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 | 课件 | 教案 | 素材 | 作文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 | 教师 | 读物
  
  
位置课外读物 >>诗词鉴赏 >>

韩愈《答张十一》赏析

答张十一

韩愈

山净江空水见沙, 哀猿啼处两三家。

筼筜竞长纤纤笋, 踯躅闲开艳艳花。

未报恩波知死所, 莫令炎瘴送生涯。

吟君诗罢看双鬓, 斗觉霜毛一半加。

韩愈一生中两次遭贬,《答张十一》是他第一次被贬到广东阳山后的第二年春天作的。张十一名署,德宗贞元十九年(803)与韩愈同为监察御史,一起被贬。张到郴州临武令任上曾有诗赠韩愈,诗云:“九疑峰畔二江前,恋阙思乡日抵年。白简趋朝曾并命,苍梧左宦一联翩。鲛人远泛渔舟火,鵩鸟闲飞露里天。涣汗几时流率土,扁舟西下共归田。”韩愈写此诗作答。

诗的前半段写景抒情。“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勾勒了阳山地区的全景。春山明净,春江空阔,还传达出一种人烟稀少的空寂。寥寥数笔,生动的摹写了荒僻冷落的景象。这一联如同一幅清晰鲜明的水墨画。紧接着第二联是两组近景特写,“筼筜竞长纤纤笋,踯躅闲开艳艳花。”筼筜是一种粗大的竹子。踯躅即羊踯躅,开红黄色的花,生在山谷间,二月花发时,耀眼如火,月余不歇。这一联,可以说是作者为这幅水墨画又点缀了一些鲜艳、明快的色彩,为荒僻的野景增添了春天的生气。上句的“竞”字同下句的“闲”字,不但对仗工稳,而且传神生动。“竞”字把嫩笋争相滋生的蓬勃景象写活了;“闲”字则把羊踯躅随处开放、清闲自得的意态揭示了出来。这四句诗,写了远景,又写了近景,层次分明。有淡墨涂抹的山和水,又有色彩艳丽的绿竹和红花,浓淡相宜,形象突出。再加上哀猿的啼叫,真可谓诗情画意,交相辉映。

这首诗中的景物,是与作者此时的处境与心情紧密相连的。它体现了这样两个特点,一是静,二是闲。静从空旷少人烟而生,作者从繁华嘈杂、人事扰扰的京城一下子到了这荒远冷僻的山区,哀猿啼声处处有,人间茅舍两三家,这种静与作者仕途的冷遇相互作用,使他倍感孤独和凄凉。这种闲,由他的处境遭遇而来,这里的一切都显得悠闲超脱,没有羁绊,然而不免使人触景生情。身虽居闲地,心却一刻也没能摆脱朝廷的束缚,常常被“未报恩波”所搅扰,不能得闲,故而格外感慨。作者虽然写的是景,而实际上是在抒发自己内心深处的隐情,正如王夫之《唐诗评选》所说:“寄悲正在比兴处。”

诗的下半段叙事抒情,“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前句的“未”字贯“报”与“知”,意谓皇帝的深恩我尚未报答,死所也未可得知,但求不要在南方炎热的瘴气中虚度余生而已。这两句是全诗的关键,孕含着作者内心深处许多矛盾着的隐微之情:有无辜被贬的愤怨与悲愁,又有对自己从此消沉下去的担心;有自己被贬南荒回归无望的叹息,又有对未来建功立业的憧憬。他虽然没有直接说忧愁怨恨,只提到“死所”、“炎瘴”,却比说出来更为深切。在这样的处境里,还想到“未报恩波”,这体现着儒家“怨而不怒”的精神。有了这一联的铺垫,下一联就容易理解。“吟君诗罢看双鬓,斗觉霜毛一半加。”“斗”同“陡”,是顿时的意思。“斗觉”二字用得奇崛,把诗人的感情推向高潮。这一联写得曲折迂回,诗人没有正面写自己如何忧愁,却说读了张署来诗后鬓发顿时白了一半,似乎来诗是愁的原因,这就把全诗唯一正面表现愁怨的地方掩盖住了。并且写愁不说愁,只说霜毛陡加,至于何以至此,尽在不言之中。诗意婉转,韵味浓厚。

作者似乎尽量要把他那种激愤的感情深深地埋藏在心底,但是又不自觉地在字里行间透露出来,使人感受到那股被压抑着的感情的潜流,读来为之感动,令人回味,形成了这首诗含蓄深沉的特点。


相关资料

  《活板》节奏划分朗读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文及译文
  《石壕吏》原文译文及赏析
  杨万里《小池》原文译文及赏析
  崔珏《哭李商隐》原文译文及赏析
  杨万里《小池》赏析
  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原文译文及赏析
  杜甫《绝句漫兴九首》原文译文及赏析
  袁枚《春风》原文及翻译
  陆游《朝饥示子聿》赏析
  杜甫《戏为六绝句》原文及译文
  贺铸《惜余春·急雨收春》原文译文及赏析
  刘因《秋莲》原文译文及赏析
  陆游《归次汉中境上》原文及翻译
  《山坡羊·潼关怀古》拼音版
  《村居》原文译文及赏析
  《唐多令·芦叶满汀洲》原文译文及赏析
  《十五夜望月》原文译文及赏析
  《稚子弄冰》原文译文及赏析
  李峤《风》原文及翻译
  袁枚《荆卿里》原文译文及赏析
  袁枚《夜过借园见主人坐月下吹笛》原文译文及赏析
  陈亮《水调歌头·送章德茂大卿使虏》原文译文及赏析
  《敕勒歌》原文译文及赏析
  毛滂《惜分飞·泪湿阑干花著露》原文译文及赏析
  《咏怀古迹五首·其二》原文及翻译
  李白《长相思·其一》《长相思·其二》原文及翻译
  黄庭坚《清平乐》原文及译文及赏析
  《静女》拼音版
  白居易《南湖早春》原文及翻译
  韩愈《答张十一功曹》原文译文及赏析

    

电脑版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