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 | 课件 | 教案 | 素材 | 作文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 | 教师 | 读物
  
  
位置试卷下载 >>高考试题 >>高考模拟试卷 >>黑龙江省 >>

黑龙江省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黑龙江省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李杜诗歌创作与从政关系之初论
①李白杜甫一生从政时间并不长,但被朝廷和地方藩府征聘任用却不止一次,断断续续分布于他们一生好几个时期。两人生活经历受此左右,成为一个起伏不定的过程。考察政治对于两位大诗人思想创作的正面推动和影响,有助于认识中国古代诗歌创作与政治的关系。
②中国诗歌的传统是“言志”。魏晋以后有“缘情”说出现,但士大夫仍一致认为情必须是高尚的情。因而缘情在很大程度上只能看作言志的补充,即所言之志必须是情感的真实流露。情志合一,它的最高层次必然与政治相通。这样,对中国诗歌而言,政治之渗入与否,跟诗歌是否达到高层次常相联系。就诗人而言,古代诗人注定是在封建政治格局下生活,因而经常由封建政治赋予他们以理想与热情,构成他们与时代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诗歌所呈现的气象、风貌,也都与他们的政治介入有关。当士大夫自觉地承担起某种社会责任的时候,他的精神往往也相应地崇高起来。中国古代诗人可以不是政治家,但对政治必须有一种向心力,必须在政治方面有必要的体验和适度的介入。
③政治本身当然应该有它的积极内容。诗人当然也应该有良好的主观条件,鄙吝的人无论政治给他以怎样的拨动,也不可能有伟大的创作。但问题在于人的情志不可能恒定在一种状态下没有变化,即使是有高尚志趣的人,也不免会有松懈的时候。同样是杜甫,他可以高唱“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也可以低吟“浅把涓涓酒,深凭送此生”。在不同时期,心情和志趣显然是有变化的。李杜一生追求,经历了漫长的历程。在长途中就像一辆运行的机车,需要有动力补充。如何使李杜的用世之心,在关键时刻得到维系和加强,始终不倦地追求,执着地面对现实,仍然需要靠政治的强大摄动力,这在李杜的后期生活中表现得很明显。
④从诗人与社会的横向联系看,封建社会毕竟与资本主义社会不同。在中国封建




 点击本地免费下载

相关资料

  黑龙江省2018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2017年新课标II卷高考优秀、满分作文(6篇)
  2017年高考(全国卷II卷)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2017年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新课标II)
  黑龙江省大庆2017届高考仿真模拟语文试卷
  2017届黑龙江省虎林市高三联合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东北三省三校2017届高三第二次联合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黑龙江绥化市2017届高三联合模拟考试试卷语文试题
  黑龙江省大庆市2017届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2017届高三二模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
  2017届东北三省三校联合考试高三二模语文试卷
  黑龙江省虎林市2017届高三四月份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东北三省四市2017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2017年东北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高考模拟语文试题
  黑龙江省2016-2017学年度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2017届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卷
  黑龙江省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
  黑龙江省2017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黑龙江吉林两省八校2017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2017届黑龙江省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10月)语文试卷
  黑龙江省大庆市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黑龙江省2017届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2016年高考(全国卷II卷)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2016年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全国卷II)
  东北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2016届高三模拟考试试题
  东北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2016届高考模拟考试试题
  东北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2016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黑吉两省六校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黑龙江省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黑龙江省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电脑版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