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 | 课件 | 教案 | 素材 | 作文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 | 教师 | 读物
  
  
位置试卷下载 >>高二年级上 >>课文练习 >>

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情景默写汇编

33.屈原列传(节选)
1.在《屈原列传节选》中,作者司马迁对“离骚”一词作出自己的解释的句子是:“离骚”者,犹离忧也
2.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的创作背景除了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明辨是非以外,还有“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时朝廷小人当道、正直之人遭到排挤的黑暗现实。
3.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认为屈原作《离骚》的另外一个原因可能是“怨生”,也就是心中有怨气,而导致屈原有怨气的直接原因是因为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4.在《屈原列传节选》中,作者司马迁连用了“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这两个被动句写出了屈原诚信待人却被猜疑、忠心耿耿却被诽谤的现实,为下文写屈原心生怨气并作《离骚》作铺垫。
5.一个人在辛苦困倦到极点的时候,往往会仰头长叹:“天啊!”,这种情况在司马迁的《屈原列传节选》中有形象的描述: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
6.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为了论证“父母,是人类的根本”这一观点,举了“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这一例子进行了论证。
7.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对《诗经》里的《国风》和《小雅》进行了评价的句子是:《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8.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分析了屈原《离骚》用来列举事实讽刺当世政治的包括“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这三方面。
9.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对屈原的《离骚》评价极高,其中认为其文字简练、用辞精到的两句是:其文约,其辞微
10.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文章的内容虽然细小但含义却极弘大,所举的事例虽然浅近但意义却很深远的两句是: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11.我们读屈原的《离骚》,发现屈原在文章中经常用香花芳草作比喻,关于这一点,司马迁在《屈原列传节选》中作出了自己的解释:其志洁,故其称物芳
12.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对屈原的为人作出了高度的评价,其中认为他志向远大,即使与日月对照,光辉也毫不逊色的句子是: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13.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的《离骚》对于道德的广大崇高,国家安定与动乱的前因后果,没有不作充分反映的的句子是: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14.司马迁用比喻高度评价屈原之志“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15.说屈原出淤泥而不染“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16.屈原“怨”的原由是:“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17.《离骚》的文风特点是:“其文约,其辞微。” 
34.过秦论
 1.贾谊在《过秦论》中论述秦国毫不费力取得了西河之地,得益于“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实行变法图强的主张、正确的战争策略,为以后秦王扫六合、吞八荒奠定了基础。
2.秦始皇派遣大将蒙恬到北方去修筑长城并固守边境,把匈奴赶退七百余里,使得匈奴长时间不敢南下进击中原。贾谊《过秦论》中“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两句就是对此事件效果的概括。
3.贾谊在《过秦论》中指出秦的过失即灭亡的根本原因在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4.贾谊用“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短短四个句子就写出了陈涉高举义旗并得到天下热烈响应的情况。
5.陈涉揭竿而起,一呼百应,并不是因为陈涉地位超然。对于陈涉的身份,贾谊在《过秦论》一文中交代的很清楚:“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出身贫寒和地位低贱,却能天下响应,只因为天下苦秦久矣。
6.《过秦论》一文中“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形象地描写了秦始皇得到天下后,派遣得力的将领、士兵守卫要塞,盘问过往行人的情景。
7.《过秦论》中秦始皇北却匈奴,焚书愚弄百姓,收缴天下的兵器,又派遣精兵强将把守要害,自认为江山永固的句子是:“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8.为了削弱天下的百姓的武力,秦始皇“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自以为江山永固,可万世为王。可贾谊却认为制止暴乱的最好办法不应该这样,而是施以仁义。
9.《过秦论》中最直接反应秦始皇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百姓的一句是“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10.《过秦论》中,贾谊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两句总结了秦王朝的愚民政策。
11.贾谊文采斐然,在《过秦论》中便用一组排比,“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形象概括了秦始皇仰仗武力征服天下诸侯,登上皇帝宝座,奴役天下百姓。
35.五代史伶官传序
1.《五代史伶官传序》引用“满招损,谦得益”(《尚书》)作为论据,再结合庄宗的实例,欧阳修得出结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2.《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欧阳修一句“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与孟子的名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有异曲同工之妙。
3.《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欧阳修在文章开头用兼带感叹语气的反诘句提出了此文的中心论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令人鲜明,催人谨醒。
4.《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欧阳修描绘庄宗李存勖兴衰成败的史实,欲抑先扬,一盛“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一衰“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的对比,一褒一贬的抒情,力透纸背,给人以强烈的碰撞感、落差感,引起读者心灵的震颤。
5.庄宗李存勖取得天下后,骄奢淫逸,重用伶官,荒废朝政,最后众叛亲离、士卒离散,仅有的些许忠臣还被庄宗逼着以发代首,发誓效忠。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一文,用“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一句再现了当时君臣相泣的情景,何其衰败啊。
6.《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欧阳修连用两个反问句“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否定了天下的得失是因为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难,而是都由人事决定。
7.《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欧阳修指出应注重生活的小事,不要过于沉迷于所钟爱之事的句子是: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36.燕歌行
1.在高适的《燕歌行》中,“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两句通过写汉将带兵出征时金鼓震天、大摇大摆前进的场面,刻画了一位临战轻敌的统帅形象,为下文的战败被困作反衬。
2.在高适的《燕歌行》中,“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两句用战士们在前方杀敌的出生入死与汉将在军帐中的轻歌曼舞作对比,控诉了汉将不懂得体恤士兵,为下文写战败埋下了伏笔。
3.有战争就会有别离,甚至是生死离别。在高适的《燕歌行》中,“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两句通过描写思妇和征夫分别后对对方的思念,从侧面折射出战争的残酷。
4.在高适的《燕歌行》中,“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两句一实一虚,既写出了战士们打仗的辛苦,又写出了家中妻子对远征战士的思念之情。
5.在初唐时期,在战场上建立功业是很多人追求的目标,奔赴边塞为国建功也一度成为一种社会风气,高适的《燕歌行》中的“男儿本自重横行”这一句就是很好的证明。此外,对于敢于为国效力人,最高统治者表现出来的态度是:“天子非常赐颜色”,这就直接推动了这种风气的形成。
6.在高适的《燕歌行》中,“校尉羽书飞瀚海”这一句通过前方的急报侧面写出了敌人进攻速度之快,“胡骑凭陵杂风雨”这一句则直接描写了敌军侵袭时的来势汹汹。
7.在高适的《燕歌行》中,“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两句对边塞黄昏时风景的描写,渲染了一种悲壮的气氛,暗示着战争的失败。
8.同样是描写塞外黄昏时的风景,王维的《使至塞上》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奇壮阔,而高适的《燕歌行》则是“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的凄凉与悲壮。
9.李广是西汉时期抗击匈奴的名将,王昌龄在《出塞》中用“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表达对其仰慕与赞颂之情,高适的《燕歌行》也提到了李广,这两句是:“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委婉地表达了对如今带兵出塞边疆打仗的将军的不满。
37.李凭箜篌引 
1.《李凭箜篌引》中运用通感的艺术手法直接描摹乐声激越动听的诗句是: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2.《李凭箜篌引》中“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两句,诗人用浪漫夸张的手法,写音响效果。长安城门前的冷气寒光,皇城仙府,全被箜篌声所消融。
3.《李凭箜篌引》中“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两句正面写乐声,不仅可以耳闻,而且可以目睹。真是构思奇特,形神兼备。
4.《李凭箜篌引》中写美妙绝伦的乐声传入神山,令神妪也为之感动不已,“梦入神山教神妪 ;乐声感物至深,致使“老鱼跳波瘦蛟舞”。诗人用“老”和“瘦”这两个似平且干枯的字眼修饰鱼龙,却有着完全相反的艺术效果,使音乐形象更加丰满。
5.李贺《李凭箜篌引》描写音乐可以震破五色石,引来一场秋雨的句子: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6.《李凭箜篌引》中“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两句,写成天伐桂、劳累不堪的吴刚,任凭深夜的露水不停在洒落在身上的玉兔,这些饱含思想感情的优美形象,深深印在读者心中。
38.《锦瑟》理解性默写
1.《锦瑟》中以锦瑟起兴,因其对往事的追忆的句子是:“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2.李商隐在《锦瑟》一诗中回环曲折地表达自己地无限怅惘的句子是:“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3.《锦瑟》中的“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两句,作者指出了美好事物不能长在,寄寓了悲伤竭悼之情。
4.李商隐在《锦瑟》中运用典故写梦蝶和杜鹃,以此来表达内心世界的悲戚与怨愤的诗句是:“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5.《锦瑟》一诗中,“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它表现的这种可望不可及的理想境界代表的是诗人全部的情感。
6.《锦瑟》中感叹“才华背弃如沧海遗珠,追求向往终归飘渺虚幻”的千古名句: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7.《锦瑟》中诗人化用庄周、望帝两个典故来营造朦胧迷离、悲戚哀怨意境的句子是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8.《锦瑟》中“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运用典故,描绘了美好的情境、虚渺的梦境,把人生的恍惚以及苦苦追寻的执着表现出来。
39.书愤
1.追忆往事,是陆游诗歌中常有的内容,如《书愤》一诗中“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一联,就是对抗金历史的回忆。
2.陆游在《书愤》中形象地概括了水、陆两路大军进攻敌人的壮观场面的诗句是:“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3.《书愤》中的“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两句,作者感叹世事艰难,追述了年轻时收复失地的雄心壮志。
4.《书愤》中表达作者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的诗句是:“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点击本地免费下载

说明: * 本站所有的资料都是免费的。 * 使用本资料有困难请阅读说明或给管理员留言。
相关资料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练习
  《兼爱》拓展练习
  《五石之瓠》练习题
  《老子》四章知识点梳理
  《陈情表》文言文知识梳理练习
  《苏武传》文言文知识梳理练习
  《张衡传》文言文知识梳理练习
  《归去来兮辞》并序文言文知识梳理练习
  《滕王阁序》文言文知识梳理练习
  《逍遥游》文言文知识梳理练习
  《兴贤》作业练习
  《鞭贾》作业练习
  《心术》作业练习
  《原毁》作业练习
  《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作业练习
  《荔枝赋并序》作业练习
  《后赤壁赋》作业练习
  《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作业练习
  《寄欧阳舍人书》作业练习
  《与微之书》作业练习
  《与尹师鲁第一书》作业练习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作业练习
  《方山子传》作业练习
  《陆文学自传》作业练习
  《六一居士传》作业练习
  《张中丞传》后叙作业练习
  《百丈山记》作业练习
  《道山亭记》作业练习
  《黄州快哉亭记》作业练习2
  《小石城山记》作业练习

    

电脑版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