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 | 课件 | 教案 | 素材 | 作文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 | 教师 | 读物
  
  
位置教案下载 >>中考复习教案 >>中考现代文阅读复习 >>

中考复习·议论文阅读·语文版九年级下第三单元课文梳理

  2006年中考语文总复习·议论文阅读·九(下)第三单元课文梳理
   
   一、语文版议论文课文目录
   八(上)第三单元(议论文)
   9.纪念白求恩(毛泽东)         10.*谈语言(王力) 
   11.最苦与最乐(梁启超)         12.*懒惰的智慧(凯利)
   八(下)第四单元(演讲稿)
   12.为人民服务(毛泽东)         1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丁肇中) 
   14.我有个梦想(马丁·路德·金)     15.*你是你的船长(崔卫平) 
   九(上)第三单元(议论文)
   9.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鲁迅)     10.吴汉何尝杀妻(邓拓) 
   11.*大小猫洞(金克木)         12.*世上没有傻问题(卡尔·萨根)
   九(下)第三单元(序和跋)
   9.《家》的序和跋(巴金)        10.读《堂吉诃德》(海涅) 
   11.*永远新生(吴冠中)         12.*科学与艺术(李政道) 
   二、九(下)第三单元课文梳理
   9-2-09《家》的序和跋
   【重点词语】 控诉 说教 掩饰 妥当 累赘 索性
   【中心表达】《序》反映了自己青年时的思想,《跋》表达了自己创作的动机。
   
   9-2-10读《堂吉诃德》
   【重点词语】 秾丽 啜泣 呵斥 坐骑 蹩脚 阴霾 憔悴 稚嫩 攀附
   【段落层次】
   1.第1段:交代了自己第一次读《堂吉诃德》的感受和当时的心情。
   2.第2段:复述堂吉诃德被打败的情节,表达对英雄的同情。
   3.第3段:补叙银月骑士的身份,他是一个剃头匠。
   4.第4段:在不同时期,读《堂吉诃德》的不同感受。
   【写作特点】
   表达方式:本文采用了叙述、描写与议论相结合的方法,把自己读《堂吉诃德》的感受及情景写得生动感人。
   中心表达:在少年读者的心目中,堂吉诃德是一位“勇士”、“英雄”。不要轻易地批评和放弃自己阅读作品的最初印象和感受,它也许是弥足珍贵的东西,会影响你的一生。
   写作借鉴:如身临其境的描写,是本文最值得学习的地方。如堂吉诃德被银月骑士打败后,作者写读此情景时的天气描写是这样的:“那是个阴霾的日子,灰暗的天空里一阵阵都是气色凶恶的云,黄叶儿凄凄凉凉从树上落下来,憔悴的晚花奄奄待尽,头也抬不起,花上压着沉甸甸的泪珠,夜莺儿早已不知下落,望出去是一片衰盛无常的景象”。这样的描写更能吸引读者。
   【难句和段落诠释】
   (一)重难点句子
   1.“在人生的程途里,尤其是徘徊歧路的时候,那瘦骑士和那胖侍从总追踪在我后面。”这句话强调了童年时代作者读《堂吉诃德》的感受,影响着他的人生。意思是在人生关键的时刻,他总会想到他心目中的勇士和英雄——堂吉诃德,并激励他前进。
   2.“我孩子气,心眼老实,什么都信以为真。这位可怜的英雄给命运拨弄得成了笑柄,可是我以为这是理所当然,遭人嘲笑,跟身体受伤一样,都是英雄的本分;他遭人嘲笑害得我很难受,正像他受了伤叫我心里不忍。”这是童年的海涅读《堂吉诃德》的直接而真实的感受。他认定堂吉诃德是一个英雄,他是以儿童纯真、朴实的心来认识书中人物的。而且,在他的心目中,英雄固然应该武艺高强、行侠仗义、为民除害,然而,即使是“身体受伤”,“遭人嘲笑”,也是“英雄的本分”。
   (二)对课文第二段的诠释
   在这一段中,作者描写了自己心目中的英雄堂吉河德被打败时的环境描写。这里的景色是如此的悲哀、憔悴和灰暗,把作者当时的心态和心情描写得恰当而真实。
   
   9-2-11*永远新生
   【重点词语】 筛选 向隅 展拓 糟粕 洋洋大观 孤陋寡闻
   【中心表达】
   本文采用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证了中国艺术传统之所以有极强的生命力,正是由于不断地反传统,才使之永远新生。其间包括异种的不断引入这一观点。
   【段落层次】
   1.第1段:讲艺术珍品都要经过时间的考验和筛选。列举莫奈和梵高两个典型事例。
   2.第2段:论述了艺术传统具有强劲的生命力,是由于反传统使之永远新生;异种的引入是艺术创新的关键所在。此段可分为三层:第一层(1~3句)说人的审美观可以通过人的感染(“传染”)和交流来接受和改变。举杨贵妃的审美观被周昉接受了,刘姥姥的审美观,如果长期在大观园熏陶,也会改变第二层(4、5句)揭示了中国传统具有强劲的生命力,是不断的反传统的结果。第三层(6~8句)指出引入异种是创新的关键,提倡引进外国艺术。
   3.第3段:表达了对翟墨、王瑞廷主编的《世界现代艺术图典》的支持。
   4.第4段:指出能够使中国传统艺术永远新生并不断创新的人是那些既继承了中国艺术传统又积极学习、引入西方艺术精华的人。分两层,第一层批评艺术上的猎奇,第二层论述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的人应是“回头浪子”。
   
   9-2-12*科学与艺术
   【段落层次】
   1.第1段:提出论点: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
   2.第2~6段:谈艺术的“创造力”和“真理的普遍性”。
   3.第7~10段:讲科学的“创造力”和“真理的普遍性”。
   4.第11、12段:综合论述科学与艺术在普遍性和情感智慧方面的异同。
   【中心表达】
   科学与艺术是意识形态相对的两大门类,作者独具慧眼,学力超人,谈到了艺术与科学的两大相同点,共同的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围绕这个中心进行了具体的论证。
   【难句和段落诠释】
   (一)重难点句子
   1.“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此句意思是科学的自然定律,由人的创造性概括和抽象而成,各种艺术品更是人的创造力的体现,没有人的创造力就谈不上科学和艺术,因此,它们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所谓“真理的普遍性”,对艺术来说,超过时空限制,接受和欣赏的人越多越广泛,就越具有“真理的普遍性”,对科学来说,解释的对象越多,应用得越广泛,就越具有“真理的普遍性”。
   2.“艺术,例如诗歌、绘画、音乐等等,用创新的手法去唤起每个人的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着的、已经存在的情感。”意思是说,只有用创新的手法,才能创作出真正的艺术珍品,也才能唤起深藏在内心的情感。
   (二)对课文第6段的诠释
   这一段强调了艺术“真理的普遍性”。这里的“情感越珍贵,反响越普遍”的“情感”是指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反响”是指艺术接受者、欣赏者的共鸣。
   

    
相关资料

  语文版(七上—九下)现代文默写检测试卷
  语文版说明文阅读复习ppt课件
  语文版中考散文阅读复习指导ppt课件1
  语文版中考小说阅读复习指导ppt课件
  语文版中考说明文知识复习ppt课件
  2006年中考语文总复习·现当代诗歌阅读(语文版)
  2006年中考语文总复习·戏剧阅读(语文版)
  中考复习·议论文阅读·案例剖析(语文版)
  中考复习·议论文阅读·考点讲解(语文版)
  中考复习·议论文阅读·语文版九年级上第三单元课文梳理
  中考复习·议论文阅读·语文版八年级下第四单元课文梳理
  中考复习·议论文阅读·语文版八年级上第三单元课文梳理
  2006年中考总复习·语文版说明文阅读·课内阅读理解试题集
  2006年中考语文总复习·语文版说明文阅读·案例剖析
  2006年中考语文总复习·说明文阅读·福建省宁德市试题展示(语文版)
  2006年中考语文总复习·语文版说明文阅读·考点讲解(二)
  2006年中考语文总复习·语文版说明文阅读·考点讲解(一)
  中考复习-说明文阅读-语文版九年级下第五单元课文梳理
  中考复习-说明文阅读-语文版八年级上第五单元课文梳理
  中考复习-说明文阅读-语文版七年级下第五单元课文梳理

    

电脑版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