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 | 课件 | 教案 | 素材 | 作文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 | 教师 | 读物
  
  
位置教案下载 >>高中学案 >>

《致大海》学案3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创作特点,把握本诗的写作背景。 

2、理清诗歌结构,分析诗中大海的特征,理解大海的象征意义。 

3、领悟诗歌主旨,深入领悟诗人通过对大海的热爱和赞颂所表达的情感。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品味优美的诗歌语言,学习丰富的表现手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普希金的生平、主要作品及写作的时代背景。 

审美鉴赏与创造:理解诗中的意象与意境,会诗中所蕴含的复杂的思想感情。文化传承与理解:体味诗人对自由的热烈向往与积极奋进的精神。 

重点:分析诗中大海的特征 

难点:理解大海的象征意义,领悟诗歌主旨。 

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2、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大海的美是永远也说不尽的。面对辽阔的大海诗人会情不自禁地放声高歌,我们学过曹操的《观沧海》今天我们共同欣赏俄国伟大诗人普希金写的一首著名政治抒情诗——《致大海》。 

二、写作背景 

1820年,普希金因创作了大量的政治诗而引起沙皇的惊慌,被沙皇政府放逐到俄国南部任职。由于他热爱自由,不愿阿谀逢迎敖德萨总督,于1824年又被流放外地。临别前夕,诗人登上海边的岩石,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想起自己坎坷的经历,想起与大海有关的英雄,怀古伤今,不禁思绪起伏,他的心像大海一样深沉、激荡,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三、作者介绍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1799年6月6日-1837年2月10日),俄国诗人、作家。 

1799年6月6日,出生于莫斯科一个贵族地主家庭。1811年6月,考入皇村学校。1814年7月,诗歌《致诗友》发表在《欧洲通报》上。1817年3月,出版了第一本诗集《亚历山大普希金诗集》;7月,完成诗歌《自由颂》,造成一定影响。1819年7月,写出诗歌《乡村》。1820年3月,完成第一部长诗《鲁斯兰和柳德米拉》,引起文坛关注。1821年,完成长诗《高加索的俘虏》。1825年,完成短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1828年,完成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1830年,参加《文学报》的编辑工作。1833年10月,完成长诗《青铜骑士》;12月30日,被尼古拉一世任命为宫中低级侍从。1836年10月,完成小说《上尉的女儿》。1837年2月10日,因决斗负伤而死。 

四、题目解说 

《致大海》是一首政治抒情诗,表达了诗人反抗暴政,反对独裁,追求光明,讴歌自由的思想感情。致,向对方表示情意。致大海,即向大海表示情意。诗人以大海为知音,以自由为旨归,以倾诉为形式, 多角度多侧面描绘自己追求自由的心路历程。 

五、层次结构 

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3节),对大海的热爱之情和因自身 的不自由而感到的悲伤痛苦。 

第二部分:(第8-13节),缅怀英雄拿破仑和伟大的诗人拜伦。 

第三部分:(第14-15节),永久怀念大海。 

六、全文分析 

1.诗人为什么厌烦“凝固的石岸?”岸”又有何象征意义? 

“石岸”使诗人无法热烈地拥抱大海,整个人“被缚住”了。这些“凝固的石岸”正是黑暗现实的象征,它是拘禁诗人的无边的囚牢,它使诗人向往自由的夙愿无法实现。 

2.诗人为什么永远不会忘记大海? 

在压抑之中,唯有大海没有把诗人“遗忘”。诗人愿意久久倾听大海“黄昏时分的轰响”,欣赏大海“壮观的美色”。 

3.《大海》中的“你”是谁?有什么特点?诗人为什么要向“你”告别? 

“你”指大海,大海这一意象已渗透了诗人强烈的主观情感。在诗人看来,大海就是他的朋友。黄昏寂静时,大海温顺而宁静,“蓝色的浪头翻滚起伏”“骄傲的美闪烁壮观”,仿佛是友人忧郁的絮语,在沉郁地吐诉着心头的哀愁;而波涛汹涌时,惊涛骇浪有如“你任性的脾气的发作”“成群的渔船就会覆没”,仿佛又在召唤着诗人冲破牢笼,奔向自由的远方。大海与诗人共有的自由奔放的精神,使得诗人与大海在感情上相通,所以诗人才会将“大海”当成自己可以倾诉的知己,从而与它深情地话别。 

4.《致大海》中,诗人为什么要写拿破仑和拜伦两个人? 

拿破仑和拜伦,一个是身上具有不屈服的精神,一个是自由的歌唱者。他们都有大海般召唤自由的品质,诗人在他们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在这里,诗人、大海和逝去的英雄三者融为一体。诗人极力赞颂英雄拿破仑和拜伦,一方面表明诗人对自由精神的不懈追求,如诗句:“他像你似的深沉、有力、阴郁,/他也倔强得和你一样。”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诗人对二人的结局和自己前程渺茫、壮志难酬的悲哀,如诗句:“世界空虚了……哦,海洋,/现在你还能把我带到哪里?/到处,人们的命运都是一样:/哪里有幸福,必有教育/或暴君看守得非常严密。” 

5.在《致大海》中,诗人面对汹涌澎湃的大海,倾吐了哪些感受?结合诗人生平的遭际,说一说诗人为什么称大海为“自由的元素\'。 

(1)《致大海》的内容十分丰富,有对大海的礼赞,有对历史人物的联想,也有个人对海的深沉倾诉,还有告别大海时的惆怅和心灵的震颤,它是一曲大海的颂歌,是对人生命运的深沉咏叹,是对自由的热情礼赞。 

(2)它的著名的首句“再见吧,自由的元素”,一语道出大海的实质,使大海从此成为人类自由精神的象征。因为诗人生活在一个沙皇专制统治的国度,因为自己的流放命运和备受压抑的人生处境,诗人迫切渴望自由,而大海的辽阔、奔放和桀骜不驯就成为对他的自由精神和意志的召唤,因此诗人会把大海作为“自由的元素”来表现。 

6.诗人如此热爱的大海,有没有象征意义?你认为象征了什么? 

诗人笔下的大海,首先是真实存在的大海,它自由奔放、浩渺无际,黄昏时分无比幽静,脾气发作时席卷一切,它具有自然界中海洋的物质形态和各种特性,在诗中也给人以视觉和听觉的种种感受。但诗人笔下的大海,又是被人格化了的大海,被诗人赋予了种种情感和精神,它成为诗人心灵的寄托和对话者,它具有了强烈的象征色彩,它象征着一种自由的意志,象征着一种永远不屈于任何奴役的生命存在。 

七、中心思想 

《致大海》通过讴歌大海,抒写了诗人向往自由的强烈愿望,表现了诗人在沙皇残酷专制统治的现实面前,不屈不挠、追求思想的执着精神。 

八、写作特点 

1、强烈的时代感。 

诗人以高度的艺术概括力,反映出了一个时代的精神,写出了人民的愿望、情绪和他们最关心的问题,使诗歌具有强烈的时代感。他把自己对时代的感受,化为诗的情绪,融合在大海的形象中,竭力渲染,达到了寓情于景和抒情的目的。 

2、象征的手法。 

诗人以大海作为自由精神的象征,把大海人格化,直接同大海对话,向大海告别。诗人借大海自由奔放的壮美形象,生发联想,尽情抒怀,纵情歌唱大海的精神气度,实际上是表达自己对自由景仰。 

3、浓厚的抒情气氛。 

诗人对大海以“你”相称,是诗人对大海的倾诉,诗人在诗中以抒情主人公的身份出现,直接对大海表达自己的激情,并蕴含深沉的苦闷,使全诗具有哀歌式的忧郁美。 

4、虚实相间。 

诗人与大海相遇,他胸中涌动着海一样的澎湃。诗人把岛、岩石想象成凝固的浪峰,这已是诗人改变的自然,接着,诗人由观照海,到由海反观,最后与海同一。这一瞬间,海是诗人向远方的延伸,是海向俄罗斯土地的延伸,这就是作者创作这首诗的思维流程,也是解读这首诗的一个关键。全诗虚实相间,在现实描写与历史玄思中进行转换,从起笔到收笔分别勾勒出两幅简洁而有力的图画:激情奔涌的大海与一位沉思而愁苦的诗人;依旧雄伟壮丽的大海与一位醒悟而坚强的诗人。诗人致大海,既是致有形的大海,又是借此致无形的斗争精神。 

九、补充资料 

重章叠唱 

即重章叠句,是指文学作品中,在不同段落的同一位置,相同或相近的语句重复出现的一种表现手法。其作用在于加深印象,渲染气氛,深化诗的主题,增强诗的音乐性和节奏感,使感情得到尽情抒发。 

十、总结全文 

这首诗以大海作为自由精神的象征,赞关了自由奔放的大海,表达了诗人与大海相通的自由精神诗人借大海自由奔放的壮美形象,生发联想,尽情抒怀,表达了涡求自由的愿望。 

布置作业 

1、反复诵读《致大海》,能做到脱稿朗诵。 

2、诵读普希金的《致恰达耶夫》,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后训练 

1.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加以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中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与农事活动关系密切,②谷雨也不例外。③雨水、小雪、大雪等节气跟谷雨一样,都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④谷雨有“雨生百谷”的意思,⑤降水量增加,气温迅速升高,⑥田中初插的秧苗在雨水滋润下茁壮成长。⑦谷雨时节已时值暮春,⑧许多地方鲜花盛开,大地焕发出勃勃生机,⑨甚至南方一些地区已开始有炎夏的感觉。 

2.下面是一段关于茶文化传播的文字,请予以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50个字。 

我国茶文化自古经“茶马古道”传播。红茶是最早传入西方的贸易商品,广受青睐。小仲马《茶花女》中的玛格丽特就十分喜爱红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飘》中常出现品鉴红茶的场景。至今西方人对茶的认识仍以红茶为主,茶文化并未随着贸易往来而广泛传播。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顺应文化的多元发展,寻求新的传播方式已成为弘扬传统茶文化的主要任务之一。 

3.参照示例中的反驳方式,针对材料中的逻辑错误,作出两种恰当的反驳。 

示例: 

问题语段:老张跟别人吵架了,想不到老张是这么一个讨人嫌的人,他人缘肯定也好不到哪里去。 

反驳:①老张跟别人吵架原因很多,不能因此就说明老张讨人嫌、人缘不好。 

②你和朋友吵架了,就能说你讨人嫌、人缘不好吗? 

问题语段:这所大学的图书馆的藏书非常丰富,可以肯定,这所大学一定是一所一流大学。 

4.为了让某新生迅速找到正在会议室开会的班主任老师,有必要向他作点介绍,但介绍应尽可能简洁。下列删除冗余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你们的班主任①在会议室开会,那位②西装革履、③身高一米七左右、④戴眼镜、⑤留络腮胡子的⑥男教师就是。 

A.①⑥      B.②③   C.③⑥     D.④⑤ 

答案及解析: 

1.答案:③修改为:谷雨跟雨水、小雪、大雪等节气一样。⑤在“降水量”前面加“此时”或“这时节”。⑦删除“时节”,或将“时值”改为“是”。⑨将“甚至”放在“南方一些地区”的后面。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③语序不当,结合文意可知,此处应将“谷雨”放在前面。⑤成分残缺,“降水量增加,气温迅速升高”与前句不连贯,缺少时间状语“此时”。⑦成分赘余,“时节”与“时值”语义有重复。⑨“甚至南方一些地区”语序不当,“甚至”应该放在主语“南方一些地区”后面。 

2.答案:①我国茶文化传播历史悠久;②传统传播方式有局限性;③信息时代要寻求新的传播方式。 

解析:材料的陈述对象是“茶文化传播”,核心信息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茶文化传播历史悠久”;第二个层次是举名著中饮用红茶的例子,意在表明茶文化“传播方式受限”;最后一个层次,强调要寻找新的茶文化传播方式。根据以上分析进行压缩即可。 

3.答案:反驳:①评价大学有很多要素,藏书丰富并不能说明大学就一定是一流的。 

②书店里的图书也很丰富,你能说书店是一所一流大学吗? 

解析:示例中的“问题语段”中对问题的判断以偏概全了,它根据少数事例得出一般性结论。“老张跟别人吵架”只是老张的一个行为,属于少数事例,据此就对老张整个人的人品做出判断:“老张是这么一个讨人嫌的人,他人缘肯定也好不到哪里去”,是不合逻辑的。“大学的图书馆的藏书非常丰富”只是大学的一个特点,据此得出“这所大学一定是一所一流大学”的结论,和示例中的问题语段犯的是同样的错误,仿照示例中的反驳方式,先指出语段错在哪里,然后选择一个满足语段前提的事例,用反问的语气进行反驳即可。 

4.答案:C 

解析:根据习惯,老师们应是坐着开会的,所以身高对识别人物没有意义;另外,“留络腮胡子的”肯定是男教师,但男教师不一定都有络腮胡子,故⑤比⑥更有鉴别意义。 

    
相关资料

  《致大海》教案5
  《致大海》教学设计4
  择性必修中册《致大海》导学案
  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册《致大海》教案2
  《迷娘(之一)》《致大海》《自己之歌》《树和天空》预习导学案
  《迷娘(之一)》《致大海》《自己之歌》《树和天空》ppt课件
  《致大海》导学案
  《迷娘(之一)》《致大海》《自己之歌》《树和天空》练习
  《致大海》教案2
  《致大海》ppt课件5
  《致大海》课堂实录
  《致大海》赏析(2篇)
  普希金《致大海》原文阅读
  《致大海》ppt课件4
  外国诗三首之《致大海》《篱笆那边》《我愿意是急流》教案4
  外国诗歌四首《致大海》《我一无所求》《底片》《黑八月》ppt课件1
  外国诗歌四首《致大海》《我一无所求》《底片》《黑八月》教案2
  外国诗歌四首《致大海》《我一无所求》《底片》《黑八月》教案1
  《致大海》mp3音频配乐朗读
  《致大海》ppt课件3
  外国诗三首之《致大海》《篱笆那边》《我愿意是急流》教案3
  《致大海》flash课件1
  《致大海》ppt课件2
  外国诗三首《致大海》ppt课件1
  外国诗歌四首《致大海》教案1
  《致大海》赏析之一、二
  涛声阵阵诉衷肠,大海飞歌颂自由——普希金《致大海》赏析
  《致大海》说课稿
  《外国诗三首》——《致大海》《篱笆那边》《我愿意是急流》教案2
  外国诗三首之《致大海》《篱笆那边》《我愿意是急流》教案1

    

电脑版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