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 | 课件 | 教案 | 素材 | 作文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 | 教师 | 读物
  
  
位置试卷下载 >>高考试题 >>高考模拟试卷 >>河南省 >>

河南河北山西2015届高三高考考前质量监测语文试卷(二)

  
河南河北山西2015届高三高考考前质量监测(二) 语 文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分第I卷(阅渎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第I卷1至8页,第Ⅱ卷9至10页。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题相应的位置。
3.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卜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茶马古道:维系欧亚大陆通道的必要古道形态 
陈保亚
①大约在唐代,茶传入藏族地区,很快成为藏族地区人民每天饮食结构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宋史》卷二十六说“夷人不可一日无茶以生”。远在唐朝以前,中国很多地方就有饮茶的习俗,但都没有形成对茶的全民依赖。不同于丝绸之路上存在的主流商品丝绸,茶是古道上的维系商品,在以滇藏川为核心的早期局域古道获得了独立的性质。恃茶性,即藏族等青藏高原民族对茶的全民依赖,藏族对茶的依赖使远征马帮穿越横断山成为常年的必要行
为,于是形成了茶马古道。
②茶马古道是以主干道为主的网络结构。主干道上有很多重镇,这是茶马古道的主要流通线路。每个重镇是一个节点,从节点上又会引出茶马古道支线,这些支线上又有很多马店。每个马店是一个节点,茶叶顺着支线延伸到崇山峻岭和牧场草原,以满足恃茶民族对茶的需求。茶在沿途要交易和消耗,茶马古道网络就一直会得到维系,茶也成为维持古道存在的维系商品,这就使得茶马古道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不可中断。
③滇川藏地带是茶马古道网络的核心地带.若从茶成为古道维系商品的角度看,茶马古道的范围更为广泛,自唐宋以来,地处世界屋脊带的欧亚大陆连接通道都在向茶马古道转型,其中一个基本原因是生活在世界屋脊带的民族自唐宋以来都形成了恃茶性。
④由于伊斯兰教的兴起以及和佛教的冲突,连接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一度处于萧条状态,很多商品开始走海路。随着漠北回鹘(回纥)西迁(见《旧唐书·回纥传》)及其向丝绸之路的移动,丝绸之路性质开始变化。根据古文献记载,吐蕃是较早出现饮茶习俗的民族之一,另一个较早出现饮茶习俗的民族是回鹘。《新唐书·陆羽传》记录了回鹘市茶的情况,说“时回纥入朝,始驱马市茶”。唐代封演所著《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也有记录说“往年回鹘入朝,大驱名马,市茶而归,亦足怪焉”。西迁到丝绸之路上的回鹘把饮茶习俗也带到了丝绸之路上。随着回鹘恃茶行为的形成,茶的需求剧增。宋、明以来文献中记录的西部茶马互市以及西域对茶的大量需求,也是一个重要的证据。从古道维系商品的角度看,丝绸之路从唐宋开始便向茶马古道转型,这时饮茶习俗已延伸到帕米尔山系和天山山脉。




 点击本地免费下载

相关资料

  河南省2016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河南省开封市2016届高三上学期定位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河南省洛阳市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河南省固始县2016届高中毕业班上期语文综合测试题(一)
  河南省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河南省八市重点高中2016届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监测考试语文试题
  河南省驻马店市2016届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河南省郑州市2016届新高三年级调研检测语文试题
  河南省林州市2016 届高三假期语文练习卷
  河南省林州市2016届高三升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2015年高考新课标I卷满分、优秀作文(8篇)
  2015年新课标卷I高考满分作文
  2015年河南省六市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
  2015年高考语文新课标I卷优秀作文示例:致陈先生的一封信
  2015年高考语文新课标全国I卷(解析版)
  2015年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Ⅰ卷)
  河南省2015年高考仿真考试语文试卷
  河南省郑州市2015届高中毕业年级第二次质量预测语文试题
  河南省八市重点高中2015届高三教学质量监测考试语文试卷
  河南省洛阳市2015届高三第二次统一考试语文试卷
  河南省商丘市2015届高三一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河南省开封市2015届高三二模语文试卷
  2014年高考新课标卷满分作文(2篇)
  2014年高考新课标卷满分作文:生命因相拥而美丽
  全国新课标卷2015年高考语文考试说明
  河南省天一大联考2015届高三语文试卷
  河南省洛阳市2015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统一考试语文试卷
  河南省郑州市2015届高中毕业年级第一次质量预测语文试题
  河南省豫南九校2015届高三一轮复习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河南省郑州市2015届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题

    
    

电脑版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