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 | 课件 | 教案 | 素材 | 作文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 | 教师 | 读物
  
  
位置教案下载 >>高中学案 >>

《王何必曰利》学案

《王何必曰利》导学案(一)   (学生案) 

班级          组别           姓名              主备:武智荣 

【学习目标】 
1.理解文中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 
2.分析正反对比加强论证的效果,首尾呼应的结构; 
3.了解孟子对利和义的看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学习重点】 
1.诵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2.进一步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学习难点】 
1.把握文章主旨,学习正反论对比的论证方法; 
2.揣摩意蕴深刻的语句,提升审美品位。 
第一课时 
预习案 
(一)知识链接: 
1.孟子其人其书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父名激,母邹氏。战国时期鲁国人(山东邹城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孟子》一书。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现有《孟子》七篇传世。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孟子三岁丧父,孟母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 
2.孟子民本思想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意思是说,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孟子赞同若君主无道,人民有权推翻政权。正因此原因,《汉书》「艺文志」仅仅把《孟子》放在诸子略中,视为子书,没有得到应有的地位。到五代十国的后蜀时,后蜀主孟昶命令人楷书十一经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这可能是《孟子》列入「经书」的开始。到南宋的孝宗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并成为「十三经」之一,《孟子》的地位才被推到了高峰。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因不满孟子的民本思想,曾命人删节《孟子》中的有关内容。 
3.孟子仁政学说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孟子一方面严格区分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阶级地位,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并且模仿周制拟定了一套从天子到庶人的等级制度;另一方面,又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比作父母对子女的关系,主张统治者应该像父母一样关心人民的疾苦,人民应该像对待父母一样去亲近、服侍统治者。 
  孟子认为,这是一种最理想的政治,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如果不顾人民死活,推行虐政,将会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民贼,被人民推翻。仁政的具体内容很广泛,包括经济、政治、教育以及统一天下的途径等,其中贯穿着一条民本思想的线索。这种思想是从春秋时期重民轻神的思想发展而来的。 
4.孟子道德伦理 
 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认为,仁、义、礼、智四者之中,仁、义最为重要。仁、义的基础是孝、悌,而孝、悌是处理父子和兄弟血缘关系的基本的道德规范。他认为如果每个社会成员都用仁义来处理各种人与人的关系,封建秩序的稳定和天下的统一就有了可靠保证。 
为了说明这些道德规范的起源,孟子提出了性善论的思想。他认为,尽管各个社会成员之间有分工的不同和阶级的差别,但是他们的人性却是同一的。他说:“故凡同类者,举相似也,何独至于人而疑之?圣人与我同类者。”这里,孟子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摆在平等的地位,探讨他们所具有的普遍的人性。这种探讨适应于当时奴隶解放和社会变革的历史潮流,标志着人类认识的深化,对伦理思想的发展是一个巨大的推进。 
   (二)、课前预习:  
   文言知识积累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叟(      )  庶(   )人    万乘(    )  弑(   )其君   
不夺不餍(   ) 
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线的重点字词 
①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②上下交征利 
③弑其君                            ④苟为后义而先利 
⑤然则乡之所谓知者                  ⑥不夺不餍 
3.解释下列成语和格言 
上下交征利: 
4.翻译下面的句子(“何以”介词宾语提前句) 
①何以利吾国?  
②何以利吾家?   
③何以利吾身?   
5.指明下列句子的句式 
   ①先生将何之                           ②未之有也 
6.结合注释,理解重要语句。 
    ①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译: 
7. 
    ②原文: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译: 


8. 
   ③原文:楚王不悦,我将见秦王说而罢之。二王我将有所遇焉。 
译: 

9. 
   ④原文:为人臣者怀仁义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仁义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仁义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未之有也。何必曰利? 
译: 


探究案 
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第一则:1、找出孟子在选文中的中心论点?  

2、说出孟子所用的论证方法? 


3.结合内容,分析孟子说理的思路。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复习旧知. 
2. 了解孟子对利和义的看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一.预习案: 
  1.熟读课文.                2.翻译全文. 
二.探究案 
1.第一则: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孟子说的有没有道理?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2.第二则: 
宋牼劝战的方式是什么?孟子数落宋牼的目的是什么?推行仁义有什么好处? 
3.         
4.       第三则: 
分析逐利与扬善对人的发展倾向产生的影响? 


4.我们如何看待“利”和“义”?  
  
5.孟子的“义利观”,到今天还有没有现实意义? 



三.检测案 

一、下列加点词语注音。   
1.宋牼将之楚            2.然而不王者         3.孳孳为善者  
4.蹠之徒也              5.利与善之间也          
二、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的含义。 
 1.上下交征利                     2.苟为后义而先利 
3.吾闻秦、楚构兵                  4.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    
  5.愿闻其指                         6.然而不亡者  
  7.孳孳为善者                       8.舜之徒也              
  9.利与善之间也                    10.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  
三、阅读下面语段,完成文后问题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 大夫曰: 
‘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厌。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1.下列各项中,对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梁惠王对前来拜见的孟子很不礼貌,用“叟”来称呼,就象今人说:“老头子。” 
B.由于梁惠王对孟子的无礼,孟子认为梁惠王真是一个利欲熏心的昏君,简直无可救药。 
C.孟子顺着梁惠王的功利思想,从反面推论,指出交互征利的严重后果,严正警告梁惠王。 
D.在《孟子》开宗明义的第一章里,孟子就提出仁政的思想,他主张君王必须施行仁义,仁义才是治国的至德要道。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②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3.这段文字的中心意思是什么?尽量简要地作答,不要超过10个字。 


4.孟子对梁惠王的要求是什么? 


5.在这段文字中,孟子反对什么?试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

    
相关资料

  《王何必曰利》ppt课件(38页)
  《王何必曰利》ppt课件(15页)
  《王何必曰利》ppt课件(16页)
  《王何必曰利》ppt课件(27页)
  《王何必曰利》ppt课件(28页)
  《王何必曰利》导学案
  《王何必曰利》原文及翻译
  《王何必曰利》说课稿
  《王何必曰利》练习题
  《王何必曰利》ppt课件3
  《王何必曰利》教案4
  《王何必曰利》学案
  《王何必曰利》mp3音频朗读
  《王何必曰利》ppt课件2
  《王何必曰利》教案3
  《王何必曰利》教案(第二课时)
  《王何必曰利》ppt课件1
  《王何必曰利》教案1

    

电脑版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