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 |
课件 |
教案 |
素材 |
作文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 |
教师 |
读物
 
  
  
《记承天寺夜游》听课反思
  也说《记承天寺夜游》
    昨天有幸到兄弟学校听课,其时讲课的是一位美女老师,课题是《记承天寺夜游》。
    课堂结构紧凑,思路也清晰,可以看出,这位老师基本功不错。只是在《记承天寺夜游》一文的理解方面,多少有些异议。
    《记承天寺夜游》记的是元丰六年十月,苏轼和好友张怀民同游承天寺的情景。全文仅八十余字,描绘了在承天寺夜游时看到的月下美景。文章风格清丽、冷峻,也流露着洒脱。
    文中叙事、写景、抒情都紧扣着”闲“字。入夜即“解衣欲睡”,闲;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闲;因“无以为乐者”就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两人在夜深人静之时竟兴趣盎然地“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很仔细,很清楚,两人都很“闲”。只有“闲人”才有如此的闲情逸致,才会观赏到如此美妙的庭院月景。
    月色与竹柏处处皆有,为何此处月光与竹、柏分外令人动情?原来只是因为有了作者和张怀民。因为两人的经历有相似之处:两人同是被贬之人,虽有壮志,无法实现,只是“闲人”而已。结尾数句,反映了他胸怀愤懑又自嘲、自解、自慰的心态。而这自嘲、自解、自慰的心态的表达,更彰显了苏轼壮志难酬的愤懑,弥漫着失意情怀的自我排遣。
    所以对于文本的解读,如果落脚于苏轼乐观放达的人生态度,多少有些勉强。   
    今抛一砖,望引一玉。
 
    
相关资料
 
    
   
电脑版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