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 | 课件 | 教案 | 素材 | 作文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 | 教师 | 读物
  
  
位置试卷下载 >>高二年级下 >>期中考试 >>

江苏省高邮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江苏省高邮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繁多,“柳”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柳”作为一种文学意象出现,最早见于《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大量运用柳意象的,是六朝时期。
自诗歌兴盛的唐代起,柳意象所负荷的涵义更加丰富和深刻。柳的意象在古典诗词中往往运用“杨柳”一词来表现,如“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白居易),“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欧阳修)。那么,“杨柳”与“柳”到底是什么关系?
有人认为“杨柳”是杨树与柳树的合称。但从植物学分类中分析,杨树与柳树外形区别很大,杨树叶圆、树高 、枝挺,绝无柳的“依依”“袅袅”之态。“杨柳”合称一说,实在不妥。有人认为古诗词中的“杨柳”都是指柳树。理由是民间传说隋炀帝天性爱柳,下江都时将汴河两岸全栽上了柳,因炀帝姓杨,于是“御笔赐柳姓杨”。但此事发生于隋代,即使此传说确凿,“杨柳”一词早在先秦时期的《诗经》中即已出现,故此据不足为证。翻阅相关资料典籍,我们发现,在古代“杨”“柳”是同义的。因此,古代文学作品中,杨与柳经常换用。




 点击本地免费下载

说明: * 本站所有的资料都是免费的。 * 使用本资料有困难请阅读说明或给管理员留言。
    
相关资料

  江苏省常熟市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
  江苏省徐州市2020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温州十五校联合体”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浙江省绍兴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扬州市邗江区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
  台州市联谊五校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
  如皋市2017-2018学年苏教版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温州市六校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无锡市江阴四校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江苏省沭阳县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江苏省盐城市2016/2017学年度下学期高二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江苏省盐城市2016/2017学年度下学期高二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江阴四校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温州市2016学年苏教版第二学期高二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瑞安市2016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温州市十校联合体2016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2015年苏教版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江苏省扬州2015年高二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江苏省南通2015年高二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杭州市2015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温州市十校联合体2014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苏教版)
  浙江省温州2014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卷(苏教版)
  江苏省扬州2014年高二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浙江省杭州地区六校2014年高二第二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江苏省阜宁2014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浙江省嘉兴2014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苏教版)
  台州市2014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苏教版)
  瑞安八校2013年高二下期中联考语文试卷(苏教版)
  绍兴县鲁迅中学(柯桥校区)2012学年高二第二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苏教版)
  江苏省无锡市2003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电脑版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