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 |
课件 |
教案 |
素材 |
作文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 |
教师 |
读物
2006年中考语文总复习·语文版说明文阅读·考点讲解(一)
2006年中考语文总复习·说明文阅读·考点讲解(一)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介绍客观事物,解说事理,给人以知识的一种文体。客观性、科学性、知识性是其主要特点。
说明文与记叙文区别:说明文要以知授人,其目的在于说明事物,使人对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关系、功用等得到较为清晰的认识和了解;记叙文要以情感人,它通常通过写景、状物、写人、记事表达作者思想感情,达到教育读者的目的。
根据说明对象的不同,说明文分两类:
1.事物说明文:对事物形状、构造、成因、功用等特征进行说明。
2.事理说明文:对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进行说明。
语文版初中课本涉及的说明性作品可分为:(1)说明事物的,如《苏州园林》等;(2)说明事理的,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等;(3)科学小品文,如《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等。
考点1 弄清说明对象,把握对象的主要特征
说明事物要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所谓特征是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标志。只有把握了说明对象的特征,才能更好地了解被说明的事物、事理。首先要明确说明的对象,知道说明的是哪一事物或哪一种事理。我们可以看看作者从哪些方面来介绍说明对象。一般来说,从形状、性质、方位、构造、类别、功能等方面进行说明的文章,其说明对象是事物;从概念、原理、成因、规律、联系等方面进行说明的文章,其说明对象就是事理。我们也可以借助标题分析文章。说明文的标题有较强的提示性:物名性的标题,文章一般说明事物,例如《苏州园林》《珍奇的稀有动物——针鼹》;动词性的标题,往往说明事物的发展过程、工作过程或某种事理,例如《洲际导弹自述》《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带有疑问性、方法性字眼的标题,往往解释原因,说明事理,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另外还要注意不要将文章的局部说明对象和全文的说明对象等同起来,以至影响内容的理解。
弄清了说明的对象是什么,还要把握文章抓住说明对象的哪些特征进行说明。如《苏州园林》,课文的标题就是要说明的对象,该园林在设计建造方面的“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体现了苏州园林的风格和特色,这是总特点,作者具体从五个方面加以说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以及门窗雕镂的琢磨和颜色等。这样从不同方面归纳分析,也就全面把握了苏州园林的特色。
一般说来,说明文要说明的要点往往就是事物的特征。常见的说明文要说明的要点如下:(1)生物:类属、形态、习性、生活环境、饲养和培育、益害;(2)制品:原料、形状、构造、功能用途、使用方法、注意事项;(3)自然现象及科学技术:分类、形态、形成过程、性质、发展变化等;(4)生产实验:原料、设备、工具、工艺、流程、操作方法、实验结果、注意事项等。
考点2 理清说明的顺序,理清文章的结构
说明文总是按说明对象本身的特点来安排说明顺序的,不同的说明对象要运用不同的说明顺序。
从说明文的分类来看,说明事物的文章常采用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说明事理的文章常采用逻辑顺序,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要找出体现说明顺序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从说明的内容来看,介绍某类事物的发展历程的,往往运用时间顺序,一般都能从文章中找出标志性的表示时间的词语。时间顺序具体地可分为由古到今、由中到外等,这种顺序一般用于人物的生平介绍、科学观察记录,说明事物或事理发生、发展或制作过程一类的说明文。说明相对静止的事物,尤其是建筑物,往往用到空间顺序,一般也能从文章中找出标志性的表空间方位的词语。空间顺序又可分为:由上到下、由外到内、从前到后、由中心到四周、从整体到局部、由远及近,也有的以参观者的行踪为顺序。逻辑顺序就是按照事物内部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顺序,具体分别有:从整体到部分或从部分到整体,如《桥梁远景图》;从原因到结果,如《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从特点到用途,如《什么是桥》;从主要到次要,如《苏州园林》;从概括到具体,如《珍奇的稀有动物——针鼹》;从现象到本质,如《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
有时一篇文章,可能兼用几种说明顺序,以更清楚地说明事物。如《苏州园林》,先从整体到局部,抓住总特征后再分说其余四个特征。四个“讲究”是从主要到次要的顺序说明的,每个特征又总是先概括说明后具体说明。理清顺序应关注一些起关键作用的关联词,如“总之……”、“由于……所以……”、“首先……其次……再次……”。
文章的结构是指文章各部分的组合形式,它与顺序不同,顺序是对说明内容的先后次序的安排,但理解顺序对理解结构有帮助。说明事物按空间顺序或由上到下,或由外到内,或由整体到局部,采用并列式结构;说明事物发展过程,工作程序,以时间为序,前后相互承接,采用承接式(连贯式)结构;采用递进式,文章各部分关系是有浅入深、由表及里、有现象到本质,常是以逻辑为序的事理说明文;还有总分式,它大致有三种情形:总——分,分——总,总——分——总,它常用于从概括到具体或从整体到部分的说明。值得注意的是全文与文章局部的结构,各部分之间的结构未必是统一的。
考点3 辨析并理解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初中阶段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下定义、分类别、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画图表、作诠释、摹状貌等。说明方法的运用目的在于更好地表述说明内容,因此,辨析说明方法应从文章说明的内容出发,进而理解说明方法的作用。
下定义:是用一种基本固定的判断格式,简明地对说明对象的本质属性加以概括的说明方法。下定义的说明方法能够起到准确简明地说明事物的本质特征的作用。
分类别:是根据形状、性质、功能、成因等方面,把事物或事理按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类别,然后逐一加以说明的方法。分类别的说明方法可以全方位、多角度地说明事物或事.理,能够使说明更有条理、更加清楚。
举例子:为了说明事物的情况或事理,有时只从道理上讲解,人们不易理解,这就需要列举一些既通俗易懂又有代表性的例子来进行说明。举例说明时常有“如”、“例如”等标志语。举例说明可以通过有代表性的例子,清楚、真实、有力地说明事物或事理。
列数字:数字是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的最精确、最科学、最有说服力的依据。数字有约数和确数,不管哪一类数字,都能起到更准确、更具体地说明事物或事理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表示年、月、日的不是列数字。
作比较:选择有外在或内在联系的事物进行比较。作比较包括类比和对比,同类事物的类比是为了说明相同点;不同类事物的对比,是为了突出不同之处。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可以化深奥为浅显,变复杂为简明,可以更清晰、更鲜明地说明事物,增强说明效果。
打比方:是借助大家熟知的事物,取其相似之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进行说明。其作用是增强说明的形象性、生动性,使抽象的事物变得更具体。
画图表:是指用示意图、表格、插图等来说明事物。画图表对文字说明起到节助作用,增强了说明的直观性,使事物的特点一目了然。
作诠释:对事物进行解释的说明方法。下定义要求完整,句子前后可颠倒;作诠释不要求完整,句子前后颠倒,意思有时就说不通。例如“铀,是银白色的金属”就采用了作诠释,若颠倒,“银白色的金属是铀”就不准确了,因为“银”也是银白色的金属。
摹状貌:摹写事物的形状、体貌,使说明的事物更生动、形象、逼真,使人有鲜明深刻的印象。《中国石拱桥》写卢沟桥石柱上的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字态万状,惟妙惟肖”,很好地展现了卢沟桥形式的优美。
下定义和作诠释是两种常见的、极易混淆的说明方法。从形式上看,下定义在说明事物本质特征时,常用判断句式表述概念,而作诠释可用多种句式来表述。此外,下定义还可用公式来表示:被定义概念=种差+属概念。“属概念”就是被定义概念所属的大类,也就是归类;“种差”就是在大类之中,被定义概念与同类相邻概念间的主要差别。如:“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的透明液体。”“透明液体”就是“属概念”,其余的说明部分是“种差”,也就是“水”与其他透明液体的差别。
从特点上看,下定义要准确简明,概括性较强;作诠释则具体而通俗,有时带有一定的描述性。因此,从科学性的角度看,作诠释的语言比不上下定义。
从内容上看,下定义着眼于事物的本质属性,作诠释注重于外观的表象、性质和特点。
从严密程度来看,下定义要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说明的内涵和外延与事物相等,说明的对象与说明的内容可交换位置,意义不变;而作诠释对说明的对象解说往往侧重于事物某一方面的特征,或者解说它的构造、成因、功用等非本质的因素,因而说明的内容不能与被说明的对象变换位置。二者的区别可用图示表示。下定义:甲是乙=乙是甲√,作诠释:甲是乙=乙是甲×。下面举例比较说明。
A、食物是一种能构成躯体和供应能量的物质。(下定义)
B、激光是一种颜色单纯的光。(作诠释)
C、在太阳和月亮的周围,有时出现一种美丽的七彩光圈,里层是红色的,外层是紫色的,这种光圈叫做晕。(作诠释)
A、B两句都是判断句,A句使用了下定义的方法来说明食物的概念,它还可变为:“一种能够构成躯体和供应能量的物质就是食物。B句用作诠释的方法从颜色上解说激光,如果变为“一种颜色单纯的光就是激光”,那就荒谬了,因为不是所有有颜色“单纯的光”都是激光。C句不是判断句,说明的内容没有解说“晕”的本质特征,只是描摹了它的具体表象,因而是作诠释。
相关资料
电脑版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