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 | 课件 | 教案 | 素材 | 作文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 | 教师 | 读物
  
  
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枣核》教案11

《枣核》萧乾
     芋元中学    张静
第二课时  
一、 回顾上节内容
 1 听写字词
 2 梳理课文结构
 3 引导学生深入课文
二、 继续学习课文 
    1、阅读第一段。  
    提问:段中“再三”的意思是什么?有何作用?  学生回答后明确:意思是一次又一次。作用是增强文章的悬念感,为下文表现人物的感情服务。  
    2、阅读2—4段。  
提问:风烛残年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风中的蜡烛,比喻人已到了晚年。  
提问:“他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后明确:运用了比喻了修辞手法,表明了美籍华人珍惜的态度,得枣核如获至宝的激动心情。  
提问:“殷切”是什么意思?表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后明确:意思是深厚而激动,表明了美籍华人急于得到枣核的心情,增强悬念感,为下文表现人物的感情作铺垫。  
提问:美籍华人与分别快半个世纪的朋友见了面,第一句话说的是什么?这一句话表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后明确:第一句话是“带来了吗?”表明了美籍华人急于得到枣核的心情。  
3、学生根据下列问题读5—11段。  
⑴写沿途风光的目的是什么?  
⑵“一座两层小楼”,“车库的门就像认识主人似的自动掀启”,孩子们“都成家立业了”,“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以上这些话语表明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⑶美籍华人的思乡之情是通过什么表现出来的?  
⑷“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中的“一……就……”有什么表达效果?  
⑸列出文中美籍华人倾诉心里活动和借助谈话写人物行动的句子,说说这些句子在语言方面有何特点?体现了人物什么思想感情?  
学生阅读思考后明确:  
⑴写沿途风光,目的一是再次造成悬念,二是为下文作暗示。  
⑵这些话语表明美籍华人朋友事业家庭都如意,更深沉地体现了游子的思乡之情。⑶美籍华人的思乡之情具体通过栽种杨柳、养睡莲、堆叠北海,追忆当年在北海泛舟的情景,试种家乡的枣树来体现的。  
⑷“一……就……”这个词语起强调的作用,“一”过圣诞,“就”自然而然想旧历年,把游子之情表达得自然深沉。  
⑸美籍华人直接倾诉内心活动的句子有:“家庭和事业都如意,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可是我心上总像缺点什么”,“我现在可充分体会出游子的心境了”,“我想厂甸,想隆福寺,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近来,我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这些句子语言的特点是朴实,“心上总像缺点什么”是对游子心境最朴实的描述,身在异国,心永远系着故乡,“都如意”也无法代替故乡的温暖,无法弥补心上的缺憾,一连串的想,把故乡的形象再现得多么真切!这位美籍华人朋友情不自禁地用京腔京味述说对故乡的思念句句是思乡之苦。 
三、 小结  
本文的主要内容是美籍华人朋友领“我”踏访后花园时的谈话,作者用看似“实录”的笔法记叙了谈话经过,不加修饰,朴朴实实,却把这位海外游子的思乡之情表现得深切感人,读来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三、 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二。 
板书设计:  
枣 核  
   索枣核——用途蹊跷  
   见枣核——如获至宝  
   说枣核——为解乡愁  
   议枣核——民族之情  

    
相关资料

  三年级下《枣核》说课稿
  三年级下《枣核》ppt课件2
  三年级下《枣核》ppt课件1
  三年级下《枣核》课文原文阅读
  三年级下《枣核》教学反思
  三年级下《枣核》教案3
  三年级下《枣核》教学设计2
  三年级下《枣核》教案1
  《枣核》阅读练习及答案(三)
  《枣核》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枣核》阅读练习及答案
  读《枣核》有感(3篇)
  《枣核》读后感
  《枣核》ppt课件(20页)
  《枣核》学案6
  《枣核》导学案5
  《枣核》ppt课件(19页)2
  《枣核》ppt课件(15页)
  《枣核》ppt课件(28页)2
  《枣核》课堂学习导学案
  《枣核》ppt课件(28页)
  《枣核》mp3音频朗诵(女声)
  《枣核》导学案4
  《枣核》预习学案
  《枣核》教案13
  《枣核》教学设计12
  《枣核》ppt课件(16页)
  《枣核》ppt课件(10页)
  《枣核》ppt课件(19页)
  《枣核》ppt课件(12页)2

    

电脑版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