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 | 课件 | 教案 | 素材 | 作文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 | 教师 | 读物
  
  
位置试卷下载 >>高考题库 >>高考文言文阅读 >>

《苏武传》《屈原列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无所恨,愿勿复再言!”
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壹听陵言!”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驩,效死于前!”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乎,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
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武等实在。”……
单于召会武官属,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 align=right>(节选自班固《苏武传》)
屈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围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 align=right>(节选自司马迁《屈原列传》)
7.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  除:殿阶
B.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  让:责备
C.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害:害怕
D.每一令出,平伐其功    伐:自夸
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赐钱二百万以葬    举贤以自佐
B.惶恐饮药而死    人而不仁,如乐何
C.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为之于未有
D.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
B.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
C.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
D.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
10.下列句子全都表现苏武“忠心事汉,不辱使命”的一组是(   )
①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
②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
③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无复再言!
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
⑤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⑥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A.①③⑥B.②④⑥C.②③⑤D.③④⑤
11.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李陵以老朋友、老同事的身份,在饮酒叙谈之中劝降苏武,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B.面对李陵的软硬兼施、威逼利诱,苏武全然不为所动,在恭敬中现冷峻,表现出立场坚定、大义凛然的品格。
C.李陵劝降最后反被苏武的正义所感,羞愧难当,更衬托了苏武高大的忠义形象。
D.选文通过李陵与苏武的对比,及李陵劝降前后表现的对比,使人物形象鲜明丰满。
12.把文言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
(2)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
13.请概括苏武、屈原两人的品格特征的异同。
 
 
 
 
答案:
7.C
8.A
9.C
10.B
11.B
12.(1)白白地在这荒无人烟的地方受苦,(您对汉朝的)信义又能在哪里显示呢?
(2)如果您一定想逼我投降,那就请结束今日的欢聚,我就在您面前死去。
13.苏武:出使匈奴,守节不失,威武不屈的爱国志士。
屈原:不惧奸佞,志洁行廉,正道直行的爱国文人。
共同点:都不计个人得失,具有恪守伦理、坚守道义不惜杀身成仁高尚品德、行为。都是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爱国志士。
【分析】
7.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C.“害:害怕”错误,害:嫉妒。句意:上官大夫和他职位相等,想争得楚王对他的宠爱,便心里嫉妒屈原的贤能。
故选C。
8.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以,连词,表目的,用来。
B.而,连词,表承接;表假设,如果;
C.于,介词,到;介词,在;
D.因,连词,于是;介词,凭借。
故选A。
9.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子的翻译是:告诉汉使者要他对单于说:“天子在上林苑中射猎,射得一只大雁,脚上系着帛书,上面说苏武等人在北海。”
“教使者谓单于”主语省略,“谓”是动词,“单于”作宾语,结构和语意均完整,“单于”后断开,排除AD;“足”是名词作主语,与“有系帛书”是主谓关系,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
故选C。
10.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本题要求选出全都表现苏武“忠心事汉,不辱使命”的一组,①是李陵劝说苏武之言,⑤是李陵自愧之言。排除①⑤。
故选B。
1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软硬兼施、威逼利诱”错。李陵是以老朋友叙旧的方式进行的,着重于从感情上去软化苏武。
故选B。
1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关键词:空,白白地;苦,受苦;安所见,显示在哪里。
(2)关键词:降,使动,使……投降;毕,结束;效死于前,状语后置句,在您面前死去。
 
参考译文:


当初,苏武与李陵都为侍中。苏武出使匈奴的第二年,李陵投降匈奴,不敢访求苏武。时间一久,单于派遣李陵去北海,为苏武安排了酒宴和歌舞。李陵趁机对苏武说:“单于听说我与你交情一向深厚,所以派我来劝说足下,愿谦诚地相待你。你终究不能回归本朝了,白白地在荒无人烟的地方受苦,你对汉廷的信义又怎能有所表现呢?以前你的大哥苏嘉做奉车都尉,跟随皇上到雍棫阳宫,扶着皇帝的车驾下殿阶,碰到柱子,折断了车辕,被定为大不敬的罪,用剑自杀了,只不过赐钱二百万用以下葬。你弟弟孺卿跟随皇上去祭祀河东土神,骑着马的宦官与宫中掌管车辇马匹的官争船,宫中掌管车辇马匹的官被推下去掉到河中淹死了。骑着马的宦官逃走了。皇上命令孺卿去追捕,他抓不到,因害怕而服毒自杀。我离开长安的时候,你的母亲已去世,我送葬到阳陵。你的夫人年纪还轻,听说已改嫁了,家中只有两个妹妹,两个女儿和一个男孩,如今又过了十多年,生死不知。人生像早晨的露水,何必长久地像这样折磨自己!我刚投降时,精神恍惚,几乎要发狂,自己痛心对不起汉廷,加上老母拘禁在保宫,你不想投降的心情,怎能超过当时我李陵呢!并且皇上年纪大了,法令随时变更,大臣无罪而全家被杀的有几十家,安危不可预料。你还打算为谁守节呢?希望你听从我的劝告,不要再说什么了!” 苏武说:“我苏武父子无功劳和恩德,都是皇帝栽培提拔起来的,官职升到列将,爵位封为通侯,兄弟三人都是皇帝的亲近之臣,常常愿意为朝廷牺牲一切。现在得到牺牲自己以效忠国家的机会,即使受到斧钺和汤镬这样的极刑,我也心甘情愿。大臣侍奉君王,就像儿子侍奉父亲,儿子为父亲而死,没有什么可遗憾的,希望你不要再说了!”
李陵与苏武共饮了几天,又说:“你一定要听从我的话。”苏武说:“我料定自己已经是死去的人了!您一定要逼迫我投降,那么就请结束今天的欢乐,让我死在你的面前!”李陵见苏武对朝廷如此真诚,慨然长叹道:“啊,义士!我李陵与卫律罪孽深重,无以复加!”于是眼泪直流,浸湿了衣襟,告别苏武而去。……
汉昭帝登位,几年后,匈奴和汉达成和议。汉廷寻求苏武等人,匈奴撒谎说苏武已死。后来汉使者又到匈奴,常惠请求看守他的人同他一起去,在夜晚见到了汉使,原原本本地述说了几年来在匈奴的情况。告诉汉使者要他对单于说:“天子在上林苑中射猎,射得一只大雁,脚上系着帛书,上面说苏武等人在北海。”汉使者万分高兴,按照常惠所教的话去责备单于。单于看着身边的人十分惊讶,对汉使怀有歉意的说:“苏武等人的确还活着。”……
单于召集苏武的部下,除了以前已经投降和死亡的,总共跟随苏武回来的有九人。苏武于汉昭帝始元六年春回到长安。……苏武被扣在匈奴共十九年,当初壮年出使,等到回来,胡须头发全都白了。
< align=right>(节选自班固《苏武传》)
屈原做楚怀王的左徒。(他)知识广博,记忆力很强,明了国家治乱的道理,擅长外交辞令。对内,同楚王谋划商讨国家大事,颁发号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答对各国诸侯。楚王很信任他。
上官大夫和他职位相等,想争得楚王对他的宠爱,便心里嫉妒屈原的贤能。上官大夫就谗毁他说:“君王让屈原制定法令,大家没人不知道的,每出一道法令,屈原就炫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没有人能制定法令了’。”楚王听了很生气,因而疏远了屈原。
屈原虽然流放在外,仍然眷恋着楚国,心里挂念着怀王,念念不忘返回朝廷。他希望国君总有一天醒悟,世俗总有一天改变。屈原关怀君王,想振兴国家改变楚国的形势,一篇作品中,都再三表现出来这种想法。
< align=right>(节选自司马迁《屈原列传》)
 

    
相关资料

  《苏武传》阅读练习及答案(四)
  《苏武传》预习学案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苏武传》教案11
  《苏武传》导学案5
  《苏武传》课堂实录
  《苏武传》ppt课件(52页)2
  《苏武传》文言文知识梳理练习
  《苏武传》教学设计10
  《苏武传》练习题
  《苏武传》pptx课件(54页)
  《苏武传》ppt课件(28页)
  《廉颇蔺相如列传》《苏武传》《张衡传》文言文复习
  高二学考复习《苏武传》阅读理解ppt课件
  《苏武传》配套练习
  《出师表》《苏武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苏武传》阅读练习及答案(三)
  《廉颇蔺相如列传》《苏武传》《张衡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张衡传》ppt课件(71页)
  《苏武传》ppt课件(94页)
  《苏武传》知识点归纳
  《苏武传》ppt课件(65页)
  《苏武传》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苏武传》复习ppt课件(17页)
  《苏武传》教案9
  《苏武传》ppt课件(82页)
  《苏武传》导学案4
  《苏武传》教学反思2
  《苏武传》导学案3
  《苏武传》ppt课件(31页)
  《廉颇蔺相如列传》《苏武传》《张衡传》导学案

    

电脑版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