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第9~12
题。
  目光里的松阳
  彭 程
 
①“
按节下松阳,
清江响铙吹。”
诗人王维的诗句给深藏在浙西南群山中的松阳注入了一种悠久厚重的历史感。僻远的地理位置,
让松阳有幸保存下众多的古村落,
也保存了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②
这里,
蓝天白云是天空的常态,
缭绕的云雾是山中的常客;
溪水澄碧清亮,
茶园舒缓开阔,
桂花浓香飘逸。行走于山水间,
仿佛置身于一幅立体的水墨长卷中。更为可贵的是,
这巨幅山水画中,
保留了一百多座格局完整的传统村落。这些山水环绕、林木蓊郁的村落,
依据地形的不同,
或倚靠青山,
或襟带绿水,
或俯瞰幽谷,
散布在县境各处。
③
来到村头,
或者是一道溪流,
溪水汩汩有声,
清净见底;
或者有一棵甚至几棵高大粗壮的古树,
伸展的树冠遮住了一大片地面。再向里走,
街巷里大青石铺就的石径弯曲幽深,
石径的边沿和墙脚交界处,
覆盖着一层湿滑的绿苔;
街巷两侧分布着宗祠、水井、水槽、晒谷坛……这些在别处早已经消亡的典型的农村建筑和器具,
仿佛一位位耄耋老者,
虽历经沧桑却安然无恙。随意推开一扇老旧的门板,
走进一座老宅,
都会看到曲折的廊道、萦回的天井,
地面的方砖大半已经龟裂,
纹路纷乱;
房屋里外上下,
石雕、木雕或彩绘到处可见,
构图生动,
笔法细腻,
堪称精美的艺术品。
④
古村落弥漫着传统美学的韵味和情致,
同时,
在种种美的样貌形态背后,
还有丰厚的蕴含。石雕、木雕和彩绘,
内容多取材于神话传说或传统典籍,
八仙过海、岁寒三友、松下问童子、鲤鱼跳龙门……有祝祷的寓意,
有教化的作用;“
耕读传家”
被刻写在无数古宅老院的匾额上,
并扩展成“
耕读传家久,
诗书继世长”
镌刻于楹柱上,
让孩子们在耳濡目染中受到熏陶。杨家堂村是明代开国第一文臣宋濂后裔聚居地,
文风昌盛,
绵延不衰,
这不能不说是先人的文魂引领的结果。古村落中这些传承数千年的文化价值,
滋润着一代代人的灵魂。
⑤
仿佛是上天的特意安排,
在遥远宁静的群山之间,
安放一种古朴传统的美好,
让人们真切地领悟到什么才是诗意的生存。今天,
这里的人们也没有辜负上苍的厚爱。
⑥
西屏街是一条明清老街,
长约两公里,
青石板的街路两旁,
鳞次栉比地排列着下店上宅式的几十家二层木结构店铺。通过设施改建,
西屏街既提高了居住舒适度,
又较为完好地保存了当年的样子,
堪称街区“
活态传承”
的样本。位于半山腰处的平田村,
在古村落改造中强调“
原真性保护”,
二十八幢老屋被改建成不同档次的民宿,
以品位不俗、知名度高吸引着大批的游客。
⑦
但是,
现代化浪潮席卷之处,
一应城市乡村都无所逃遁。这样的古村落在不少地方或者被拆除,
或者住户被迁走,
只留下徒有“
古老”
外壳、毫无“
人气”
的所谓的旅游项目。喧嚣和躁动,忙乱和焦虑,速度和效益,织就一张无形巨网,让人们灵性窒息,疲惫不堪。相形之下,
这里静谧古雅的氛围、诗意的生活方式和浓郁的人文气息,
便愈发显得可贵。
< align=right>(
选自《人民日报》,
有删改)
9.
阅读第③
段,
完成下面的表格。
  
顺 序
  | 
景 物
  | 
村头
  | 
①                
  | 
②   
  | 
石径、宗祠、水槽等建筑和器具
  | 
老宅
  | 
廊道、天井、方砖,雕刻、彩绘等
  | 
   
10.
第④
段中,“
丰厚的蕴含”
包括哪些具体内容?
 
 
 
 
11.
赏析文中画横线语句的表达效果。
喧嚣和躁动,
忙乱和焦虑,
速度和效益,
织就一张无形巨网,
让人们灵性窒息,
疲惫不堪。
 
 
 
 
12.
作者通过“
目光里的松阳”,
表达了怎样的观点?
 
答案:
9.①溪流、古树 ②街巷 
10.①雕刻、彩绘等内容的教化作用。②匾额、楹联语句的熏陶作用。③先人文魂的引领作用。 
11.①主语部分三个短语构成排比,增强语势,表意丰富。②把“喧嚣和躁动,忙乱和焦虑,速度和效益”喻为“无形巨网”,使描写对象形象生动,具体可感。 
12.①古村落既有美学价值,又有文化价值,要注意保护,不能一拆了之。②古村落保护要注重人文关怀,考虑人居环境。③静谧古雅的氛围、诗意的生存方式、浓郁的人文气息,在现代社会弥足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