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 | 课件 | 教案 | 素材 | 作文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 | 教师 | 读物
  
  
位置试卷下载 >>高考题库 >>高考论述性文本阅读 >>

《美在意象》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古希腊的柏拉图曾试图给“美”下一个永恒完整的定义:“美是有用的”“美是恰当的”“美乃视觉和听觉所生的快感”等。一次次对美的概念的界定,乍看恰当,再品又觉片面,经反复推敲又一再推翻,周而复始,最终柏拉图找不出准确的语言定义“美”,只能无奈地概括为:“美是难的”。
关于美,不应悬置在一个孤立静止的语境中谈其本质、属性及内在关系,更不能机械地认定“美是客观的”或者“审美是主观的”,否则永远跳不出二元对立的逻辑思维定式和理论模式。
美究竟是什么?美是客观的吗?美乃人类对世界的意象感知。美在感知中,毕加索曾说:“我是依我所想来画对象,而不是依我所见来画的。”美亦在“情景”中,正如庄子所言:“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人与“情景”互生互存,交融亲和,“情景”并非独立于人之外的客观实在,而人也非独立于宇宙之外的所谓主体。因此,当人与天、地融为一体时,在恰当的“情景”中,美即闪现出来。
美在感知中,亦在情景中。美属于一种意象,而审美是种境界。所谓“意”,即人的精神维度观照的意象思维,当美在“意”中,人可感知到模糊的、不确定的、稍纵即逝的、瞬息万变的抽象之美,诸如观念艺术、互动艺术、虚拟艺术等艺术样式借助抽象之意与受众发生关系。所谓“象”,即“情景”的物理维度观照的具象思维,当美在“象”中,艺术家可捕捉到可视、可听、可触、可品的形象之美,造型艺术、影像艺术、戏剧艺术等在“象”中与受众产生共鸣。可见,美具有“意”和“象”的双向性,当美在意象之中流动并闪现,艺术家便进入“物我两忘”的创作之境。
艺术作品的价值贵在情感,而审美价值存在于——人、艺术作品和宇宙——艺术三要素之中,当三者在一个共同的维度,且美在意象之中流动并引发情感共鸣,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才真正得以实现。“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郑板桥的“三竹说”反映了艺术创造中人、自然和作品之间的这种审美互动。美的闪现,美的感知,美的捕捉,美的体悟,皆在“物化”的意象中完成,并且通过艺术家之手,以笔墨的形式落实到纸面上。当美在“意”中,美是流动的、不确定的、难以捕捉的,它需要艺术家和宇宙的情感交流和精神感应,将抽象之美在意念中不断强化,通过艺术家个人的审美行为,将无形之“美”落实成“象”,使之成为有形之态。可见,情感性的意象思维贯穿于艺术创造、艺术表现和艺术欣赏的全过程,而艺术作品承载着将意象思维转化成形象思维,将无形之美转化为有形之美的价值属性。
判断艺术作品审美价值的标准是错综复杂的。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存在层次上的差异,有高低之分,有雅俗之别。标准难以统一并不会弱化审美的重要性。法国美学家杜夫海纳说:“审美经验揭示了人类与世界的最深刻和最亲密的关系。”在这个意义上,立足中国文化,以中华美学传统为核心,汲取中西美学精华,让中华美学精神在今天释放其巨大的包容力和生命力,既应和时代的呼唤,也契合国人美好的精神需求。
(摘编自王可《美在意象》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柏拉图对“美”下了好几次定义,都被自己推翻了,最后才找到一个永恒完整的定义。
B.人、艺术作品和宇宙三者同处在一个维度时,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才真正得以实现。
C.艺术家创作时的情感越深,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的价值就越大,审美价值也就越大。
D.抽象之美要通过艺术家的审美活动,将它转化为有形之态,才有可能成为艺术作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从柏拉图给“美”下定义谈起,引出对“美”的认识应该采用的正确方法。
B.论述“美属于一种意象”时,分别对“意”和“象”进行诠释,便于读者把握美的含义。
C.文章第五段用郑板桥“三竹说”的创作理论,论证艺术作品的价值贵在情感的观点。
D.与重视中华美学精神的现实意义的写作动机有关,文章对美的本质做了新的论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美,应该用联系、运动的观点看,不能用二元对立的逻辑思维定式和理论模式去分析。
B.在发现美的时候,人不是独立于景之外,景也不是独立在人之外,而是情景融为一体。
C.对抽象之美,一般人都能感知得到;但是对形象之美,只有艺术家们才能捕捉得到。
D.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因不同的标准有高低、雅俗之分,这不会影响审美的重要性。
 
 
答案:
1.D
2.C
3.C


    
相关资料

  《中华尚食之道里,自有一个民族坚韧的初心》阅读练习及答案(2022年浙江省高考题)
  《“更想工人下手难”(中国金银器)导言》阅读练习及答案(2022年全国甲卷高考题)
  《中国叙事学:逻辑起点和操作程式》阅读练习及答案(2022年全国乙卷高考题)
  《鲁迅的浙东脾气》阅读练习及答案
  《相似性与网络社区融入》阅读练习及答案(2022年上海市春季高考题)
  《声音会被模仿,声纹还可靠吗》阅读练习及答案
  《合作之谜》阅读练习及答案(2021年上海市高考题)
  肖峰《从底线伦理到担当精神:当代青年的网络文明意识》阅读练习及答案(2021年新高考全国Ⅱ卷)
  《从人文计算到可视化——数字人文的发展脉络梳理》阅读练习及答案(2021年全国乙卷高考题)
  《<中国目录学史>导读》阅读练习及答案(2021年全国甲卷高考题)
  《文学阅读的多维向度》阅读练习及答案
  米哈伊·奇凯岑特米哈伊《涌流和学习》阅读练习及答案
  《生态文学之思》阅读练习及答案
  王时中《人生意义何处寻》阅读练习及答案
  《青春心态:“五四”文学审美心理素描》阅读练习及答案
  哈金《小说中的细节》阅读练习及答案
  《论述文阅读之祠堂文化》阅读练习及答案
  林庚《青与绿》阅读练习及答案
  骆玉明《孔子赞赏的中庸》阅读练习及答案
  《科学只是另一种神话么》阅读练习及答案
  《艺术品的本质》阅读练习及答案
  余光中《岂有哑巴缪斯》阅读练习及答案
  《什么是好的童年书写?》阅读练习及答案
  吴智勇《史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作为事件的舞蹈》阅读练习及答案
  《互融:中西园林的趋势》阅读练习及答案
  《史前中国的文化基因》阅读练习及答案
  陈平原《千古文人侠客梦》阅读练习及答案
  王开岭《对悲剧的深沉纪念》阅读练习及答案
  王冰《散文的情感》阅读练习及答案

    

电脑版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