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 |
课件 |
教案 |
素材 |
作文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 |
教师 |
读物
 
  
  
读《伊索寓言》教案2
武汉光华学校高中部  张金昌 
[教学目的] 
1、 在反复研读的基础上,理解文章主旨。 
2、 培养学生自主发现、研究、探讨问题的能力。 
3、 认真揣摩、理解重点段落、语句,理解其深层含义。 
4、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 
1、 探讨中心意思。 
2、 理解难句含义。 
[教学设想] 
1、 方法构想: 
★ 做好预习,引导学生课外读《伊索寓言》,激起学习本课的兴趣。 
★ 鼓励发散思维,采用研讨式,通过集体讨论理解文章的句子和主旨。 
★ 学习时,可先整体把握,再抓住重点内容评析学习。 
2、 课时安排:二课时。 
 ★ 第一课时,整体把握,了解文章基本内容及结构框架,探讨作者对九则寓言的评语。 
 ★ 第二课时,重点段落语句的探讨分析,深刻理解文章主旨,完成相关练习。 
                    第一课时 
一、 情景导入: 
    你读过《伊索寓言》吗?从谈看法入手。 
    人常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是怎么理解那些寓言的?钱钟书先生也读过《伊索寓言》,他写了 一篇见解深刻的读后感。大家想读一读吗? 
二、 读前提示: 
1、 关于作者钱钟书:阅读圈划“附录”材料。 
2、 关于寓言及《伊索寓言》: 
[小黑板]提示:(1)寓言是一种带有劝谕性的小故事。(2)《伊索寓言》,相传为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的伊索编,共有寓言故事350余篇。 
[提供] 《伊索寓言》样本。 
三、 速读课文,整体把握: 
1、 提示:文章比较艰涩难懂,但全文思路清晰,请在预习的基础上,把握文章框架。 
2、 点拨并明确:文章有两大块内容,可分为三部分。 
四、 研讨作者对九则寓言的“评语”: 
1、 学习步骤说明:阅读---思考---讨论---明确 
2、 研讨问题设计: 
  Ⅰ 哪些寓言讽刺了社会上某类人的劣根性?具体   说明讽刺了什么。 
     [明确:1、2、3、4、9   结合社会现实说明。 
  Ⅱ 哪些寓言揭露了社会上的一些现象? 
     [明确:5、6、7、8   联系社会现象讨论说明。 
  Ⅲ 作者对每则寓言的看法和态度是不一样的,哪些是从寓言引申的,哪些是直接反对的? 
     [明确:  引申 ---2、3、4、5、8 
              反对 ---1、6、7、9 
3、 小结: 
    作家很善于透过表面挖掘出事物的新意来,常常 言人所未言,见人所未见,这便是发散思维。文章所揭示的社会人事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五、 当堂训练: 
A级:①练习一  1、2、3、4、5、6 
      ②哪些“看法”对你印象最深?说说理由。 
B级:练习一  1、2、3、4    
      分组讨论,采用抢答式。 
六、 课下作业: 
1、 将第一题整理到课本上。 
2、 完成练习四。  
               第二课时 
一、 自然引入:略 
二、   重点段落阅读,分析疑难语句: 
(一)、重点阅读文章第一、二、三段: 
1、 学生阅读。 
2、 分析讨论: 
① 作者将“比我们年轻的人”,分为哪两类?你是怎么认为的? 
② 第二段打了一个什么比喻?作者有何“感想”? 
③ 你怎么理解读《伊索寓言》后的那“三重安慰”?作者想“纠正”什么? 
3、 思考点拨: 
      人类历史:  古代           现代 
  比 
  喻     
      人的一生 : 小孩子          老头子  
                  [幼稚] [昔)  [成熟](今) 
4、理解明确。 
三、 重点阅读文章最后一段: 
1、 学生研读课文。教师巡回指导。 
2、 思考以下问题(由学生提出): 
    A、找出表达作者观点的语句(这是解读本文的钥匙),并认真分析。 
    [明确]我认为寓言要不得,因为它把纯朴的小孩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以为人事里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也像在禽兽中间一样公平清楚,长大了就会碰壁上当。 
     B、钱钟书和卢梭二人都认为儿童不宜读《伊索寓言》,但观点是不    同的,不同在哪里? 
        钱:认为愈简单,长大了易碰壁。 
        卢:把纯朴的小孩教复杂了。 
     C、“小孩子该不该读寓言,全看我们……”一句如何理解? 
     D、结尾关于“苍蝇”句,怎样理解? 
3、 思考讨论:允许有不同见解。 
四、 本课小结: 
结合以上所学,讨论并概括本文主旨。 
[文章见解独特、深刻,表达含蓄、风趣;文章通过对伊索寓言的评说,说明现在有些人狡猾得很,恶劣得很,我们头脑要复杂一些,防止上当受骗。 
五、 当堂训练: 
练习题二、三。(见课本) 
六、 课下作业: 
1、 课外阅读几则寓言,从不同角度理解,看有什么新的收获。 
2、 读钱钟书先生的《围城》。 
                                                      (高中语文第二册) 
 作者邮箱: zjc@guanghuaschool.net 
 
    
相关资料
 
    
   
电脑版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