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 |
课件 |
教案 |
素材 |
作文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 |
教师 |
读物
 
  
  
山东省滨州市2021-2022学年度上学期高二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高 二 语 文 试 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人类文化中,道德(善)与审美(美)分属不同的领域。然而,人类内在的对真善美统一的渴望,总是希冀在提升道德人格的同时满足审美需求。那么,道德与审美的统一可以通过哪些方式实现呢?
关于道德与审美关系的最普遍看法是,二者为内容与形式之关系,即道德是内容,审美是形式,形式服务于内容。柏拉图是这种观点的坚决倡导者。他认为,那些以审美为目的的文学艺术使人丧失理性,屈从于感性,对教育理想国的公民毫无益处;那些“颂神和赞美好人”的诗歌有利于培养和教化理想国的公民,因为它们服从于道德目的。从中世纪到文艺复兴,从法国新古典主义到启蒙主义,很多思想家都把审美或艺术作为实现道德目的的手段。
确实,审美和艺术具有以情动人的力量,用来引导人们修养道德,比纯粹的道德说教具有更好的效果。但是,道德本身具有历史局限性。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道德的进化往往发生于社会变革之后,而审美和艺术却由于其创造性特征总是能够作为新思想和新社会的先行者。因此,仅将审美作为道德的工具无疑限制了审美的创造力。
康德和席勒赋予道德与审美一种更深层次的关系:“美是道德的象征”,把审美与道德看作一种类比关系。康德进一步阐述说,美是道德的象征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人们经常说大厦是庄严的和雄伟的,说田野是欢笑的和快活的,说颜色是纯洁的和温柔的。这些都是因为在审美感觉中包含有类似道德判断的因素。席勒认为,人的发展要经过自然阶段、审美阶段和道德阶段。感性的人不可能直接成为理性的人,中间必须经过审美阶段,
 点击本地免费下载
说明:
* 本站所有的资料都是免费的。
* 使用本资料有困难请阅读说明或给管理员留言。
 
    
相关资料
 
    
   
电脑版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