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 | 课件 | 教案 | 素材 | 作文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 | 教师 | 读物
  
  
位置教案下载 >>初中说课稿 >>

《永久的悔》说课稿3

<<永久的悔>>说课稿
太湖朴初中学   方玉中 


一. 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永久的悔》是语文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的第二课。这是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文章以朴素自然的语言回忆了过去的家庭生活。通过平凡的小事来表达对母亲深深的思念,表达了因为再也无法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而悔恨不已的心情。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定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理清文章的线索。
(2) 分析文章的结构特点。
(3) 诵读课文,品味语言,体味蕴含在字里行间的真挚感情。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探究——品悟——迁移等教学环节,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尊重、理解、报答父母,做一个有孝心的人,懂得珍惜身边的至爱亲情,同时学会关爱他人。
2.教学重点
  理解母子深情。
3.教学难点
理清文章线索并品味平实的语言中蕴含的强烈感情。
(三)课时安排
本课共安排2课时,本节课为第一课时。
二. 说教法
学情分析:本班学生经过近两年的训练,具备了较好的阅读理解能力,语言鉴赏能力及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根据学生情况及本课的特点,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设计如下教法:
1.通过诵读——探究——品悟——迁移等教学环节来完成本课的教学,教学中主要采用“朗读法,讨论法,点拨法,比较法,”等教学方法。
2.通过诵读,品味文章语言;讨论、探究有针对性的问题;联系生活实际,比较阅读等措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3.通过创设情境,播放音乐、歌曲,迁移训练等有效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热情,让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从而获得真正的情感体验,懂得珍惜身边的至爱亲情,学会关爱他人。
三.说学法
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针对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学法方面我主要采用“自
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质疑探究的能力。引导学生注意所设计的问题,扣住文中关键性的语句,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体会理解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并联系自身的生活实际,加以积累、运用,以提高语文素养。
四.说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 听配乐诗朗诵。孟郊的〈〈游子吟〉〉
的确,母爱是人世间最伟大、最无私的爱。母爱是山岗上那轮静静的满月,默默地投洒清辉;母爱是连绵起伏的山峦,绵延伸展;母爱是波澜壮阔的大海,深厚而广博。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季羡林先生写的〈〈永久的悔〉〉,去感受人世间最真诚的母爱,去理解一个儿子自责、内疚和悔恨之情。
2. 作者简介
(二) 诵读感知
1. 学生自读课文,掌握生字、词。
2. 在顺畅默读课文的基础上放声朗读,体会感情。
(教学设想:朗读指导,初步体会文章朴实的语言,真挚的情感。本文语
言平实自然,真情尽在朴实中汩汩流出。全文如一条幽静的小溪,静静地流淌,娓娓道来。但正是这些极平常的日常絮语,却蕴含着至爱深情,读来显得那么动人心魄,情真意切。)
3. 梳理结构
开篇设疑:点出永久的悔(1——2)
中间叙事:道明悔的缘由(3——9)
结尾点题:突出永久的悔(10——11)
全文以“永久的悔”为主线展开。条理清晰,主题突出,感人至深。
(三) 思考探究
思考下列问题:
1. 作者悔什么?为什么悔?悔的表现是什么?
明确: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悔的原因是母亲受尽了苦难。
表现:见课文相关句段,如第十自然段等。
板书:作者   悔
2.(3——9)段作者不仅叙写了母亲受尽的苦难,更主要叙写了什么内容?它有何特点?与“悔”有什么关系?
讨论明确:家庭的基本情况以及自己幼年的生活情况。特点是“苦”。写家庭的苦及幼年生活的苦,目的是为了烘托母亲的苦,烘托母亲在苦境中对自己的疼爱,从侧面回答“悔”的原因。作者把自己幼年生活之苦写得越充分,就越能表现出母亲生活得更苦,越能表现母爱的伟大,作者悔的程度也就越深。
板书:母亲  苦
2. 作者表达悔恨之情,为什么要选择以“吃的”经历作为切入点?这个选材角
度恰当吗?
鼓励学生各抒己见,讨论分析。
对于一个家庭极端贫困的孩子来说,吃实为头等大事,在当时的情况下,关心吃的胜过一切,明写我幼年时时关心吃的,暗中渗透的却是对母亲的不关心,更不懂孝顺的永远的遗憾。文章正是以“吃的”经历为切入点,才更能显示母亲在困苦不堪的情况下默默无闻地奉献,母爱博大无私,我的悔意痛彻心扉的情感,所以这个角度很恰当,也很独特。
(教学设想:设计这几个问题,紧扣教学重点、难点,由情感到结构,层层深入,有利于引起学生思考,积极讨论。同时,问题的设置也使学生在整体上把握了文章的情感基调,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
(四) 品读感悟
1.学生自由品读自己喜欢的句段。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教学设想:引导学生圈点批注,抓住重点词句,修辞手法,分析典型事例,典型细节等。学生自由品读,在认知的基础上感悟,在感悟的基础上提高。学生在充分动手、动口、动脑的基础上体会作者在朴实语言中所蕴涵的情感及作者真实而自然的描写方法,从而进一步掌握本课的学习重点、难点。)
2.教师点拨,集体归纳要点。
(五) 拓展迁移
1. 比较阅读
孟郊的〈〈游子吟〉〉——母爱细腻,温馨,缝进了贴身的衣服里;朱自清的〈〈背影〉〉——父爱深沉、含蓄,定格在那青布棉袍的背影里。请谈谈这两篇作品与本文有哪些异曲同工之妙?
分组讨论,比较归纳。
(教学设想:通过比较阅读,引导学生进一步解读文本,提高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从深层面上理解作者因无法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而产生的悔恨之情。)
2. 与时俱进,懂得尽孝。
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联系实际,谈谈自己读完课文后所受到的启发、教育?
板书:我们   孝
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对此你是如何认识的?
讨论明确:孝敬自己的长辈,并推广到别人的父母亲人等。
4.教师小结: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是孩子生命的赐予者,每个人都是父
母所生所养,请每一位同学珍惜你所拥有的至爱亲情。记住:“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不要让这种痛彻心扉的永久的悔重演。
5.播放歌曲〈〈常回家看看〉〉
(教学设想:“文以载道”,这是古今大学问家所提倡的。读文章重要的是领悟其中的精神实质,使优秀的思想精神代代相传。本环节主要针对当前一群物质生活优越的孩子,不大懂得孝敬父母的客观现实,引导他们体会父母的爱,让他们自己审视自己的行为,懂得珍惜亲情,及早尽孝,不要像作者那样留下“永久的悔”。播放歌曲〈〈常回家看看〉,再次进行情感体验,明确该如何尽孝。)
(六) 作业设计
课后为自己的长辈做一件实事(如为父母洗一次脚,做一次饭……等),尽一份孝心。并以亲情为题材写一篇作文。要求:题目自拟,亲身经历,情感真挚。
(教学设想:学会理解,学会感恩,是现在大部分学生所缺乏的。让学生为长辈做一件实事,旨在培养学生的孝心、爱心。让他们学会做人。)
附:板书设计:
永久的悔
季羡林

作者——母亲——我们
悔   苦   孝

    
相关资料

  《永久的悔》问答练习题
  《永久的悔》ppt课件(24页)
  《永久的悔》课堂实录
  《永久的悔》教案5
  《永久的悔》问题学案
  《永久的悔》ppt课件(17页)
  《永久的悔》ppt课件(19页)
  《永久的悔》ppt课件(32页)
  季羡林《永久的悔》阅读练习及答案
  季羡林《永久的悔》课文阅读
  《永久的悔》复习笔记
  《永久的悔》导学案
  《永久的悔》说课稿2
  《永久的悔》练习题
  《永久的悔》ppt课件10
  《永久的悔》ppt课件9
  《永久的悔》导学案
  《永久的悔》学案
  《永久的悔》读后感
  《永久的悔》ppt课件8
  季羡林《永久的悔》原文全文阅读
  《永久的悔》综合练习
  《永久的悔》ppt课件7
  《永久的悔》ppt课件6
  《永久的悔》ppt课件5
  季羡林《永久的悔》mp3音频课文朗读
  《永久的悔》《铁骑兵》教案及练习
  《永久的悔》flash音乐素材
  《永久的悔》说课稿
  《永久的悔》教学设计4

    

电脑版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