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 |
课件 |
教案 |
素材 |
作文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 |
教师 |
读物
 
  
  
《沁园春·雪》教案23
  课题:《沁园春   雪》   课型:示范课
   
                                                         授课人:陶兴贵
  【学习目标】
1.体会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
  2.理解诗歌中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写景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学习重点】
体会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
  【学法指导】 
《沁园春 · 雪》是一首写景抒怀的豪迈之歌。词中展现了雄伟壮阔而又妖娆美好的北国雪景,纵论了历史上的风流人物,表现了后来居上的英雄气概,感情奔放,胸襟豪迈。
  学习本文应在熟读和背诵的过程中,细致地感知词中的形象,深入地感受词中的意境,深切地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查字典,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并读一读。
    ①分(fèn)外妖娆(ráo)   ②逊(xùn)      ③成吉思汗(hán )
     ④数( shǔ )风流人物   ⑤还看今朝(zhāo)
  2.自查资料或网上搜索关于毛泽东的资料,整理归纳后写在下面。
  3.用普通话朗读课文二、三遍,要求读音正确、流利。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诗人笔下的雪景图,并谈谈你的感受。
  4.通过以上预习,把你阅读时的困难、疑惑写在下面,课堂交流。
  二、学习研讨
  (一)导入。 由毛泽东的故事入题。
  (二)自主学习反馈:展示交流预习成果。
  (三)听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教师放朗读录音,让学生思考:诗人描绘了一幅怎样的雪景图?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自由朗读课文,完成文章结构图解。
(四)合作探究,品味鉴赏。
  1.自读课文,学生大声朗读课文思考:词的前三句在全词中起了什么作用?“千里”“万里”反映了什么?
  2.合作探究,分组讨论。(讨论后代表发言,教师明确。)
  (1)词的上阙中作者用“望”字领起了哪几句?
  (2)词中后三句是实写还是虚写?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
(3)“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这句话在全文结构上起了什么作用?(4) 怎样认识作者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等英雄人物的评价? 
   链接材料:毛泽东在致陈毅的一封信中说:“诗要用形象思维,不能如散文那样直说。”他对本词曾批注道:“雪,反封建主义,批判二千年封建主义的一个反动侧面。文采、风骚、大雕,只能如是,须知这是写诗啊!难道可以谩骂这一些人们吗?别的解释是错的。”
  4.归纳总结。请找出全文的主旨句,并谈出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沁园春 · 雪》全词融写景、抒情和议论于一体,把写景咏史巧妙地结合起来,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歌颂当代英雄,抒发了作者强烈的感情和伟大的抱负,表现了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博大胸怀,具有扣人心弦的力量,成为一首气吞山河、雄视千古的“绝唱”。
  (五)比较阅读,鉴赏提升
           沁园春  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道。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一九二五年
  比较本词和《沁园春.雪》在写景抒情方面的异同。
   明确:   两首《沁园春》上阕开篇同是写景。但在词人笔下,南国秋景浓丽纤巧;北国雪景则大气开阔。在两词的下阕中,作者忆事抒情,人们从中感受到的则
  是:青年毛泽东的飞扬才气和中年毛泽东的雄才大度。 
  六、延伸:
     联系学过的古诗词中描绘雪景的句子并加以吟咏。
  咏雪诗句集锦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李白《行路难》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七 作业设计:
  1 、背诵整首词。
  2 、同步练习二。 
   
   
   
 
    
相关资料
 
    
   
电脑版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