国国教在北部地区的中心。约克大主教的地位仅次于坎特伯雷大主教。
9.查理一世(1600——1649)。英国斯图亚特王朝的第二个国君,经常与议会发生冲突,由此引发内战。最后他被控暴君、叛国者、人民公敌等罪名判处死刑。之后,英国君主制中断,由克伦威尔任护国公。
10.安女王。即安妮女王(1665——1714),是斯图亚特王朝的最后一个君主,她在位期间,因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与法开战,英国获胜。伟大的科学家牛顿就生活在这个时代。
11.内阁大臣。内阁是一种政治体制,以前内阁的主要职责是为国王提供咨询服务,并监督执行国王发布的命令。在现代议会制国家,国家元首请内阁总理组阁,内阁总理负责选择内阁内阁官员,每个阁员要负责一个部门。
12.泰晤士报社论。泰晤士报最早由J·沃尔特于1875年创刊,命名为《每日环球纪事报》,1788年改名为《泰晤士报》,当时主要刊登商业信息、布告,并附带登些丑闻。1800年以后报道面有所扩展,到了19世纪中期已经有了较大影响,以其独特的见解、严谨的风格闻名于世,但是也被戏噱为“幕厅统治集团”的喉舌。
见刘洪涛《<墙上的斑点>的主题意蕴与教学》,载于《中学语文教学》2003年11期,P29——32
13.“意识流”这个名称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1842——1910)提出来的。它在1884年发表的论文《论内省心理学所忽略的几个问题》中首次使用“意识流”这一概念,随后在1890年的《心理学原理》一书中,又多次使用这一词语,并对其作了进一步阐释。他在书中指出:“意识在它自己看来并非是许多截成一段一段的碎片。乍看起来,似乎可以用‘链条’或‘系列’之类字眼来描述它,其实,这是不恰当的。意识并不是一节一节地拼起来的。用‘河’或者‘流’这样的比喻来描述它才说得上是恰如其分。此后再谈到它的时候,我们就称它为思维流、意识流或主观生活之流吧。”他认为,人类的思维活动是一种斩不断的“流”,而不是片段的衔接,因此称之为“意识流”;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事物是不存在的,每个人所谓的事物只是他自己从“意识流”中任意划分出来的片段。这一观点为小说家进行意识流创作奠定了理论基础。(转引自李春颖《<墙上的斑点>解析与教学》,见《中学语文教学》2002年9期,P25)
14.关于叙述视角
英国小说家威廉·戈尔丁(William Golding)在《继承人》(The Interitors)一书中突出采用了一种被称为“人物的认知方式”(mind-style)的叙述手法。试比较下面几种不同的叙述眼光。
(1)       一个男人举起了弓和箭……他将弓拉紧箭头对着洛克射了过来。射出的箭击中了洛克身边的树,发出“嚓!”的一声响。
(2)       一个男人举起了弓和箭,洛克还以为是一根棍子竖了起来,他不认识箭头,以为是棍子中间的一块骨头……当那人将弓拉紧射向他时,他还以为时棍子两端变短后又绷直了。射出的箭击中了他耳边的死树,他只觉得从那棵树传来了一个声音“嚓!”
(3)       一根棍子竖了起来,棍子中间有块骨头……棍子的两端变短了,然后又绷直了。洛克耳边的死树得到了一个声音“嚓!”
【(3)为紧扣原文的直译,(1)和(2)为意译】
《继承人》叙述的是史前期一个原始部落被智人灭绝的故事。洛克是原始部落的一员,他不认识智人手中的武器也不能理解智人的进攻行为。不难看出,(1)与(2)均采用了传统上的叙述手法,但在(3)中(即《继承人》的原文中),洛克的眼光完全取代了叙述者的眼光,叙述话语体现的是洛克的认知方式。
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第三版,P28——29
(刘姥姥只听见咯当咯当的响声,大有似乎打箩柜筛面的一般,不免东瞧西望的。)忽见堂屋中柱子上挂着一个匣子,底下又坠着一个秤砣般一物,却不住的乱晃。刘姥姥心中想着:“这是什么爱物儿?有甚用呢?”(黑体为笔者所加)
请比较:
(……)忽见堂屋中柱子上挂着一个钟,钟摆在不停地摆动。刘姥姥在乡下从未见过钟,还以为它是个匣子,以为钟摆是个乱晃的秤砣般的物件。刘姥姥心中想着:“这是什么爱物儿?有甚用呢?”
不难看出,在原文的黑体部分,全知叙述者换用了刘姥姥的有限视角来叙述。但在下面的比较版钟,尽管有“忽见”一词,却没有发生叙述视角的转换,我们仍然在通过全知视角来观察刘姥姥的感知过程。
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第三版,P232——233

    
相关资料

  《墙上的斑点》ppt课件(21页)
  《墙上的斑点》教学设计7
  《墙上的斑点》ppt课件(17页)
  《墙上的斑点》同步练习
  《墙上的斑点》ppt课件(18页)
  《墙上的斑点》学案
  《墙上的斑点》预学案
  《墙上的斑点》教学参考
  《墙上的斑点》结构形式
  《墙上的斑点》说课稿
  《墙上的斑点》ppt课件(16页)
  《墙上的斑点》教学实录
  《墙上的斑点》教案6
  《墙上的斑点》教学设计4
  《墙上的斑点》导学案
  《墙上的斑点》赏析
  《墙上的斑点》原文全文阅读
  《墙上的斑点》读后感
  《墙上的斑点》ppt课件9
  《墙上的斑点》原文阅读
  《墙上的斑点》ppt课件8
  《墙上的斑点》ppt课件7
  人教版选修《墙上的斑点》ppt课件6
  《桥边的老人》《墙上的斑点》教学设计
  《墙上的斑点》ppt课件5
  《墙上的斑点》高中mp3音频朗读
  《墙上的斑点》能力训练
  《墙上的斑点》能力提高训练
  《墙上的斑点》备课笔记
  《墙上的斑点》ppt课件4

    

电脑版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