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 | 课件 | 教案 | 素材 | 作文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 | 教师 | 读物
  
  
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沪教版《为学》教案6

《为学》教案设计
< align=right>紫竹园中学预初年级   余贻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人物对话的不同语气和情感。
熟读背诵课文。
理解文言文虚词“之”的用法。
掌握文中重点实词的意义。
认识文中故事的内涵和作用。
过程与方法
学习利用对话表现人物心理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人之为学“贵在立志、事在人为”的道理。
激发克服困难、立志勤学的决心。
教学重点
掌握重点实词的意义;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文中故事的内涵与作用。
教学准备
作者朱熹的相关资料。
旬子《劝学》片断。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作者简介  1)、学生简介。  2)、教师相机补充。
(彭端淑,约1736年生,字乐斋,四川丹陵人,生而颖异,十岁能文。清雍正十一年进士,曾任吏部朗中等职,乾隆十二年到广东肇罗道做道元,后在锦江书院讲学,著有《白鹤堂文集》。)
2、根据自己的感受谈“天下事有无难易之别”?难易之间是否存在转化的条件?
    调动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认识、看法,教师及时做出评定。如果学生答出了难易间的转化条件,那么教师顺势提出“我们学习是否也存在难易之别、相互转化的可能呢?”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论述这个问题的课文《为学》。如果学生未能答出,教师此时告诉学生——我们今天就学习一篇解决这个问题的课文《为学》。
 
二、初读课文
1、 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句子停顿等。学生可在课文中注好停顿标志。
2、 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大声朗读、读准字音、读对句子停顿。
3、 用散读、个别读、同桌互读、小组读、齐读等形式读课文,要求读得准确、流利。
三、再读课文
1、 结合文中注释疏通文章大意,并划出有疑问的字词。
2、 同桌互说课文大意,相互答疑、存疑。
3、 全班交流、答疑。相机明确重点实词的意义及文中“之”字的用法。(“之”字用法归纳如下:1)为之,则难者亦易也。  代词,相当于“它”,指代“事情”。    2)吾欲之南海。  动词,往、到。    3)蜀之鄙有二僧。  助词,的。    4)人之为学有难易乎?  助词,无意义,用在主谓之间,有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
4、 仿照课文注释的形式给文中词语进行注释。先独立进行后进行全班交流。
四、精段研读
1、 朗读文中所讲的故事,体会人物说话的语气和情感。
2、 设问:文章叙述故事时花了大量的笔墨详写他们的对话,而没有一句写贫僧怎样克服旅途中的种种困难。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作者写这个故事的目的在于突出“立志”的重要。通过贫富二僧的对话,生动地反映出他们的决心是不同的。“一瓶一钵足矣”,可见贫僧尽管条件极差,但决心很大。而富僧的“子何恃而往?”反复出现,出现时的语气不同,既写出了他对贫僧的怀疑和讥讽,也说明他缺乏立志的勇气。同时还造成一种悬念在:贫僧究竟能否成功?接着就写出他“自南海还”,写出了成功的结果,自然就包含着克服困难的种种艰辛。这样劝导人无声色之厉,平易质朴,语重心长,增添了文章的说服力。)
3、这个故事的启示:面对困难,关键在于“立志”,更在于具有“立志去为”的毅力。这是战胜一切困难的根本所在:知难而进,勇于实践。
五、拓展延伸
1、 试背课文。
2、 出示荀子的《劝学》片断,对照学习。
3、 成功需要条件,但有条件的未必能成功。你能讲述一两则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来印证文章表达的观点吗?
六、作业
1、 背诵课文。
2、 写一则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印证“贵在立志而为”。
 
 

    
相关资料

  《为学》《诫子书》《韩诗外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愚公移山》《为学》阅读练习及答案
  《为学》《虽有嘉肴》阅读练习及答案
  《为学》《孙权劝学》阅读练习及答案
  《为学》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黔之驴》《采莲曲》《爱莲说》《为学》《礼记一则》《卖炭翁》知识点
  彭端淑《为学》ppt课件(21页)
  《为学》阅读练习及答案
  彭端淑《为学》ppt课件(14页)
  《为学》预习学案
  《为学》复习
  彭端淑《为学》ppt课件4
  《为学》复习练习
  《为学》教学设计7
  《为学》学案3
  彭端淑《为学》课堂实录
  《为学》说课稿
  《为学》导学案
  《为学》简答练习题
  《为学》学案
  《为学》一课体会
  彭端淑《为学》ppt课件3
  彭端淑《为学》ppt课件2
  《为学》原文译文对照
  《为学》练习题
  彭端淑《为学》mp3音频朗读
  彭端淑《为学》ppt课件1
  《为学》同步练习2
  《为学》译文
  沪教版《为学》同步练习

    

电脑版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