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 | 课件 | 教案 | 素材 | 作文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 | 教师 | 读物
  
  
位置试卷下载 >>高二年级上 >>课文练习 >>

《泪珠与珍珠》同步练习

《泪珠与珍珠》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牡蛎mǔ 郁结yù  自诩xǔ  田园荒芜wú

  B 虔诚qián颔首hé  砧板zhēn 罪孽深重niè

  C 祈祷dǎo  分泌mì琦君qí 冥顽不灵míng

  D 笨拙zhu6 鞭笞chī耶稣sū 芸芸众生yún

2.下列各组同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 疲惫  禀告  庐墓  郁结  颠来倒去

  B 上溯  别致  罪蘖  意蕴  奥尔柯玛

  C 睿智  祈祷  端祥  阑珊  芸芸众生

  D 真挚  优患  温厚  慈悲  田园荒芜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中国女排教练陈忠和虽因当年让球事件而备受争议,事实证明他的敬业精神和专业水平是毋庸

_____________的。

  ②对一个事物,我们不应该孤立地去看它,而应该探人了解这一事物与别的事物之间的_____________

联系。

  ③运用市场机制,我们__________指望行政机关的仁慈,仅出于自身商业利益的考虑,劳务公司也会

积极地为外来民工追讨工资

  A质疑 互相 不妨    B质疑 相互 不妨

  C置疑 相互 不必       D 置疑 互相 不必

4.下列名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提高质量对任何一种产品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因为产品的质量与广大群众的利益休戚相关。

  B在这次会上,他们摆出了大量事实,证明了对方那些所谓“意见”无稽之谈。

  C文章生动细腻地描写了小麻雀的外形、神态和动作。倾注了强烈的爱憎感情,读来楚楚动人。

 D这个装修公司的施工队确实不一般,无论什么样的房屋,经他们一装修,都能蓬荜生辉。

5.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外国经典诗歌不容易翻译得好,他要求翻译人员具有很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才能胜任。

  B有人认为,近两年来的高考话题作文试题仍是沿袭了以往的给材料作文形式,其实仔细研读,就会发

现并不是这样。

  C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是有起有伏,波浪式地前进的,这是由于事物内部矛盾以及自

然和社会种种外因所决定的。

  D今年我省高等院校招收的自费生,是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最多的一年。

二、填空、简答题

6.琦君,生于1917年。________现、当代著名女作家,原名_________,浙江温州人,曾任台湾中国文

化学院、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后定居美国。出版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30余种,《泪珠与珍

珠》选自《______________》。

7.莫自使泪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天地总无情。(杜甫《新安吏》)

8.把下面的句子组合成语句连贯的一段话。(只填序号〕

  ①最近听一位画家介绍岭南画派的一张名画。②坐在深山岩石上。③所以她一直流着眼泪。④是一尊

流泪的观音。⑤眼泪不为一己的悲痛而为芸芸众生而流。 ⑥他解说因慈悲的观音,愿为世人负担所有的

痛苦与罪孽。⑦佛的慈悲真不能不令人流下感激的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结合下面这首小诗,说说你对“泪珠”与“珍珠”之间关系的领悟和思考。

                                    珠 贝

                            不要求一线非分的阳光,

                            不希冀一滴额外的雨露;

                            没有说一句浮华的话语,

                            悄悄在水下孕育着珍珠。

三、阅读题

(一)阅读下文,完成10~14题。

    ①不知愁的少女,最喜欢的总是写泪与愁的诗。有一次看到白居易新乐府中的诗句“莫染红丝线,

……知君销不得。”大家都喜欢得颠来倒去地背。老师说:“白居易固然比喻得很巧妙,却不及杜甫有

四句诗,既写实,却更深刻沉痛,境界尤高,那就是:‘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

终无情。’”

    ②老师又问我们:“眼泪是滚滚而下的,怎么会横流呢?”我抢先回答:“因为老人的脸上满布皱

纹,所以泪水就沿着皱纹横流起来……”大家听了都笑,他也颔首微笑说:“你懂得就好。但多少人能

体会老泪横流的悲伤呢?”

    ③人生必于忧患备尝之余,才能体会杜老“眼枯见骨”的哀痛。如今海峡两岸政策开放。在返乡探

亲热潮中,能得骨肉团聚,相拥而哭,任老泪横流,一抒数十年阔别的郁结,已算万幸。……那才要叹

“未老莫还乡,还多须断肠”。这也就是探亲文学中为何有那么多眼泪吧。

    ④记得儿子幼年时,我常常为他的冥顽不灵气得掉眼泪,儿子还奇怪地问:“妈妈,你为什么哭呀

?”他爸爸说:“妈妈不是哭,是一粒沙子掉进她眼睛里,一定要用泪水把沙子冲出来。”孩子傻愣愣

地模模我满是泪痕的脸,他哪里知道,他就是那一粒沙子呢?

    ⑤想想自己幼年时的淘气捣蛋,又何尝不是母亲眼中催泪的沙子呢?

    ⑥沙子进入眼睛,非要泪水才能把它冲洗出来,难怪奥尔珂雄说,“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了



  ⑦记得有两句诗说:“玫瑰花瓣上颤抖的露珠,是天使的眼泪吗?”想象得真美。然而我还是最爱阿

拉伯诗人所编的故事:“天使的眼泪,落入正在张壳赏月的牡蛎体内,变成一粒珍珠。”其实是牡蛎为

了努力排除体内的沙子,分泌液体,将沙子包围起来,反而形成一粒圆润的珍珠。可见生命在奋斗过程

中,是多么艰苦!这一粒珍珠,又未始不是牡蛎的泪珠呢?

    ⑧最近听一位画家介绍岭南画派的一张名画,是一尊流泪的观音,生在深山岩石上。他解说因慈悲

的观音,愿为世人负担所有的痛苦与罪孽,所以她一直流着眼泪。

    ⑨眼泪不为一己的悲痛而是芸芸众生而流,佛的慈悲真不能不令人流下感激的泪。

    ⑩……这也就是奥尔珂德说的“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的原因吧!

                                                  (摘自《泪珠与珍珠》,有删节)

10.第一段中“我”对“老泪横流”的理解准确吗?为什么?

 

 

11.第③段中说:“探亲文学中”“有那么多的泪水”,这反映出人们怎样的感情?作者意在说明什么

道理?(第一问不超过35个字;第二问摘录原句作答)

                                                                                            

                                                                                    

 

 

12.通观④~⑥段,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泪水”的?{不超过25个字)

                                                                                            

                                                                                      

                                                                                            

                                                                

                                                                                            

                                                                

13.简要分析文章中所描摹的几种不同的“眼泪”的深刻含义,并概括其共同的意蕴。

    (1)母亲的眼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牡蛎的眼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观音的眼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笔下的泪水共同的意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下列对本文所作的评点,不恰当的两项是。(      )

    A体味忧患与苦痛的价值,探询亲情与人生的真谛。

    B七十老妪仍具少女情怀,足见泪珠可以使人永葆青春。

    C珍珠是牡蛎的泪珠——动人的联想,升华了文章的情思。

    D宕开一笔写观音流泪、耶稣滴血,旨在增添文章的神秘感。

    E珍珠贵重亦有价,纯洁真挚的泪珠凝聚的情义却无价。

(二)阅读下文,完成15~18题。

                                    哲学草

                                    谢文合

    我是怀着十分钦敬的心情观谒这一带灌木的。

    它生长在我上班的路上,环绕着电视台大楼,蓬蓬勃勃的绿在蓝天下。云来共烟霭朦胧,日出与曙

色交辉,涤风濯雨,承浴着星光与月光,刚见到它的时候是初夏。

    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只觉得它像一位大师,昭示着广博的意蕴,给人以多方面的启迪,便名之为“

哲学草”。

    哲学草的叶子是对生的,每个叶柄托起三片小叶构成一个“品”字。平滑的叶面没有叶绒,不沾污

一粒尘垢;圆润的叶边没有芒刺,不染指丝缕外来之物。清廉的叶子沐浴和风蕙露,汲纳天地之正气,

酿成养分输给自己的母体。纤嫩的方枝棱角铮铮,不随狂风伏偃。不受暴雨播弄。圆融的主茎向四方分

披枝桠,接受八面来风,天光云影,兼收并蓄,养育得枝叶葱葱笼笼,烈日下不萎黄,晨露里不浅褪,

和和谐谐的一个整体。是造物通于古人之心欤,抑先哲有启于大自然之点化?儒学矢向于社会和谐,主

张立身以品,智圆而行方,哲学草懿范彬彬,集品、圆、方于一身,通体文章,圣意备焉。

    百草丰茂季节,哲学草顺承天时,自由地生长着,嫩枝渐渐伸展到楼窗护栏的半腰。面对着钢铁寄

托,它毫无攀附之意。长到一定高度,便曲俯下纤腰向地面披拂,画出美丽的枝叶绿弧,在大楼四周形

成一围绿瀑,葳蕤着劲力不竭的灵动,拱天揖地,谦和地自立于大自然之中。既没有因护栏毁折而累及

的零落之虞,亦无木秀风摧之忧。实乃“谦受益”者也。哲学草无所恃,所以无所失;无所怙,所以无

所惧。盈虚相济,忧乐不牵,俨然道家风范。

    草木摇落之秋,哲学草不拒天取,把一片片叶子交给西风。遒劲的技茎方圆交会,曲直相酬,款款

地走进冬天,怡畅地掬霜揽雪,又是一派风度。它根部的土实实的、平平的,几处微浅的凹痕,是雨水

潴留的记录。可知它的根是往土壤深处扎的,这也是它凌冬不死的原因。根本乃草木之心,草木失其根

本便失其心。哲学草本一平凡草木,只缘心许大地,所以能固守一方热土。《华严经》里有一个偈子:

    学道先须细识心,细中之细最难寻。

    个中寻到无细处,始信凡心是佛心。

    凡心佛心,实乃—心。只要秉持—心,立足之地即为灵山。

    哲学草给我昭示了弥足珍贵的儒心、道心、佛心。然而,我仍有所憾,其犹如我心仪已久的女郎,

我更急于一睹她俏丽的面庞。立春刚过,冰雪洁白的裙裾还翩拂着料峭的寒风,一串串细小的黄蕊已经

初点春光,皴染上枝头,没几天便绽放成灿灿的金斓。梅花快要谢了, 别的花还没有开,哲学草的花就

开放在这个时候,像女娲补上了天的罅隙,使大自然变得完美无缺。它的花期不长,引得众芳踏上春畴

,便功成身退,又变成一带绿围。堪合天地之德、四时之序。“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 分明

一方中国文化的玉版。

    情之所之,赋得《相见欢》一首:

    落梅倦了冬风,细云轻。初捻霞光谁倩,绘芳畴。川也静,树也静,陌园清。忽得晨曦边上,绽春

情。

    有一天,学生问我:“老师,知道它的名字吗?” “哲学草”。“不对,迎春花”“迎春花?这就

是迎春花!”——华夏皆生,而以冀州为盛。原来,新的哲学草不仅仅是一位布道者;还是一位普济天

下之苍生者。

                                                   (《散文》2003年第9期)

15.迎春花本是自然之物,作者却赋予它儒学、道学、佛学的哲学境界,并给它命名为“哲学草”。

    (1)请你根据文章内容,分别指出迎春花与儒学、道学、佛学之间的相似点。

    

    (2)请你模仿“哲学草”这种独特的命名方式,任选一种事物,给它命名(如“聪明    泉”)并

简要说说这样命名的理由。

 

 

16.作者既已赋予迎春花以儒心、道心、佛心,却又说“然而我仍有所憾”。请说说作者“憾”在何处。

 

 

17.本文的语言典雅凝练,别具书卷气息。请你先举几个能说明这一特点的例子,然后结合文章内容,

简要说说作者采用这种文笔的理由。

 

 

18.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开头以指称事物的“它”来指代哲学草,结尾却充满感情地称迎春花为“我的哲学草”,这种

转化表明了作者对哲学草所代表的人生境界的倾慕。

    B全文以草喻人,托物言志,处处写草,而又笔笔写人,表现了作者高雅的文化趣味和高尚的精神追

求。

    C“‘迎春花?这就是迎春花!’——华夏皆生,而以冀州为盛。” 这句话中的破折号是表示意思

的转折。

    D作者情之所至,即赋〈〈相见欢〉〉一首,主要抒发了作者见到料峭寒风中的梅花的欢欣之情。

    E本文按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来写迎春花,但不从春天落笔,而以春天收尾,这样安排的用意在卒章显

志,揭示迎春花的独特精神。

 

 

 

 

参考答案

一、1 B(颔 hán)2 A(B孽、C详、D忧)

3 C(①“置疑”,意为怀疑;“质疑”,提出疑问。此处句子意思是不用怀疑,而非提出疑问。“毋庸

置疑”是一个熟语。②“互相”不能作定语。③“不必”,不需要;“不妨”,可以这样做)

4 B(A中不合语境,换成“息息相关。” C中对象错误,“楚楚动人”指(人)美好,令人怜爱。D中“

篷荜生辉”是谦辞,此处不合语境)

5 B(A句将“它要求翻译人员……具有……素质和……水平”与“具有……素质和水平的人员才能胜任

”两种结构杂糅在一起了。C句虚词误用,删去“由于”一词中的“于”字。D句主宾搭配不当,删去句

尾的“一年”一词)

二6台湾 潘希真 琦君散文

7 收汝泪纵横  眼枯即见骨

8  ①④②⑥③⑤⑦

9 提示:《珠贝》塑造了一个甘于寂寞、用生命和泪水默默地孕育珍珠的奉献者形象。

三、(一)10.“我”的理解浮于字面含义的表层,因为“我”缺少人生岁月的历练,无法理解“老泪

横流”背后的悲伤。

11人们因如今海峡两岸政策开放能得骨肉团聚,感慨不已,悲喜交加;“人生必于忧患备尝之余才能体

会杜老‘眼枯即见骨’的哀痛。”

12 作者是从对亲人的体恤、爱怜这一角度来写“泪水”的。

13 (1)寄予的对儿子无限的爱怜之情;(2)反映了艰苦的生命奋斗历程;(3)悲悯芸芸众生,原分

担人世间的痛苦和罪孽,体现了博大的真爱。

本文写泪水,意在探询亲情的真谛,评判人生的境界。

 14  B D

(二)15(1)①哲学草和儒家思想的相似点:品、圆、方。②与道学的相似点:顺天自由或盈应相济。

③与佛学的相似点:固守根本,秉持一心(执著)、(答对意思即可)

(2)寻找物与人、象与意之间的相似点,以恰当新颖为佳。如“天才果”“老实牛”等。理由(略)。

  16答题思路:具备三教之心,还只是一种个人人格修养境界(即“内圣”“独善其身”),还未臻“

普济天下之苍生”的人生境界(外王、兼济天下)。只有兼济天下,造福人类,才无遗憾。所以说,只

备三心尚有缺憾。(答对意思即可)

  17 例子:观谒、烟霭朦胧、曙色交辉、涤风濯雨、承浴、懿范彬彬、盈虚相济、怡畅

地掬霜揽雪、秉持一心、皴染、罅隙等。(举两三个即可)理由:①是表达作者对哲学草的钦敬心情的

需要;②是表达文章的文化内涵的需要。(答对意思即可)

  18 C D(C破折号表示提示和推进;D《相见欢》主要抒发见到迎春花后的欢欣之情,梅花主要起衬托

作用)

    
相关资料

  《泪珠与珍珠》ppt课件(15页)
  《泪珠与珍珠》ppt课件
  《泪珠与珍珠》说课稿2
  《泪珠与珍珠》ppt课件14
  《泪珠与珍珠》教学反思
  琦君《泪珠与珍珠》课文阅读
  《泪珠与珍珠》阅读练习
  《泪珠与珍珠》ppt课件13
  《泪珠与珍珠》ppt课件12
  《泪珠与珍珠》教案9
  《泪珠与珍珠》教案8
  《泪珠与珍珠》教案7
  《泪珠与珍珠》教案6
  《泪珠与珍珠》ppt课件11
  《泪珠与珍珠》ppt课件10
  《泪珠与珍珠》ppt课件9
  《泪珠与珍珠》ppt课件8
  《泪珠与珍珠》ppt课件7
  《泪珠与珍珠》ppt课件6
  《泪珠与珍珠》ppt课件5
  《泪珠与珍珠》教案5
  琦君《泪珠与珍珠》mp3音频课文朗读
  《泪珠与珍珠》学习要点及知识能力检测
  《泪珠与珍珠》公开课教案4
  情与理之珍珠三境——《泪珠与珍珠》解读
  风之语讲《泪珠与珍珠》课堂教学实录
  《泪珠与珍珠》ppt课件4
  《泪珠与珍珠》说课稿
  《泪珠与珍珠》教案3
  《泪珠与珍珠》教案2

    

电脑版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