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 | 课件 | 教案 | 素材 | 作文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 | 教师 | 读物
  
  
位置试卷下载 >>高考题库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 >>

萧红《北中国》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北中国
萧红
一早晨起来就落着清雪。在一个灰色的大门洞里,有两个戴着大皮帽子的人,在那里响着大锯。
“扔,扔,扔,扔……”好像唱着歌似的。
不远就有一段树林,沿大道的两旁长着。说是养了一百来年的大树,从祖宗那里继承下来的。将来还要传给第二代、第三代儿孙,最好是永远留传下去,好来证明这门第的久远和光荣。
可是,今年却是这树林的主人自己发的号令,用大锯锯着。
树上的喜鹊窝,新的旧的有许多。树一被伐倒,喜鹊窝也跟着覆到地上,有的跌破了,有的则整个的滚下来,就坐在那亮晶晶的雪上。
一百多棵榆树,现在没几棵了。
上房的门喀喀的响着就开了,老管事的手里拿着一个信封,从台阶上下来,怀怀疑疑,把嘴唇咬着。那两个拉锯的,一看这情景就知道大先生又在里边闹了。
老管事的走进大门洞,把信封拿给他们两个细看。他们都不识字,老管事的也不识字。不过他闭着眼睛也可以背得出来,这样的信,他的主人从生了病的那天就写,一天或是两封三封,或是三封五封。已经写了三个月了。
老管事的把信封头朝下、脚朝上的倒念着:
中华抗日英雄
耿振华吾儿收
父字
全念对了,中间写在红绶上的那一行,他只念了“耿振华收”。一个拉锯的,连忙补添着说:“耿振华吾儿收。”
清雪还照旧的下着,两个拉锯的,又在那里唰唰的工作起来。这样好的木头那里去找去!现在锯了,毁了,劈了烧火了。好像他们自己的命运一样,看了未免有几分悲哀。
“百多棵树,耿大先生想儿子想疯了。”
大少爷一走,开初耿大先生不表示什么意见。他想过了一些时候,就会回来的。自己年轻时,也是那样。孙中山先生革命的时候,还偷偷的加入了革命党呢。只希望他在外边碰了钉子就回来了。
儿子的母亲,一哭哭了三四天,说儿子走的三四天前,她就看出孩子有点不对。眼泡是红的,一定是不忍心走,哭过了的,还有他问过母亲一句话,他说:
“妈,弟弟他们每天应该给两个钟头念中国书。尽念日本书,将来连中国字都不认识了,等哪天咱们把日本人打跑了,还满口日本话,那该多么耻辱。”
妈就说:“什么时候会打跑日本?”
儿子说:“我就要去打日本去了……”
这不明明跟母亲露一个话风吗?可惜当时她不明白,现在她越想越后悔。
儿子一去就是三年,只是到了上海时,有过两封信。以后就音信皆无了。传说就在上海的抗日部队里,当了兵。后来,又说他早就不在上海了,在陕西八路军里边工作。
母亲在这三年中,会说东忘西的,无所因由似的说哭就哭。
可是耿大先生则不然,关于儿子,他一字不提。只是夜里不睡觉,静静的坐着,往往一坐坐个通宵。
他夜里坐了三年,竟把头发坐白了。
大少爷一走,全家都散心了。院墙倒了,用一排麦秆附上;房子漏了雨,拿一块砖头压上。一切的光辉生气随着大少爷的出走失去了。
现在耿大先生早已经病了,有的时候清醒,有的时候则昏昏沉沉的睡着。
今年阴历十二月里,他听到儿子大概是死了的消息。这消息是儿子从前的一个同学那里传出来的。
耿大先生拿起这些日子所有的报纸,看了半夜。直到鸡叫天明,他枕着那些报纸,忽然做了一梦。在梦中,他的儿子并没有死,而是做了抗日英雄,带着千军万马,从中国杀向“满洲国”来了。
耿大先生一梦醒来,从此就病了。
清醒的时候,他就指挥着伐树。
“伐呀,不伐白不伐。”
把树木都锯成短段。
“烧啊!不烧白不烧,留着也是小日本的。”
等他昏迷的时候,他就要笔要墨写信。
只要客人来了,他就说:“你等一等,给我带一封信去。”
家里的人,觉得这是一种可怕的情形。若是来了日本客人,他也把那抗日英雄的信托日本人带去,可就糟了。
所以自从他一发了病,也就被幽禁起来,把他放在花园角上那凉亭子里去了。那花园里素常没有人来,一到了冬天,满园子都是白雪。凉亭里边生了一个炭火盆,他寂寞的时候,就往炭火盆上加炭。
有一天,厨子给老爷送饭的时候,一开门,满屋子的蓝烟。往地上一看,耿大先生就在火盆旁边卧着,一只手按着自己的胸口,好像是在睡觉,又好像还有许多话没有说出来似的。
耿大先生死了。
< align=right>1941.3.26
< align=right>(有删改)
文本二:
好的作家在具体的文学创造中,会采用很多策略加强时空叙事的张力和粘合力,使叙事中的时间进程和空间拓展趋于复杂化,丰富文本的审美意蕴,萧红的小说擅于在单一故事情节发展中蕴涵隐性情节,把时代风云变化的隐性情节隐藏在具体平实的小人物日常生活遭遇的表层情节发展中,让表层情节和隐性情节相互渗透,一方面可以更完整地理解表层情节进程中不能得到很好解释的某些因素,另一方而也丰富和拓宽了小说风云变化的时代背景,这样处理不仅能够揭示时代特征,还能巧妙地展现人物的心路历程和作家的主观意图。
< align=right>(摘编自楚金波《论萧红短篇小说的时空叙事策略》)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中耿少爷走后音信渺茫,连死讯都只是传言,写出了动荡时局中投身抗战的东北青年辗转不定的处境。
B.耿大先生年青时也参加过革命党,小说以此将两代人的青春关联起来,展现了不同时期青年同样的担当精神。
C.小说写耿少爷离家之后家中环境日益破败、人心散了,预示着家庭最终败落的命运和耿大先生的悲剧结局。
D.从“一字不提”,希望他“碰了钉子”,到称儿子为“抗日英雄”,这体现了耿大先生对儿子前后矛盾的态度。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段的场景描写,展现了侵略者占领之下的小城单调压抑的日常生活图景,奠定了全文的情感基调。
B.耿大先生梦见儿子率军归来收复家园的景象,与梦醒后儿子已不在的现实形成强烈反差,强化了故事的悲怆色彩。
C.小说结尾耿大先生被幽禁园中,孤愤难言,他的死是时代的悲剧,也与周围的人求全自保,冷漠疏离有关。
D.小说从当前耿大先生的病写起,以耿家为中心,将家国浮沉、两代人的故事凝聚一处,体现了构思的匠心。
8.小说中“树”多次出现,富有意味。请分析这样写的用意。(4分)
9.请从表层情节和隐性情节相互渗透的角度,对画线处耿振华母子的对话进行评析。(6分)
 
 
 
答案:
(二)(16分)
6.(3分)D(“一字不提”,希望他“碰了钉子”,称之“抗日英雄”皆出自深沉的父爱,前后并不矛盾。)
7.(3分)C(“周围的人求全自保、冷漠疏离”有误。)
8.(4分)
①榆树是家园环境的一部分,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2)养树、惜树象征对家园的热爱,对血脉传承的重视:③伐树隐喻了家庭命运的转折、家败人亡的悲剧:①焚树表现了沦陷区人民不屈的信念和玉石俱焚的决心。
评分参考:
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4分,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的情给分。
9.(6分)
示例:
①说弟弟们尽念日本字,隐含了北中国已沦陷的现实,这解释了耿振华离家的原因。②母子间平实的对话,暗示了抗日斗争的艰辛,凸显了坚韧不屈的民族气节。③这样处理反映了作者以小人物的命运表现时代主题的审美追求。
评分参考:
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4分,答出三点给6分。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相关资料

  萧红《“九一八”致弟弟书》阅读练习及答案(2022年全国乙卷高考题)
  萧红《放火者》阅读练习及答案
  《萧红墓畔口占》ppt课件3
  萧红《老马走进屠场》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萧红《到都市里去》阅读练习及答案
  萧红《哑老人》阅读练习及答案
  萧红《民族魂鲁迅》阅读练习及答案(2021年浙江省丽水市中考题)
  《寻梦者》阅读练习及答案
  萧红《手》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萧红《小黑狗》阅读练习及答案
  《萧红墓畔口占》教学反思
  《萧红墓畔口占》课堂实录
  萧红《蹲在洋车上》阅读练习及答案
  《萧红墓畔口占》原文及赏析
  萧红《后花园》阅读练习及答案
  萧红《马伯乐》阅读练习及答案
  戴望舒《萧红墓畔口占》赏析
  萧红《翠姨之死》阅读练习及答案
  《萧红墓畔口占》教案1
  《萧红墓畔口占》ppt课件2
  《萧红墓畔口占》ppt课件1
  《萧红墓畔口占》课文原文阅读
  萧红《后园》阅读练习及答案
  《在萧红墓前的五分钟讲演》导学案
  萧红《小城三月》阅读练习及答案
  萧红《初冬》阅读练习及答案
  萧红《手》阅读练习及答案
  萧红《老马走进屠场》阅读练习及答案
  丁玲《风雨中忆萧红》阅读练习及答案
  《在萧红墓前的五分钟讲演》说课稿

    

电脑版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