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 |
课件 |
教案 |
素材 |
作文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 |
教师 |
读物
《在哈金森工厂》学案
《在哈金森工厂》学案1
班级 姓名 学号 总分
(一)传记文学常识
(1)什么是传记文学?
传记文学是历史与文学结合的产物,是艺术地再现真实个体人物生平事迹和性格的一类文学样式。
(2)传记的特点:真实性和文学性。
(3)按照作传的对象分:自传、他传。
(4)传记文学的性质及功能:
性质:
1、历史性、真实性、科学性;
2、文学性、艺术性。
功能:
1、社会功能;
2、教育认识;
3、审美作用。
(5)传记的形式:
文学性传记 、评论性传记 、考据性传记 、回忆录 、日记
(6)当代传记文学的分类:
1、现当代政治人物传;
2、作家、艺术家和著名学者传;
3、各种名星传;
4、历史人物传;
5、海外人物传;
6、现当代企业家传;
7、普通人物传。
(二)人物介绍:
邓小平(1904~1997)原名邓先圣,学名邓希贤,四川广安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理论)的创立者。
(三)通过阅读课文,制作邓小平同志1921—1923年的年谱,在下边的方框中填表入事件内容。(7分)
时间 事件
1921年4月23日
1921年10月22日
1922年2月14日
1922年6月
1922年10月17日
1923年2月2日
1923年3月7日
(四)传记中引用的资料有:
1、相关历史资料、相关人物的回忆、后人重游故地的见闻。
2、传记中引用资料有什么作用?(6分)
答:①
②
③
3、在传记中,引用资料有什么标准呢?
答: 。 (2分)
(二)课文研读。
1、作为传记作者,能否在所写的传记中融入个人的情感?再次阅读本文,看看在女儿眼中,邓小平是一个怎么样的人?课文中哪些语句可以表现出来?(4分)
答:
(四)读了全文之后,你认为这篇传记表现邓小平同志哪些性格特点?(6分)
答:
[课堂同步训练]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与所给注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藏cáng 收藏 宝藏 藏污纳垢 藏龙卧虎
B、间jiàn 间或 间断 间隙 间不容发
C、给jǐ 给以 供给 给予 自给自足
D、着zhuó 着落 着重 不着边际 着意刻画
4、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1)从学校毕业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终止,社会的不断前进,每个人都面临着接受 教育的问题。
(2)进行科学研究工作,必须勤于 和思索,才能有成就。
(3)雪并没有多厚, 在半夜就不下了。
(4)经过一年的努力,王明的公司逐步走上 。
A、终身 考察 大致 正规
B、终生 考查 大致 正轨
C、终身 考查 大概 正规
D、终生 考察 大概 正轨
5、以下各句中均有成语使用错误,请简要分析。
例:令人欣喜的是,在解放思想打破禁区的年代,“喉舌”终于开始说“性”了,上海人民广播电台首当其冲创办了性教育专题节目《悄悄话》。
分析 :“首当其冲”现在一般用来比喻最受到对方的攻击或最先遭受灾难。将此代入原句中就不难发现与句子要表达的意义不相符。这是不明此成语的整体意义所致。
(1)这篇文章不仅结构混乱,而且文不加点,令人费解。
分析:
(2)在那蹉跎岁月,我们的革命先辈爬雪山,过草地,吃了多少苦啊!
分析:
(3)大家齐聚一堂,欢迎这位从海外归来的莘莘学子。
分析:
(4)民谣云:“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足见贾府金玉之多,简直达到了汗牛充栋的地步。
分析:
6、阅读下面文学文段,然后回答问题。
父亲在哈金森工厂做工时,于8月度过了他的18岁生日。那时的他生活已有着落,工作也不像在克鲁梭时那样沉重,因此大概生活得比较轻松。郑超麟和他同住一个木棚,他回忆道:“晚饭后至睡觉时间有二小时至三小时可以利用。此时木棚里很热闹,看书的人很少,甚至没有,大家闲谈、开玩笑、相骂,幸而没有相打的。有个四川小孩子,矮矮的,胖胖的,只有18岁,每日这个时候总是跳跳蹦蹦,走到这一角同人说笑话,又走到那一角找人开玩笑。”可见,父亲年轻时的性格相当活泼开朗。这种于困难艰苦之中尚能保持乐观的精神状态,他保持了终生。
1922年10月17日,父亲和邓绍圣辞去了哈金森工厂的工作。他们于11月3日离开了夏莱特,填写的去向是塞纳—夏狄戎中学。但父亲并没有在塞纳中学上成学,原因当然是钱不够。两个月后,也就是1923年2月1日,他又从塞纳—夏狄戎回到了夏莱特。
这次求学不成,使父亲想要继续读书的梦想最终破灭。除了以后曾在苏联进过“中山大学”以外,他再也没有进过任何正规学校读过书。他曾经开玩笑地跟我们说,他只有中学文化水平。
父亲的知识,都是他在以后的岁月中日积月累地自学而来。他的智慧,也都是在革命斗争中和切身实践中锻炼而来。
(1)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 (6分)
A.作者不应该写传主的身材,这样丑化了传主的形象。
B.传主从没有进过任何正规学校读过书。
C.传主爱玩爱闹的性格使工友都很头疼,所以记忆深刻。
D.传主非常爱学习,但是当时环境不允许他进学校读书。
E.文段最后一段是作者用来美化传主的,带个人偏见。
F.由传主的女儿来写传主,叙述更加真实生动。
(2)为什么要写郑超麟的回忆?这段回忆从哪两个方面描写邓小平? (4分)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