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 | 课件 | 教案 | 素材 | 作文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 | 教师 | 读物
  
  
位置试卷下载 >>高考题库 >>高考论述性文本阅读 >>

《中国古代崇尚和平,厌恶战争》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和平”是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理念之一,它内藏于中国人的灵魂深处,外显于中国人的行为之中。古往今来,“和平”文化元素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表现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宗教等方面,体现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等各种关系之中。
古代中国知识阶层的“和平”理念表现在多方面:其一,“为万世开太平”思想。北宋著名理学家张载认为,知识分子应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关于这四句,有关解释较多。后两句的大意是,士人应继承和弘扬先贤创立的中国独特的学问,为开创千秋万代的太平基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其二,阴阳和谐思想。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均主张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相处,建立太平的社会。道家著作中的“和”,一般指阴阳和谐、阴阳平衡等。在道家看来,自然界阴阳平衡,就会万物并生、禽兽繁盛。人类社会也一样,阴阳平衡则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否则天灾人祸,民不聊生。其三,兼爱非攻思想。兼爱非攻思想是墨家的重要思想之一,战国时期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认为,兵器是罪恶之物,战争是凶险之事。战乱祸国殃民,涂炭生灵。因此,墨子反对战争,倡导建立太平社会,只能靠兼爱。只有兼爱才能做到非攻,也只有非攻才能保证兼爱,才能真正实现“天下太平”。其四,不战而屈人之兵思想。中国古代的兵家是以战争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者,他们大多是主张和平,反对战争。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孙武认为,战争不是目的,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最好的战术。战国时期军事家孙膑也反对战争,主张不得已才用兵。唐代兵家李筌的《太白阴经·贵和篇》讲的更明白:“先王之道,以和为贵;贵和重人,不尚战也。”这些说明古代的兵家多非好战之人,不崇尚战争,正如所谓“自古知兵非好战”。
中国传统文化是可以说以农耕文化为主的文化。中国的农民长期定居于一方,以土地为生活的根本,以种植农作物为衣食来源。因此,喜欢和平安定、没有战乱的社会。中国文化是“和平”文化,中国人与西方人不同,爱好和平,不喜欢战争,以战争为例外,对外只有防范之意,无扩张掠夺之心。从古至今,崇尚稳定,追求社会的均衡与和谐。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在,都祈求天下太平;而西方文化是海洋文化,崇尚漂泊冒险精神。有的学者则认为,中国文明是静的文明,西洋文明是动的文明。如李大钊认为:“东人之日常生活,以静为本位,以动为例外;西人之日常生活,以动为本位,以静为例外。”
和平与战争是人类社会的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一对对立结构。中华文明以农立国,崇尚“和平”,厌恶战争。中国现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钱穆先生认为,中国为“举世惟一的农耕和平文化最优秀之代表”。而现如今,复兴中华民族、建设文明大国,一直以来’都是中华儿女的梦想和希望。我们应该继承和平主义的优秀传统,通过一带一路的建设与世界各国构建合作共赢、相互依存的新型国家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实现当代世界的“天下太平”作出新的贡献。
(摘编自何星亮《中国古代崇尚和平,厌恶战争》)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和平是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理念之一,和平文化元素表现在古往今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B.由于中国农民长期定居,以土地为生活根本,以种植农作物为衣食来源,所以害怕战争。
C.有学者认为对中国人来说战争并非社会发展的常态,中国人对外只有防范之意,无扩张之心。
D.与世界各国构建合作共赢、相互依存的新型国家关系,体现了我国爱好和平的优秀传统。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先提出和平乃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理念之一,再阐述其表现形式,追述原因,逐层递进。
B.文章按照历史发展顺序阐述和平文化理念的表现,列举各派代表人物的主张,很有说服力。
C.文章分析原因时将东西方的文化特点、日常生活进行对比,增强了观点的鲜明性与深刻性。
D.文章末段联系现实,论证了和平发展理念的当下意义,使文章更具有时代感与现实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战争是凶险之事,只有做到兼爱,才能做到非攻,真正实现和平,这是中外兵家达成的共识。
B.中国兵家一致认为战争不是目的,不战而屈人之兵是最好的战术,兵家本质都是爱好和平的。
C.中国文明是静的文明,西洋文明是动的文明,人类的日常生活决定了人类文明的走向。
D.一带一路的倡议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原则一致,将为当今世界实现和平作出新贡献。
 
 
答案:
1.B(“所以害怕战争”偷换概念,原文是“喜欢和平安定、没有战乱的社会”,这里曲解文意。)
2.B(“文章按照历史发展顺序”表述错误,原文第二段作者举例时先举了北宋理学家张载的例子,然后是道家、墨家、兵家等先秦诸子百家。可见不是按照历史发展顺序阐述,而是按照各种流派的类别阐述的。)
3.D(A项“这是中外兵家达成的共识”错误,文中没有依据;B项“中国兵家一致认为战争不是目的,不战屈人之兵是最好的战术”错误,文章只说“孙武认为,战争不是目的,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最好的战术”,另外“兵家本质都是爱好和平的”也有错误,原文是“古代的兵家多非好战之人”,不是都是爱好和平;C项“人类的日常生活决定了人类文明的走向”说法在文中缺乏明确的依据。)


相关资料

  《中华尚食之道里,自有一个民族坚韧的初心》阅读练习及答案(2022年浙江省高考题)
  《“更想工人下手难”(中国金银器)导言》阅读练习及答案(2022年全国甲卷高考题)
  《中国叙事学:逻辑起点和操作程式》阅读练习及答案(2022年全国乙卷高考题)
  赵鑫珊《哲学是什么》阅读练习及答案
  《中西诗在情趣上的比较》《谈中国诗》阅读练习及答案
  南帆《“玩梗”仅仅是一种年轻人的语言游戏吗?》阅读练习及答案
  《换一种眼光看世界——谈审美心理距离》《谈美》阅读练习及答案
  《鲁迅的浙东脾气》阅读练习及答案
  《相似性与网络社区融入》阅读练习及答案(2022年上海市春季高考题)
  《声音会被模仿,声纹还可靠吗》阅读练习及答案
  非鱼《论王石头的重要性和非重要性》阅读练习及答案
  《合作之谜》阅读练习及答案(2021年上海市高考题)
  肖峰《从底线伦理到担当精神:当代青年的网络文明意识》阅读练习及答案(2021年新高考全国Ⅱ卷)
  周晓枫《散文的时态》阅读练习及答案(2021年浙江省高考题)
  《从人文计算到可视化——数字人文的发展脉络梳理》阅读练习及答案(2021年全国乙卷高考题)
  《<中国目录学史>导读》阅读练习及答案(2021年全国甲卷高考题)
  《文学阅读的多维向度》阅读练习及答案
  《知识分子何为——《知识分子与中国社会》序》阅读练习及答案
  朱光潜《诗论》阅读练习及答案
  米哈伊·奇凯岑特米哈伊《涌流和学习》阅读练习及答案
  《生态文学之思》阅读练习及答案
  王时中《人生意义何处寻》阅读练习及答案
  《青春心态:“五四”文学审美心理素描》阅读练习及答案
  哈金《小说中的细节》阅读练习及答案
  《论述文阅读之祠堂文化》阅读练习及答案
  《乡土中国》阅读练习及答案(三)
  林庚《青与绿》阅读练习及答案
  骆玉明《孔子赞赏的中庸》阅读练习及答案
  《乡土本色》阅读练习及答案(三)
  《科学只是另一种神话么》阅读练习及答案
  周良书《治学需有历史想象力》阅读练习及答案
  《第六种自由》阅读练习及答案
  《儒墨法三家观念差异的根源》阅读练习及答案
  《天人合一——传统文化中有机整体的生态世界观》阅读练习及答案

    

电脑版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