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 |
课件 |
教案 |
素材 |
作文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 |
教师 |
读物
《致空气》教案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熟悉课文,了解现代诗歌的一些特征;领会诗的思想内容,分析作者写作手法,了解象征手法在诗中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在对作者稍作介绍之后,从空气的象征意义人手进入本诗的学习,这一点主要通过学生讨论解决。由学生先行探讨,教师再加以明确。
3、情感态度价值观:本诗流露了作者对目标的执着追求,学生在学习时要加以体会。
教学重点
1、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
2、朗读作品,体味诗歌表达的深刻内涵。
教学难点
1、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象征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1、了解邵燕祥的生平及作品。2、了解象征手法在诗歌创作中的运用。
学生准备:预习诗歌,标记理解有困难的地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谜语导入:
看不到,摸不着,没有颜色没味道,世间万物离不了。(空气)同学们这么快就猜出来了,可见空气对我们来说,是再普通不过的一种物质,我们从不去在意它;而诗人则不然,他以敏锐的眼光抓住空气的特点,赋予了空气以新的象征意义,写了一首富有哲理的现代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欣赏这首用象征手法写成的抒情诗--《致空气》。
2、作者简介。邵燕祥,1933年出生,1951年出版第一本诗集《歌唱北京城》。1955年出版《到远方去》,在当时的青年和诗歌爱好者中有广泛的影响。上世纪80年代出版诗集多种;1990年起主要从事随笔杂文写作,有组诗《五十弦》、《金谷园》发表。近年来时有新诗见诸报刊,总题《母语写作》。 文革期间遭到迫害后被平反,这首诗就是作者在平反之后,有感而发,抒写成的。
二、读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读,教师作朗读指导。
3、学生在小组内朗读,同学互相评价。
4、教师指名配乐朗读。学生评价。
三、悟
1、整体感知
学生谈谈读后的感受。(大多数同学都认为这首写得比较抽象难懂。)
2、阅读分析
(1)教师针对学生的水平,作一些现代诗歌阅读方面的指导。
(2)速读课文思考:
A从诗中找出暗示人物经历的句子,暗示了一种怎样的经历?
B在诗人经历这一切时,诗中说道:“你不肯把我抛弃;你轻轻嘘着我的面颊;你把丁香的芬芳吹送给我;你从不离开我,我也离不开你……”文中的“你”指什么?仅仅指空气吗?
学生讨论回答:空气可能代表友情,亲情、希望、信仰等。诗人借空气这一具体事物来歌颂友情、亲情、人的信念和理想等。
教师提出以上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感知课文,感悟课文思想内容,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理解。)
C问题研究
(A)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对于不理解的地方,小组内互相帮助解决,如有难度、深度组内不能自行解决的,可提交全班共同探讨。
“你轻轻嘘着我的面颊,许我以湿咸的海风,森林草野的清气。”这句话仅仅是在写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海风味和草的味道吗?还暗示了其他的什么?
明确:除了写海风吹送来的清新气息,还可以理解为朋友或亲人给予我的无微不至的关心、鼓励和安慰。
“我还疑是布景和道具。”如何理解?
明确:主人公获得自由之后,他不敢相信这是真的,怀疑自己在看戏。
“这才是真的,真的春天的气息。”有什么深刻含义?
明确:这里的春天不仅是指自然界的春天,也指人生的春天,在人生的春天里,作者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
(B)教师:“一首诗就是一幅画。”那么,我们也可以说:一首诗就是一部影片。请同学们从2-5小节中任选一节,充分发挥你的想象力,想象一下当时主人公所经历的情景。可适当地加入环境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的描写。
学生小结
(1)这是一首用象征手法写成的抒情诗,以人们司空见惯的空气为歌颂对象,寄寓了诗人对于友谊对于真情等的歌颂。
(当然也可以理解为对信念、对希望的歌颂)
(2)人们渴望真情,呼唤真情,在我们这个社会当中,真情是无处不在的。你的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例子?请你谈一谈。
四、赏
学生再次阅读课文,勾画出自己喜欢的一节,有感情地朗读,谈谈喜欢的原因或感受。(学生只要谈得合理,教师都给予肯定和鼓励。)
五、练
教师提供一些词语,如:仙人掌、白杨、蜡烛、楼梯、太阳、月亮、向日葵等,让学生任选一个,赋予新的象征意义,来写一段话或一首小诗。
六、布置作业
《致空气》运用象征的手法赞美友谊和真情。请你也用这种手法写一首诗或一段话,来歌颂友谊和真情。
板书设计
致 空 气
邵燕祥
象征
空气--真情 友谊 希望 信念
相关资料
电脑版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