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 |
课件 |
教案 |
素材 |
作文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 |
教师 |
读物
辽宁省大连市2016届高三一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和谐的统一体中,壮美包含着某种对立、冲突的因素,它在直观上表现出某些动荡、严肃,奇伟、巨大、豪放、刚正等等不太和淆的状态和形式,但总体上却不给人以压抑痛苦,而仍给人以自由、愉悦的感受。这与近代充满对立和痛感的崇高之美大不相同。壮美的深层内涵是主体对客体的渴望和追逐,即主体要求在对象世界中实现自己,但不时遇到对来自对象世界的某种抗拒。这就必然会使它们表现出一定的时立、冲突,矛盾色彩。然而,古典美学中,主体和客体、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是不存在深刻分裂的,它们在本质上统一和谐的,因此,来自吋象的抗拒必然会被克服,主体也就通过对对象的获得和占有显示出自己巍然的人格高度成生命力量。由于壮美理想是在外向性的主客关系结构中呈现出来的,因而它必然要规定着审美和艺术偏重于模拟、写实,再现,是“诗在画中”,亦即表现统一于再现。
而优美则与此不同,它强调的是矛盾双方的互依,均衡与和谐,因而一切动荡的、对立的因素都被淡化和水解在宁静、整一的和谐关系中。正因为如此,它所表现出未的感性特征是柔婉、圆润、娇小、清丽、淡雅、自然等等。它给人的感受也没有壮美感中那种亢奋高扬的情绪,而是一种单纯的、平和的愉悦说和享受。优美理想的深层动因是主体在静守中对象形成的自由关系,也即是说,主体不是通过外向的追求表实现同对象的拥抱巧与合一,而是在心灵的内省、直觉的感性中达到物我两忘、意境相融、形神统一、情理结合,亦即在对对象的超越中达到同对象的融合统一。必此避免了主体在外向追觅中同客体的抵牾、矛省和冲突,从而同客体保持一种和谐、自由的统一关系。优美理想的这种内向性、自省性结构也决定了审美和艺术的心必然是表情的、写意的,是“画中有诗”,即再现统一于表现,形质统一于神意。这也即是说,审美和艺术不再为对象的感性特征所制约和局限,而是自由地超越着他们,在它们的具体有限性之外或之上寻求无限的韵味、神趣、意兴等等。
审美理想的壮美与优美的两大形态,既是相对的逻辑范畴,又是发展的历史范畴。就整个中国美学的历史发展来看,宋元审美文化实现了由古典壮美向优美的转化。中唐以前,以阳刚为主的壮美占据主导地位。特别是盛唐时期,充满雄强博
点击本地免费下载
相关资料
电脑版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