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 | 课件 | 教案 | 素材 | 作文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 | 教师 | 读物
  
  
位置教案下载 >>初中说课稿 >>

《永久的悔》说课稿


洛阳市第四十八中学    魏振廷
 
第一部分教材分析研究
    《永久的悔》是语文版八年级下册第二课。这是季羡林先生的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通过回忆童年的家庭生活,表现了对母亲深深的思念,表达了因再也无法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而悔恨不已的心情。
我的教学设计意图是:
    1、把握写作思路及行文线索;
    2、分析文章结构层次;
    3、朗读课文、品味语言;
    4、体味蕴涵在字里行间的真挚感情。
 
第二部分教学方法的确定
    教学对象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记叙文阅读的基础。由于文章内容距离学生比较遥远,学生缺乏这方面的生活体验,理解作者情感可能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启发学生,重视学生的讨论与探究。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讨论法和朗读法。
由上,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讨论法和朗读法。
(一)讨论法理由:
    1、讲授法是单向的信息流动;而讨论法是师生相互提问、共同参与,信息流动是多向的。
    2、语文新课标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取代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有所体验。” “学生对作品的理解,能够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在教学方式上提出了“要提倡灵活多样”,“尤其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探究式的学习方法”。
(二)朗读法理由:
    1、把握文本角度——文章表面上看是以作者的回忆为线索,但贯穿始终的内在的主线则是“永久的悔”。因此采用朗读法学习课文,有助于理清文章的线索。
    2、品味语言角度——本文语言平实自然,没有任何渲染。但正是这些极其平常的日常絮语,却蕴涵着作者的挚爱深情。因此,通过朗读有助于学生品味文章语言、体味作者的情感。
 
 
第三部分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确定
    新课标提出了三个“维度”的教育理念,我以为,“知识·能力”的培养应当在学生把握文本的 “过程”教给学生以“方法”,借以达到培养其“情感·态度·价值观”。
由此,我从三个“维度”出发确立教学目标——同时把“品味重点语句,领悟作者情感。把握写作思路,分析文章结构”确定为教学重点。
    从我们所面对的一群物质生活优越的孩子,面对他们不大会懂得孝敬父母的客
    观现实出发,把“培养尊老爱幼的美德”确定为教学难点。
 
第四部分教学过程的设想
(一)闫维文歌曲《母亲》导入课文
(多媒体课件展示)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
v   知识·能力
1、识记重点字词音、形、义,领悟词语用法。
2、了解记叙性散文的特点,练就阅读和写作基本功。
v   过程·方法   
1、朗读课文,领悟文章情感。
2、把握写作思路,分析文章结构。
v    情感·态度·价值观v 培养尊老爱幼的美德。
教学重点
1、品味重点语句,领悟作者情感。
2、把握写作思路,分析文章结构。
教学难点 培养尊老爱幼的美德。
     
(二)作者简介(多媒体课件展示)
季羡林,当代语言学家。 1911年生,山东清平人。1930年考试入清华大学, 1935
年赴德国留学,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1946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代表作:《天竺心影》、《朗润集》、《留德十年》、《牛棚杂忆》等。
(三)检查预习(多媒体课件展示)
1、字词识记
恃而不恐   懵懵懂懂   唾手  立锥之地  难以下咽  够呛
Shì         měng      tuò    zhuī      yàn    qiàng
2、词语积累
望九: 接近九十。望,(年龄)接近。
俯拾皆是:只要弯下身子来捡,到处都是,文中形容后悔的事情很多。
唾手可得:比喻非常容易得到。唾手,往手上吐唾沫。
懵懵懂懂:糊涂,不明事理。
寄人篱下:比喻依靠别人生活。
设计目的:
新课标7—9年级要求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
从教学实践看,学生作文中的错别字、词不达意出现了上升的发展趋势。所以,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学生对字词的掌握。
(四)朗读课文,领悟文章情感(多媒体课件出示朗读要求)
朗读要求
1、朗读课文,领悟文章情感。
2、划出感情真挚的语句和段落。 
 
(五)整体把握 (多媒体课件展示)
1、课文开头说到“我‘永久的悔’,结尾又说”这就是我‘永久的悔’。作者‘永久的悔’是什么?这个“悔”字包含的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v  明确:
“永久的悔”—— 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感情——“悔”字里既包含着作者对生身母亲的深切思念,又包含着因无法
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而产生的悔恨
2、文章的线索是什么?文章结构安排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
线索——永久的悔
开篇设疑——点明永久的悔(1~2)
中间叙事——引出永久的悔( 3~9 )
v 结尾扣题——照应永久的悔
作用——这样安排结构,条理清晰,主题突出,感人至深。
教学设想:   
几个问题紧扣教学重点,由情感到结构,虚实相间,层层深入。
同时,问题的设置也使学生在整体上把握了文章的情感基调和文章的结构。
也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活泼有序、扎实多变的思维空间,有利于引起学生思考,
积极进入讨论。 
(六)合作探究把握主体部分 (多媒体课件展示)
作者永久后悔离开故乡、离开母亲的原因是因为母亲受尽了苦难,做儿子的未能
尽孝,以致于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见到母亲的棺材时就想一头撞死在棺材
上随母亲于底下。
1、中间叙述部分作者不仅叙写了母亲受尽的苦难,更主要的叙写了什么内容?
讨论明确中间叙述部分主要叙写了家庭的基本情况及自己幼年的生活情况
2、家庭的基本情况及作者的幼年生活情况有什么特点?这与“悔”有什么关系?
讨论明确
家庭的基本情况及作者的幼年生活情况特点——“苦”。目的是为了烘托母亲的苦,烘托母亲在苦境中给予自己的疼爱。
从侧面回答了“悔”的原因。幼年生活的“苦”——母亲生活的苦——母爱的伟大——作者的悔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解读方法:
该环节可分小组合作探究,学生可以围绕主体部分内容与中心的关系提出自己的问题;在小组充分讨论探究基础上,展示探究成果。
教学设想:
主体部分合作探究目的在于考察学生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把握,同时可以让学生
了解到散文的取材与中心的关系——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七)品味语言积累感悟(多媒体课件展示)
1、(点名朗读)特别有一点,让我难解而又易解:我无论如何也回忆不起母亲的
笑容来,她好像是一辈子都没有笑过。
讨论明确:家境贫困,儿子远离,她受尽了苦难,笑容从何而来呢?这含着多少辛酸,多少悲伤啊!也饱含了做儿子的多少同情,以及未能尽孝的无穷的悔恨!
教学设想:
我所展示这个幻灯片仅仅是教学环节中的一个引子,对语言的品味可由学生自主进行。学生在阅读中勾画出情感真挚的语句,通过点名读、齐读、分小组朗读等不同方式,使学生在反复诵读重点语句过程中,进一步品味文章语言。
 

(八)语言特点(多媒体课件展示)
本文语言平实自然,没有任何渲染,没有什么表示强烈的抒情字眼。但正是这
些极其平常的日常絮语,却蕴涵着挚爱深情。
 (九)文段赏析·知识拓展(多媒体课件展示)
阅读、文段,分析两个文段所采用的表达方式和语言格调有什么不同?
季羡林先生在《永久的悔》的结尾这样写到:“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
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荣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容,都比
不上待在母亲身边,即使我一个字也不识,即使整天吃‘红的’。”
朱德同志《回忆我的母亲》结尾这样写到:“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
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是中国千百万
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我用什么方
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
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这是我能
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愿母亲在地下安息! ”
(学生朗读、赏析,明确)
两个文段都表现了母子之间难以割舍的深情,体现了人间亲情的伟大。《回忆我
的母亲》表达方式上是单纯的议论和抒情,文字格调显得较高;《永久的悔》表达
方式采用了夹叙夹议和强烈的抒情,文字格调稍抑,蕴涵了作者深深的悔意。
解读方法:
文段可以由教师示范朗读,学生朗诵,甚至背诵,可以从问题入手进行探究,体味文段中所表达的情感。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朗读中感知感悟,在讨论中提高能力。
教学设想:
文章课后练习采用孟郊的《游子吟》,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作者与一千多年前
的诗人在思想感情上有什么相通之处?这给我们怎样的启迪?”     
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采用了朱德同志《回忆我的母亲》结尾一段。目的在于
让学生理解人类歌颂母亲的情感永远是相通的。两篇文章的作者,一位是学贯中西的学者,一位共和国的开国元勋,尽管二者的情感相同,但由于其地位、身份、学识的不同,文章所采用的表达方式和语言格调也有所不同。
我想,通过这种赏析式的对比,使学生从深层面理解季羡林先生因无法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而产生的悔意。
 
(十) 语言训练
“孝心”漫谈——实践作业:为母亲洗一次脚
教学设想:
在轻松的教学氛围里,学生自由畅谈日常生活中对长辈“孝心”表现,借以启发学生——珍惜这份珍贵的情感,做一个有孝心的孩子。
(十一)老师寄语(多媒体课件展示)·闫维文歌曲《母亲》回放
亲爱的同学们:   
    当我们每天吃过早餐告别父母走进学校,聆听老师谆谆教诲的时候,我们是否思考过,我们真正地努力了吗?我们所做的一切对得起我们的父母和老师吗?
    生活告诉我们: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唯有以不懈的努力来回报他们,除此之外,我们又能够做什么呢?努力吧,我亲爱的学生们,不要要把深深的悔意带到年长的时候。
    教学设想——在老师殷切的寄语、闫维文深情的旋律中,相信学生的情感一定能够与作者、歌者、教者的情感达到和谐的共鸣,教学难点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取得突破。
结束语
各位评委老师:
    本次课堂教学的设计,力求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朗读、品味、讨论、探究及多媒体教学辅助,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谢谢!




 


    
相关资料

  《永久的悔》问答练习题
  《永久的悔》ppt课件(24页)
  《永久的悔》课堂实录
  《永久的悔》教案5
  《永久的悔》问题学案
  《永久的悔》ppt课件(17页)
  《永久的悔》ppt课件(19页)
  《永久的悔》ppt课件(32页)
  季羡林《永久的悔》阅读练习及答案
  季羡林《永久的悔》课文阅读
  《永久的悔》复习笔记
  《永久的悔》导学案
  《永久的悔》说课稿3
  《永久的悔》说课稿2
  《永久的悔》练习题
  《永久的悔》ppt课件10
  《永久的悔》ppt课件9
  《永久的悔》导学案
  《永久的悔》学案
  《永久的悔》读后感
  《永久的悔》ppt课件8
  季羡林《永久的悔》原文全文阅读
  《永久的悔》综合练习
  《永久的悔》ppt课件7
  《永久的悔》ppt课件6
  《永久的悔》ppt课件5
  季羡林《永久的悔》mp3音频课文朗读
  《永久的悔》《铁骑兵》教案及练习
  《永久的悔》flash音乐素材
  《永久的悔》教学设计4

    

电脑版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