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篇名 |
体裁 |
朝代 |
作者 |
主 旨 |
|
观沧海 |
四言诗 |
东汉 |
曹操(字孟德) |
诗人借大海的雄伟壮丽景象,表现开阔的胸襟,抒发渴望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抱负。 |
|
望 岳 |
五言古体诗 |
盛唐 |
杜甫(字子美、诗圣) |
抒发诗人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洋溢着蓬勃的朝气。 |
|
钱塘湖春行 |
七言律诗 |
盛唐 |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
写出早春西湖美景给游人带来的喜悦之情。 |
|
卖炭翁 |
乐府古诗 |
通过叙述卖炭翁辛勤劳动所得终被掠夺一空的经过,揭露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 ||
|
黄鹤楼 |
七言律诗 |
盛唐 |
崔 颢 |
抒发了诗人漂泊异地的伤感与思念故乡的情怀。 |
|
山居秋暝 |
五言律诗 |
盛唐 |
王维(字摩诘) |
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心情。 |
|
行路难 |
乐府古诗 |
盛唐 |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诗仙) |
抒发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产生的不可抑制的激愤情绪;但他并未因此而放弃远大的政治理想,仍盼着总有一天会施展自己的抱负,表现他对人生前途乐观豪迈的气概,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情调。 |
|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
七言律诗 |
中唐 |
刘禹锡 |
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 |
|
饮湖上初晴后雨 |
七言绝句 |
北宋 |
苏 轼(字子瞻,唐宋八大家之一) |
抒发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热爱与赞美。 |
|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
词 |
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反映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现出作者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 ||
|
江城子·密州出猎 |
抒发诗人为国效力疆场、抗击侵略雄心壮志和豪迈气概。 | |||
|
蝶恋花 |
词 |
北宋 |
柳 永 |
词人围绕“春愁”,巧妙地把漂泊异乡的落魄感受,同怀恋意中人的缠绵情思融为一体。 |
|
如梦令 |
词 |
南宋 |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 |
词人以与侍女对话的形式刻画年轻女子爱春、惜花的细腻感情。惜花实际上是惜春,惜自己如花的青春年华。 |
|
野望 |
五言律诗 |
唐 |
王 绩 |
描绘诗人独自登高远望的景象,写秋天山林之静景以及傍晚时农村的热闹景象,从正面和反面衬托出诗人的郁闷孤单的心境,抒发了诗人隐逸山林的志向。 |
|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
词 |
南宋 |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 |
抒发了词人的抗金决心和壮志难伸的悲愤之情。 |
|
过零丁洋 |
七言律诗 |
南宋 |
文天祥 |
追忆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概述自己的身世命运,表现诗人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舍生取义的人生观。 |
|
渡荆门送别 |
五言律诗 |
唐 |
李 白 |
通过对出蜀至荆门沿途所见景物的描写,抒发诗人对祖国大好山河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无限爱恋的真挚感情。 |
|
饮酒 |
五言律诗 |
东晋 |
陶渊明 |
表现作者悠闲自得的心境和对宁静自由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官场的鄙弃和厌恶。 |
|
赤壁 |
七言绝句 |
唐 |
杜牧(字牧之) |
表达诗人对国家存亡、社稷安危的关切,同时也吐露自己胸怀大志却不被重用抑郁不平之气。 |
|
关雎 |
四言古体诗 |
/ |
/ |
写出谦谦君子对窈窕淑女的追求。 |
|
石壕吏 |
五言古体诗 |
唐 |
杜 甫 |
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
|
篇 名 |
出 处 |
作 者 |
朝代 |
称 谓 |
主 旨 |
|
橘逾淮为枳 |
晏子春秋 |
晏子 |
春秋 |
政治家 |
晏子出使楚国,凭着机智善辩,挫败楚王的诡计,维护了祖国的尊严。 |
|
曹刿论战 |
左传 |
左丘明 |
春秋 |
文学家 |
阐明了要取信于民及善于掌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
|
答谢中书书 |
全梁文 |
陶弘景 |
南朝 |
思想家 |
本文表达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
|
记承天寺夜游 |
苏轼文集 |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
宋代 |
文学家 |
创造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 |
|
愚公移山 |
列子 |
列 子 (道家)(列御寇) |
战国 |
思想家 |
反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不畏艰难、坚毅乐观的精神,说明克服困难必 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的道理。 |
|
天时不如地利 |
孟子 |
孟子及弟子 (孟轲)(字子舆) |
战国 |
政治家 思想家 |
主张“仁政”以统一天下。 |
|
王顾左右而言他 |
赞颂了孟子的机智和勇敢,反映了他心怀天下的民本、仁政思想。 | ||||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
|
鱼我所欲也 |
舍生取义。 | ||||
|
邹忌讽齐王纳谏 |
战国策 |
刘 向 |
西汉 |
史学家 |
告诉当权者只有广开言路、采纳群言,虚心接受批评意见并积极改正才有可能治理好国家。 |
|
出师表 |
诸葛亮集 |
诸葛亮(字孔明) |
东汉 |
政治家军事家 |
希望刘禅继承先帝遗志,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臣、远小人,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表达作者报答先帝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 |
|
陋室铭 |
全唐文 |
刘禹锡(字梦得) |
唐 |
文学家 哲学家 |
抒发作者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思想感情,展现作者不慕富贵、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 |
|
小石潭记 |
柳河东集 |
柳宗元 |
唐 |
文学家 |
抒发作者被贬后无法派遣的忧伤凄苦的思想感情。 |
|
伤仲永 |
临川先生文集 |
王安石 (字介甫) (号半山) |
北宋 |
政治家 文学家 |
提醒人们重视后天教育,勤奋努力地学习。 |
|
卖油翁 |
欧阳文忠公文集 |
欧阳修 (字永叔) (号醉翁) |
北宋 |
文学家 |
用事实证明了“熟能生巧”、“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
|
醉翁亭记 |
表现了作者寄情山水和与民同乐的思想。 | ||||
|
爱莲说 |
周元公集 |
周敦颐 |
北宋 |
哲学家 |
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和对追名逐利世态的鄙弃和厌恶。 |
|
岳阳楼记 |
范文正公集 |
范仲淹 |
北宋 |
政治家 文学家 |
表达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和生活态度。 |
|
核舟记 |
虞初新志 |
魏学洢 |
明 |
文学家 |
表现了雕刻者的精巧技艺和巧妙构思,反映出我国古代工艺的高超成就。 |
|
为学 |
白鹤堂集 |
彭端淑 |
清 |
文学家 |
告诉读者人贵立志,事在人为的道理,勉励人们立志求学,努力上进。 |
|
口技 |
虞初新志 |
林嗣环 |
清 |
文学家 |
赞扬了口技艺人高超的技艺。 |
|
公输 |
墨子 |
墨子 (墨家)(墨翟) |
战国 |
思想家 |
表现出墨子的艰苦实践的精神和反对不义战争的“非攻”思想。 |
|
桃花源记 |
陶渊明集 |
陶渊明 (五柳先生) |
东晋 |
文学家 |
借武陵渔人行踪为线索,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 活的描绘,表现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 |
|
北冥有鱼 |
庄子 |
庄子 (道家)(庄周) |
战国 |
思想家 |
通过对鲲变为鹏,鹏展翅高飞去南海的神奇景象,表达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条件,都要有所凭借才能活动的观点,阐述了作者追求精神自由的思想。 |
|
虽有佳肴 |
礼记 |
戴圣 |
西汉 |
思想家 |
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告诉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以及工作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性,文章表示出‘教’和‘学’是息息相关的。 |
|
周处 |
世说新语 |
刘义庆 |
南朝 |
文学家 |
人是可以转变,只要痛下决心,浪子可以回头,并成为有用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