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 |
课件 |
教案 |
素材 |
作文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 |
教师 |
读物
浙江省温州市“十五校联合体”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āi)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mài)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丰致了。
B.就上句“鸟宿池边树”看来,“推”似乎比“敲”要调和些。“推”可以无声,“敲”就不免剥(bō)啄有声,惊起了宿鸟,打破了岑(cén)寂,也似乎平添了搅扰。
C.“肥皂”的名称出于皂角树,从前把它的荚(jiá)果捣烂蹉成丸子,用来洗脸洗澡洗衣服,现在用的肥皂是用油脂(zhǐ)和碱制成的,跟皂角树无关。
D.如果我们想在疾病蔓(màn)延起来以前根除它们,就必须毫不留情地揭露(lòu)它们;如果我们希望我们的文明能为自己辨护,我们必须尽最大力量去净化它。
【答案】B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际交往中,锱铢必较的人往往会走向苛刻极端,任何一点小小的矛盾都会被他们拿来大做文章,因而没人愿意与他们交朋友。
B.上古时期,在文学产生之前,人们想表达自己的感情,只能通过口头的交流。久而久之,一些简单的文学样式就随之慢慢产生。
C.有些电影编导似乎认为,只要在影片中反应了现实社会中的重大矛盾,提出了某些重大社会问题,影片就具有了思想的深刻性。
D.由于贡赋的收取,夏朝财力得到保障,越来越强盛,成为疆域辽阔的东方大国,文明绵延数千年的华夏民族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反应”意为,①有机体受到体内或体外的刺激而引起的相应的活动;②化学反应;③打针或服药所引起的呕吐、发烧、头痛、腹痛等症状;④原子核受到外力作用而发生变化;⑤事情所引起的意见、态度或行动。用在此处不合语境,应该用“反映”,比喻把客观事物的实质表现出来。
点睛:正确使用词语的题目,有实词成语和熟语,有时还考核虚词。实词注意从词语的含义、感情色彩、固定搭配、程度的轻重、运用的范围等角区分,成语注意望文生义、对象错配、褒贬误用、语法搭配、似是而非的角度分析,虚词注意分析连接的句子之间的关系和虚词的用法和意义是否相符。本题属于近意词语辨识,此处用“反应”不合乎语境,应该用“反映”。
3.下列语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南通盛产棉花,通州棉和海门,崇明的棉花都很有名。唐闸离南通城6公里,四围一马平川,到处是棉田,周边的农家世世代代有纺纱织布的传统。
B.小说的主人公几乎是老年人,您着力把老年人的生活写得活色生香,这种积极乐观的
点击本地免费下载
相关资料
电脑版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