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 | 课件 | 教案 | 素材 | 作文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 | 教师 | 读物
  
  
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永久的悔》《铁骑兵》教案及练习

《永久的悔》、《铁骑兵》

 
二. 教学重难点:
1、学习本文真实自然的描写方式,感受本文平实的语言中所饱含的深情。
  2、理解本文的线索,吃的东西。
  3、掌握第三课的生字生词。
  4、掌握故事情节,分析文中的几个悬念及表达效果。
 
《永久的悔》
一、分析理解课文。
(一)具体研读第一部分(1~2段):
1、文中的“我”心中“永久的悔”指的是什么?
    明确: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2、为什么说这个“悔”在“我”心中是“永久的”?文中用了哪些词给这三个字做了更深刻的解释。
    明确:“最深切、最真实、最难忘”。
  3、在第1自然段中,作者用了两个词或者说是两个成语来进一步体现“永久的悔”,这两个成语是什么?
    明确:“俯拾皆是”、“唾手可得”。
 
(二)研读第二、三部分:
  1、作者这篇怀念母亲的文章是围绕什么展开的?
    明确:全文是围绕吃的东西展开的。
2、具体有哪些吃的呢?
3、文章以“永久的悔”为题,是表达对母亲的思念之情,为什么又以写吃的为主线呢? 
明确:文中写吃的,是因为家中非常的穷困,而母亲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了一辈子,而我却过上好日子,受到了好的教育,长大后感受到母亲的至爱,却无法给母亲任何的交待。心中有无限的悔意。
4、第一层中3、4两段主要讲了什么,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两段主要讲述了作者贫困的家境,将母亲的大致轮廓也勾勒了
出来,为后文的展开铺垫了感情基调。
  5、母亲的基本情况是怎样的?
  6、如何理解“这个五里路,就是我母亲毕生所走的最长的距离”?
    明确:这里包含了作者对母亲的思念和对她一生苦难的同情。
  7、默读第二层(6~8段),作者家平常都吃些什么呢?
8、但“我”却偶尔可以吃到点白的或黄的,有哪几种途径可以得到呢?
    明确:可以从家境较好的大奶奶那里得到一小块馍馍;中秋节母亲会想办法给我弄一点月饼;为二大爷割牛草也可得到一点黄的。
  9、如何理解“不但是月饼,连其他‘白的’母亲从来都没有尝过,都留给我吃了。她大概是毕生就与红色的高粱饼子为伍。到了俭年,连这个也吃不上,那就只有吃野菜了。”这两句话的感情?
    明确:母亲一生都过着极为艰苦的生活,把仅有的一点点好吃的东西统统留给了儿子,而自己却忍受着吃糠咽菜的困难生活。作者对母亲一生的艰辛生活感叹不已,对伟大的母爱赞叹不已,更是对母亲的思恋与怀念挥之不去。
10、深情朗读第9、10段,理解下列句子。
    (1)如何理解“我无论如何也回忆不起母亲的笑容来,她好象是一辈子都没有笑过。”?
    明确:这包含了多少辛酸、多少悲伤啊!也包含了儿子多少的同情,以及未能尽孝的无穷的悔恨!
(2)如何理解“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明确:树想要静止,风却不停的刮动它的枝叶。比喻形势与自己的愿望相违背。多用于感叹人子希望尽孝双亲时,父母却已经亡故。
    (3)如何理解“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即使我一个字也不识,即使整天吃‘红的’。”
明确: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款款依恋,同时也渗透出一丝的悔意,绝不该离开母亲。这是作者一生的悔,永远的悔,令作者心痛不已的悔!
 
二、小结:
  1、线索:
     ——“白的、黄的、红的”
  2、主题:
本文通过作者回忆过去的家庭生活,塑造了一位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母亲形象。表达了对母亲深深的思念。并表达了自己心中留存的永久的悔意:不该离开自己的家乡,更不该离开自己的母亲!痛说了自己因为再也无法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而悔恨不已的心情。
  3、写作特色:
(1)语言细腻,娓娓道来
(2)双线发展,明暗交错
(3)首尾呼应,层层展开
 
《铁骑兵》
一、作者介绍:
杨朔(1913-1968),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山东蓬莱人。1937年参加革命,开始文艺创作。1939年到华北抗日根据地访问,后留在山西八路军总部做文宣工作。这期间的创作辑入《潼关之夜》、《铁骑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杨朔的创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他写出了反映抗美援朝战争的长篇小说《三千里江山》(1952)。作品表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国人民志愿军国际主义爱国主义的精神;语言生动平易,有较浓厚的民族特色,被认为是建国初期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这时期所写的通讯、报告,大都收在《鸭绿江南北》和《万古常青》中。停战后他荣获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颁发的二级国旗勋章。
1956年后,主要致力于散文创作,有《荔枝蜜》、《茶花赋》、《香山红叶》、《泰山极顶》等优秀文章称誉文坛。
杨朔认为:“好的散文就是一首诗。”(《〈海市〉小序》)“我在写每篇文章时,总是拿着当诗一样写”,“常常在寻求诗的意境”(《〈东风第一枝〉小跋》)。明确地提出了“以诗为文”的主张,他的散文,弃“直说”而重“比兴”,通常采用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手法,重视整体的构思,意境的点染,具有浓郁的诗意;讲究结构,在布局上往往是峰回路转,起伏跌宕;在语言上以活泼明快的口语为底色,配衬以古典、外国语词、句式的色彩,形成一种俏丽、典雅的风度。
 
二、写作背景:
  1938年底,日本妄图“速战速决”灭亡中国的计划破产后,改变战略方针,对国民政府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方针,转而把主要兵力用于进攻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
1940年8月,为粉碎日军的“囚笼政策”,八路军在彭德怀的指挥下,出动100多个团、约20万兵力,在绵延5000里长的战线上,对华北日伪军展开以破坏铁路、攻袭据点为主的大规模反击战。这就是威震中外的“百团大战”。
 
三、基础知识:
 1、生字生词:
guǐ   yǔn   sāi   jiá  sāo  zhì    sù     cháo
道  落  左  脸  乱  弹筒  宿营  老
 2、多音多义词:
    宿——(sù) 宿舍、(xiù) 星宿、(xiǔ) 住一宿;
没——(mò) 淹没、(méi) 没有;
勒——(lēi) 勒缰绳、(lè) 敕勒歌 
 3、形似字:
    颊:(jiá)脸颊;挟:(xié)要挟;
    晌:(shǎng)晌午;响:(xiǎng)响应
 
四、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理清文章脉络:
起因:掉队——打游击     经过:夜渡河水——水深未能过去,第二日才知是黄河;发现敌城——朝城中放了一排马轮——第二日才知此城是包头      结果:打乱敌人军事部署,并找到了大队。
  2、文章设置了哪些悬念?找到有关文字。
    明确:离开大队 ①天气恶劣 环境险恶 单独行动
                ②秋季扫荡 形势危急
                 ③夜渡黄河 爬上山头
     解开悬念——毫发未损 粉碎扫荡
  3、设置这些悬念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明确:使故事情节曲折生动,凸现人物精神风貌,为故事情节的发展作好铺垫,散文结构显得精巧,耐人寻味,令读者兴趣盎然。
  4、为什么八路军的一个骑兵班,竟能打乱敌人部署,迫使日寇停止“扫荡”?试从敌我两方面加以分析,并找出相应的句子进行说明。
    明确:①从我方看——坚定革命信念、英勇无畏、勇敢机智、人民支持;
          ②从敌方看——貌似强大、实质虚弱
 
五、品读课文
  1、散文的感情如何表达?
明确:朴实的语言,水到渠成的叙述与描写。
  2、这篇散文表达了作者对八路军怎样的感情?
明确:崇敬,钦佩,赞美。
  3、从哪些地方可看出?找出句子、词语来品读品析。
    ⑴:在敌人强大火力逼得掉队的时候,班长“他带着这一班人怪巧妙地甩开了追击的敌人,东冲西撞,想再追上大队。”
    明确:“怪巧妙”是“非常巧妙”的意思,赞扬了骑兵班具有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
    ⑵:在跳出敌人的合击圈时,虽然已是二更天,面对不熟悉的河水,班长艺高人胆大,“毫不迟疑,第一个鞭着马走下河去。”
    明确:“毫不迟疑”是“一点也不犹豫”的意思,写出了作者对班长在危急关头时能当机立断、作风果敢的钦佩。
    ⑶:在如此恶劣的天气和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一天以后,那班骑兵也平平安安地转回根据地,寻到了大队。”
    明确:表达了对骑兵班能顺利回到大队的欣喜,赞扬他们敢于胜利能够取得胜利的气概。
  4、如何理解“星星脱离轨道,就会陨落,八路军掉队了,却能主动打游击。”?
明确:说明我们的战士具有顽强的意志品质,较强的战斗素养。这也是我们不断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重要保证。
 
六、文章主旨:
这篇课文内容记述了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八路军的一个骑兵班在失去与大部队联系的情况下,凭借着坚定的必胜信念和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与敌人展开了游击战,打乱了日寇的军事部署,迫使敌人停止了“扫荡”,而自己则平平安安转回了根据地。
 
七、写作特色:
1、篇幅不长,却悬念横生,扣人心弦。
2、语气舒缓、亲切,如话家常。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45分钟)
一、给加粗的词语注音
(  )                 拾皆是(  )          简(  )          手可得(  )
    立之地(   )        孤苦伶仃(   )(   )                       无(   )
    够(   )              糊(   )              轮(   )        懵懵懂懂(   )
    寄人下(   )        耕(   )               白面馍(  )   道(   )
落(  )                汉子(   )           左(   )        炮羊肉(   )
    脸(   )                      骚乱(   )              弹筒(   )     捣(   )
(   )                      宿营(   )              阳(   )        坐(   )
床(   )                      星宿(   )              觉悟(   )        淹(   )
 
二、结合全文,谈谈你对下列几句话中加粗词语的理解
1、这个五里路,就是我母亲毕生所走过的最长的距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2、现在回忆起来,连母亲的面影都是迷离模糊的,没有一个清晰的轮廓。特别有一点,让我难解而又易解:我无论如何也回忆不起母亲的笑容来,她好像是一辈子也没有笑过。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即使我一个字也不识,即使整天吃“红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仿写一个比喻句,使之与前后两句构成一组排比句。
  诚信好像那黑夜中的明灯,失去它你将寸步难行;                          ;诚信好像那夏日的微风,失去它你将难当酷暑。
 
四、修改下列病句,并写出病因:
(1)我们在生活中要有改正错误、认识错误的勇气。
病因:(               )
改正:                          
 
(2)观点正确、材料丰富、语言通顺是衡量文章好坏的重要标准。
病因:(               )
改正:                           
 
五、《名人传》是《语文课程标准》推荐的课外读物,根据你对这部名著的阅读,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①这部名著是法国著名作家         的作品。它记叙了贝多芬、      、列夫•托尔斯泰苦难和坎坷的一生,赞美了他们高尚的品格和顽强奋斗的精神。
 
    ②请概述其中一位名人的一个典型事例。
答:                                                            
 
六、课内巩固阅读:
我上面讲的全是吃的东西。为什么一讲到母亲就讲起吃的东西来了呢?原因并不复杂。第一,我作为一个孩子容易关心吃的东西。第二,除了“黄的”以外,所有我在上面提到的好吃的东西,几乎都与母亲无缘。我在她身边只呆到六岁,以后两次奔丧回家,呆的时间也很短。现在回忆起来,连母亲的面影都是迷离模糊的,没有一个清晰的轮廓,特别有一点,让我难解而又易解:我无论如何也回忆不起母亲的笑容来,她好像一辈子都没有笑过。家境贫困,儿子远离,她受尽了苦难,笑容从何而来呢?有一次我回家听对面的宁大婶子告诉我说:“你娘经常说:‘早知道送出去回不来,我无论如何也不会放他走的!’”简短的一句话里面含着多少辛酸、多少悲伤啊!母亲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啊!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回去,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
对于这个情况,我最初懵懵懂懂,理解得并不深刻。到了上高中的时候,自己大了几岁,逐渐理解了。但是寄人篱下,经济不能独立,空有雄心壮志,怎奈无法实现。我暗暗地下定了决心,立下了誓愿: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然而没有等到大学毕业,母亲就离开我走了,永远永远地走了。古人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话正应到我身上。我不忍想象母亲临终时思念爱子的情况;一想到,我就会心肝俱裂,眼泪盈眶。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了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即使我一个字也不识,即使整天吃“红的”。
1、“早知道送出去回不来,我无论如何也不会放他走的!”母亲的这句话表达了母亲怎样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为什么说自己“理解得并不深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立下了怎样的誓愿,实现了吗?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认为文中加横线的词语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课外迁移阅读:
特殊的考试
①她是穷人家的女孩儿,父母举债供她读完大学,就在她刚刚走出校门的时候,积劳成疾的父亲查出患了肺癌。
②子欲养而亲将不待,女孩儿欲哭无泪:工作尚无着落,家里一贫如洗,即便卖血,也凑不够住院费。医学院护理系毕业的她只能将父亲安顿在家里,叮嘱母亲悉心照料,然后到一家家医院去应聘。当走进那家蜚声医界的私立医院,再一次面对审视的目光时,她忍不住泪流满面。她哭着诉说了自己的困境,恳请能马上工作,拯救危在旦夕的父亲。女孩儿的孝心感动了院方,医院破例未经考试便留下了她,说是试用一个月。
③女孩儿拼命地工作,只要能顺利通过试用,四千元的月薪不仅维系着父亲生的希望也是她美好未来的开端。她的勤恳努力终于赢得了信任,半个月后,护士长便分派她作高级病房的责任护士,独立承担一位肺癌患者的治疗护理。
④执行医嘱时,女孩儿惊呆了,医生曾经给父亲开出的,就是这样一张相同的处方:一种进口的化疗药物,三百多元一支,每日一次静脉注射三支。女孩儿镇静地忙碌着,谁也看不出她心里掀起了怎样的惊涛骇浪:那种粉末状的药物溶入生理盐水后仍然是无色透明的,一瓶澄清的液体,谁也看不出配药前后的区别!然而治疗室内,只有她一个人。三支药紧紧地攥在女孩儿手里,她觉得那就是父亲的生命。只要她每天下班后回家执行化疗,她那慈爱的父亲,就有活下去的希望。而一切,都可以神不知鬼不觉。
⑤女孩儿迅速地藏起了三支药,将生理盐水放入治疗盘,面色平静的将它端进了病房。“爸,护士给你换药来了。”陪护的是一位和她年龄相仿的女孩儿,一声轻唤,让她的心一颤:躺在床上的,也是命悬一线的父亲。“这种药有特效,用了它咱就好了。”温柔的声音在安慰着父亲。端着治疗盘的手微微地颤抖了,她就用颤抖的手,将输液管从滴空的药瓶内拔出来,插到了那瓶盐水里。只耽误一个疗程,她硬着心肠想,只要他们发现没有效果,马上会换另一种药物,反正病人有的是钱。
⑥可是一回到治疗室,女孩儿就瘫坐在椅子上。她想象着接下来的场面:推开门,若无其事地走进值班室打开换衣柜,将三支药放在自己的手包里……突然就打了个寒噤,像是刚刚挣脱了一个可怕的梦,她清醒了,清醒地意识到:那段路每走一步,都将践踏自己清白的良心。
⑦只是几分钟,却仿佛挣扎了一个世纪。女孩儿鼓足勇气叫来了护士长,嗫嚅着承认:“12床正在滴注的盐水里,我……我没有配药……”护士长绽开了一个欣喜的笑容:“真的吗?你连这个经验都有呀?我正想提醒你呢,化疗之前,如果患者正在输液,必须用盐水冲净管中的残留药物。”没容女孩儿再说什么,护士长向她竖起了大拇指:“你真棒!”
⑧女孩儿的试用期就在那一天提前结束了,院方同她签订聘用合同的同时,还预支了半年工资让她给父亲治病。女孩儿欣喜若狂,热泪盈眶,向着决定她命运成全她孝心的人们,深深地鞠躬致谢!后来女孩儿才知道,那其实是一场特殊的考试。所有的一切都被护士长尽收眼底,只要那三支药放进手包,等着她的必将是被炒的命运。
⑨慎独,那是一个人应具备的道德素养,因为有许许多多的时刻,监督着我们一举一动的,只有我们自己的良心。
注:慎独,是古人的一种修养方法,指人独处时谨慎不苟。
1、整体感知选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故事情节,写在下面的空白处
试用—→(   )—→坦白—→(   )
 
2、选文第五段中划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哪种描写人物的方法?揭示了女孩儿怎样的内心世界?
                                 
 
3、怎样理解选文第六段中加点的“那段路”的含义?
                                 
 
4、选文的第九段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5、结合实际,谈谈这场“特殊的考试”给你带来的启示。(50字左右)
                                                                           
                                                                              
 
 
 
 


 

【试题答案】
一、huǐ  fǔ  lòu   tuò  zhuī  líng dīng  yuán  qiàng  mó  kuò  měng  lí  yún  mó  guǐ  yǔn  ǎi   sāi  bāo   jiá  sāo  zhì  huǐ   cháo sù  chóng  jì  chòng   xiù   jué   mò
二、
1、五里路并不能算是很长的距离,然而母亲却一生都未能够走出过这五里路的距离。母亲一辈子也未离开过家乡,未离开过自己的家。特别是结婚以后,母亲更是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家务劳动上。她把自己一生的时光都毫无保留的贡献给了这个家、贡献给自己的子女,而作者年幼时竟然不能理解,成年后也未能尽孝。这里包含了作者对母亲的思念和对她一生苦难的同情。
  2、由于年幼时不懂得珍惜母亲的关爱,对苦难生活的记忆远远比母亲的印象深刻。而从没想到,家境贫寒,儿子远离身边,为了艰苦的生活母亲几乎操碎了心,那么,笑容从何而来呢?她把自己的一生都给了这个家,给了自己的孩子,她在生活中承受了多么巨大的苦难与压力呀!这包含了多少辛酸、多少悲伤啊!也包含了儿子多少的同情,以及未能尽孝的无穷的悔恨!
3、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款款依恋,同时也渗透出一丝的悔意,绝不该离开母亲。这是作者一生的悔,永远的悔,令作者心痛不已的悔!
三、参考示例:诚信好像那航船上的罗盘,失去它你将迷失方向。
四、(1)病因:语序不当; 应将“改正错误”与“认识错误”互换位置。 (2)病因:主语部分从正面说,谓语部分从正反两方面说,前后不照应; 后边不改,改前边,“观点是否正确、材料是否丰富,语言是否通顺”;或前边不改,改后边,“是衡量好文章的重要标准”。
五、①罗曼•罗兰 ;米开朗琪(基)罗(有错字该空不得分)
示例:1824年5月7日,在维也纳举行《第九交响曲》的第一次演奏会 ,获得了空前的成功。当高度耳聋的贝多芬出场时,他受到观众五次热烈地鼓掌欢迎。贝多芬在终场后感动得晕了过去。
(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所写内容可以从三位名人的事例中任选,事例典型,语言简明、通顺)
六、课内阅读:
1、无尽的思念与后悔。 
2、仅有的记忆就是有关“吃”的问题,而对于母亲的记忆很模糊。 
3、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没等实现,母亲就已永远的离去了。 
4、“难解”是说自己从未真正的留意过母亲,年幼无知,“易解”是说如此简单的道理早该懂得,早一点懂得孝敬母亲。
七、课外阅读:
1、藏药(或偷药),录用(或通过考试,或考取)。
2、动作描写,揭示了女孩儿紧张(或害怕)而矛盾的内心世界。
3、(1)指从医疗室到值班室的那段路;(2)丧失(或违背)职业道德和践踏自己良心的那段路。
4、议论的表达方式;点明文章的中心。
5、此题为开放性试题,只要符合题意要求,即可得满分。结合实际谈启示,语言表达通顺,字数在50字左右。可以从“要有孝心和善心”“不能损人利己,不能违背职业道德”“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坚守自己的良心”等方面去谈,也可以有自己的独特见解。
参考示例:当面对自己的私心或某种诱惑时,我们一定要以自己的良心来监督自己的所作所为,坚持道德标准,不能损人利己。
 

相关资料

  《从<客至>到“诗圣”杜甫的“朋友圈”》教学设计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要点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文本分析
  课外古诗文诵读《静女》《涉江采芙蓉》课文分析
  《骆驼祥子》:圈点与批注
  整本书阅读赏析《红楼梦》中小人物刘姥姥教案
  《客至》公开课教案6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故都的秋》教案17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8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21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登快阁》教案7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教案12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19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教案3
  《紫藤萝瀑布》教案25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教案3
  《扬州慢》教案8
  《燕歌行》教案6
  《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7
  《客至》教学设计5
  《台阶》表格式教案
  《锦瑟》教案7
  《登快阁》教学设计6
  《邓稼先》教案14
  写作《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教案5
  《自然选择的证明》教案3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赏析第三回教案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赏析第二回教案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教学设计2

    

电脑版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