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 | 课件 | 教案 | 素材 | 作文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 | 教师 | 读物
  
  
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呐喊》自序教案7

13  《呐喊》自序 
教学目的 
    一、学习围绕中心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选择典型事例说明思想发展过程的写法。 
    二、了解鲁迅写作《呐喊》的缘由和思想发展过程,学习鲁迅追求真理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革命精神。 
    三、掌握夹叙夹议的写作方法。 
教学设想 
    1.本文内容精深,理解有一定难度,教学时应突出重点,扣住“好梦”的具体内容,领会作者思想发展过程。 
    2.教师指导自读应注意点拨,抓住实质性问题深入思考。 
3.参阅鲁迅《自叙传略》,并在一教时内完成自读设计题。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明确学习本文的主要目的及所要领会 
的中心。 
    二、自读全文,划出叙述个人生活经历中列举的典型事例,勾画出说明写作《呐喊》的缘由的句子。 
    三、完成课后“练习”。 
阅读指导内容与步骤 
    基本思想:《呐喊》是鲁迅1918—1922年的短篇小说集,共收集短篇小说14篇。《呐喊》体现了作者彻底的毫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精神,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本文是这部小说集的序言,写于1922年12月。作者在序言中回顾自己从19世纪末至“五四”时期的生活经历、思想发展及探索救国之路的过程,说明了写作《呐喊》的缘由和自己的创作态度,表现了鲁迅不断追求真理,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革命精神。 
阅读练习 
    一、理清思路,掌握全文结构。 
    提示:全文可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至“再没有青年时候的慷慨激昂的意思了”):叙述自己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思想发展过程。 
    两层:1.总写(第1自然段); 
    2.分叙青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及思想发展过程。 
    第二部分(从“S会馆里有三间屋”到结尾):介绍写作《呐喊》的缘由和他为革命而创作的文艺观、创作态度。 
    两层:1.写自己创作小说的动机; 
    2.说明创作《呐喊》的指导思想、小说成集时的心情和小说的命名 
    二、按拼音完成词语,并解释所填的字词义。 
          (zhì)铺          (zú)业    久      (wéi) 
    不      (míng)一钱    不      (dàn)于前驱 
    愤      (mèn)    反      (xǐng) 
    三、如何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说的“我在年轻时候也曾经做过许多梦”?这里的“梦”指的是什么? 
    提示:“梦”是理解全文的主要线索,也是“文眼”之所在,通篇叙事线索可列为“好梦”——“寂寞”——“呐喊”。应着重弄清它们的含义。“梦”是指作者年轻时候的生活追求和理想。由于这些美好的希望、理想都未能实现,所以后来回忆起来,就如同梦幻一段。 
    四、年轻时的鲁迅曾做过哪些梦? 
    提示:着重写了两个梦:立志学医、效国救民的梦和弃医从文,唤醒国人的梦。这些梦都基于鲁迅“我以我血荐轩辕”的爱国热忱和对帝国主义、封建势力的反抗。这就是鲁迅思想发展的基本点。虽然这些梦幻都未能实现,但作者深沉的思索,勇于追求真理的爱国精神却始终贯串于他整个生活经历之中,成为他后来呐喊战斗的强大力量。   
    五、根据课文内容,列表说明作者的生活经历和思想发展的过程。 
    提示:    生活经历    思想发展 
    父病家困——世态炎凉,庸医害人。 

    南京求学——抉择学医,忧国救民 

    仙台学医——领悟“要著”、弃医从文 

    东京治文——悲哀寂寞,自我反省 

    北京蛰居——深入研究,深沉思索 

    朋友索稿——希望在前,呐喊战斗 
    六、作者在叙述经历中都列举了典型事例(典型材料)来说明白己思想发展的历程。试举例说明。 
    提示:在故乡,选用了父亲患病家境“坠于困顿”,他整日奔波于质铺和药店,但最后仍不免父亡的典型事例。家庭败落,庸医害人,为他后来抉择学医,埋下了种子。仙台学医,突出了一次放映时事画片的情景,集中反映了“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的新认识,从而打破了他学医救国的美梦,决心弃医从文。在东京治文,他也只写了“新生”杂志从创始到失败的经过。这件事给他以深刻的影响,不仅“好梦”破灭,而且还留下无端的寂寞和悲哀。在北京蛰居,虽有五六年时间,但也只选取了“钞古碑”的一件事。深刻反映出作者所感受到的“寂寞”太沉重了。朋友索稿,作者写了一段寓意深刻的对话。这是作者从寂寞到呐喊的过渡,这些典型事例,对思想的转变,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七、简析叙述经历与议论思想发展之间的关系。 
    提示:本文采用夹叙夹议的写法,把叙述经历与议论思想观点结合起来,既叙述了重要经历,又阐明了思想发展的进程。每段叙事之后,都有相应的议论。的确是叙事具体生动,议论精辟透彻,起到前后照应,互相补充的作用。叙是议的前提与准备,议又是叙的内容的深化和提高。既使读者得到了感性认识,又明确了作者思想转变和发展的原因。其手法异常高妙。 
    八、你能说说小说集各为《呐喊》的含义吗? 
    提示:其含义有二,一是为唤醒精神麻木、“熟睡”的人们起来抗争,而发出战斗呼喊;一是为慰藉战友,使之“不惮于前驱”的呐喊助阵。 
    九、在“假如一间铁屋子”的对话中,用了许多比喻来揭示思想观点。请具体说明“铁屋子”、“熟睡的人们”、“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各比喻什么? 
    提示:“铁屋子”比喻辛亥革命后依旧黑暗的旧中国。“熟睡的人们”比喻受封建思想毒害的愚弱的国民。“大嚷起来,惊醒较为清醒的几个人”比喻用宣传的力量使较为明白的一些人认识处境的险恶。 
    十、划分下列复句的层次,并注明层次间的关系。 
    1.在我自己,本以为现在是已经并非一个切迫而不能已于言的人了,     
| 但或者也还未能忘怀于当时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罢,|| 所以有时候仍不 
(转折)                                    (因果) 
免呐喊几声,||| 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 使他们不惮于前驱。 
          (并列)                        (并列) 
2.然而我虽然自有无端的悲哀,|| 却也并不愤懑,| 因为经验使我反 
                              (转折)        (因果) 
省,|| 看见了自己:就是我决不是一个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 
 (因果) 




【有关材料】 
    一、与课文有关的背景资料 
    1.《呐喊》的篇名和写作时间 
    《狂人日记》  1918年4月    《孔乙己》1919年3月 
    《药》  1919年4月          《明天》  1920年6月 
    《一件小事》  1920年7月    《头发的故事》  1920年10月 
    《风波》  1920年10月       《故乡》  1921年1月 
    《阿Q正传》  1921年12月   《端午节》  1922年6月 
    《白光》  1922年6月        《兔和猫》  1922年10月 
    《鸭的喜剧》  1922年10月   《社戏》  1922年10月 
    2.鲁迅办《新生》 
    1907年,鲁迅27岁。夏,鲁迅与许寿裳、周作人、袁文薮等人积极筹办文艺杂志《新生》。据日本增田涉回忆,苏曼殊也是《新生》的筹办人之一。为了办好《新生》,鲁迅从刊名、封面设计、书内插图等各方面都一丝不苟地做了细致的安排。第一期的插图已拟定用英国19世纪画家瓦支题为“希望”的一幅油画,画面上是个诗人,包着眼睛,抱了竖琴跪在地球上面。但是《新生》终未能出版。此后,鲁迅集中全力搜集资料,阅读书报,进行译著,积极地开拓文艺运动的新天地。 
    3.钱玄同(金心异)与鲁迅的交往 
    钱玄同(1887—1939),原名复,字中季,号德潜,又号玄同,后废姓,称疑古玄同。浙江吴兴人。早年留日,和鲁迅同时从章太炎学《说文解字》。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及中文系主任,积极从事国语运动和语文改革。五四运动前夕,参与《新青年》编务,发表大量文章,成为新文学运动的闯将。1920年后,认为白话文运动已胜利,遂“功成身退”,并逐渐与鲁迅疏远。据《鲁迅日记》,自1917年8月9日起,钱玄同为《新青年》约稿,曾多次访问鲁迅。 
    4.在“绍兴县馆”(1912年5月6日—1919年11月20日) 
    1912年5月5日下午7时左右,鲁迅安全抵京。5月6 H上午,移人绍兴县馆。 
    绍兴县馆原名山会邑馆,供绍兴府属山阴、会稽两县来京候补的官员住宿。宣统年间,废除旧制,山阴、会稽合并而成绍兴县,山会邑馆因此改名为“绍兴县馆”。县馆的门额是鲁迅的父亲周凤仪的朋友所写。会馆所占面积相当大,计有五十七间房,一个大厅。 
    鲁迅最初住在绍兴县馆的藤花馆。这里原有三间正房,东西各三间厢房,东边有座藤花池。据说鲁迅住在藤花馆的西屋,后移居至朝南的两间小北屋。藤花馆的居住环境十分恶劣:床板缝里臭虫成群,邻居半夜经常喧哗,有时甚至聚众赌博,吵得鲁迅彻夜不眠。往往在遭到鲁迅的痛斥之后,他们才不得不稍加收敛。 
    1916年5月6日,为了“避喧”,鲁迅移人绍兴县馆西边一个院落里的补树书屋。补树书屋是一排朝东的正房,北边还有一棵大槐树。相传在槐树上曾经缢死过一个阔人的姨太太。所以尽管槐树已经长得高不可攀了,而这屋却还没人居住。补树书屋前是供着历代乡贤牌位的“仰蕺堂”,后是供着文昌魁星之类神位的“希贤阁”,院里又曾缢死过人。鲁迅住在这里,可以说是与鬼神为邻了。补树书屋虽然寂寞冷清,但比藤花馆安静多了,鲁迅在这里可以潜心工作。 
    补树书屋朝东的四间房,南首是一间住房,北首两间相连,门开在第二间房的中间。1917年以前,鲁迅住在南首这间房里,1917年搬到靠北的一单房里,中间一间作为洗脸吃饭的地方。由于绍兴会馆不供应饭食,教育部的食堂又办得很糟,鲁迅经常在小饭馆包饭,有时也打游击式的在街头买饭吃。客人来访时,就在县馆附近的广和居叫些炸丸子、木须肉、酸辣汤来款待。 
    鲁迅的卧室兼工作室,陈设十分简陋:靠北窗下是一张床,旁边是一张书桌,一把藤椅,书架和方桌上堆满了书籍和金石拓本。鲁迅习惯于在夜晚工作,至深夜一两点钟才睡。夏夜,蚊子多,鲁迅有时也在槐树下纳凉。他摇着蒲扇,一边从密叶缝里看那一点一点的青天,一边思索着中国的前途和出路。从树上吐丝挂下来的槐蚕(俗称吊死鬼),每每冰冷地落在他的头颈上。在补树书屋期间,钱玄同来过一百多次,有时一月来访达七次之多。钱玄同来时喜欢靠在藤躺椅上跟鲁迅交谈,兴致高时能谈上五六个小时。那时钱玄同参与了《新青年》的编辑工作,常常催促鲁迅为《新青年》撰稿。 
    二  鲁迅的《自传》 
    我于一八一八年生在浙江省绍兴府城里的一家姓周的家里。父亲是读书的;母亲姓鲁,乡下人,她以自修得能够看书的学力。听人说,在我幼小的时候,家里还有四五十亩水田,并不很愁生计。但到我十三岁时,我家忽而遭了一场很大的变故,几乎什么也没有了;我寄住在一个亲戚家,有时还被称为乞食者。我于是决心回家,而我的父亲又生了重病,约有三年多,死去了。我渐至于连极少的学费也无法可想;我的母亲便给我筹办了一点旅费,教我去寻无需学费的学校去。因为我总不肯学做幕友或商人——这是我家乡衰落了的读书人家子弟所常走的两条路。 
    其时我是十八岁,便旅行到南京,考入水师学堂了,分在机关科。大约过了半年,我又出走,改进矿路学堂去学开矿,毕业之后,即被派往日本留学。但待到在东京的预备学校毕业,我已经决意要学医了。原因之一是因为我确知道了新的医学对于日本的维新有很大的助力。我于是进了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了两年。这时正值俄日战争,我偶然在电影上看见一个中国人因做侦探而将被斩,因此又觉得在中国还应该先提倡新文艺。我便放弃了学籍,再到东京,和几个朋友立了些小计划,但都陆续失败了。我又想往德国去,也失败了。终于,因为我的母亲和几个别的人很希望我有经济上的帮助,我便回到中国来;这时我是二十九岁。 
    我一回国,就在浙江杭州的两级师范学堂做化学和生物教员,第二年就出走,到绍兴中学去做教务长,第三年又出走,没有地方可去,想在一个书店去做编译员,到底被拒绝了。但革命也就发生,绍兴光复后,我做了师范校长。革命政府在南京成立,教育部长招我去做部员,移入北京,一直到现在。近几年,我还兼做北京大学,师范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的国文系讲师。 
我在留学的时候,只在杂志上登过几篇不好的文章。初做小说是一九一八年,因了我的朋友钱玄同的劝告,做来登在《新青年》上的。这时才用“鲁迅”的笔名;也常用别的名字做一点短论。现在汇成书的只有一本短篇小说集《呐喊》,其余还散在几种杂志上。别的,除翻译不计外,印成的又有一本《中国小说史略》。 

    
相关资料

  《呐喊》自序ppt课件12
  《呐喊》自序ppt课件11
  鲁迅《呐喊》全文阅读
  《呐喊》自序教学设计13
  《呐喊》自序ppt课件10
  《呐喊》自序说课稿
  《呐喊》自序教学实录
  《呐喊》自序课堂实录
  《呐喊》自序教案12
  《呐喊》自序教案11
  《呐喊》自序教案10
  《呐喊》自序教案9
  《呐喊》自序教案8
  《呐喊》自序教案6
  《呐喊》自序教学设计4
  《呐喊》自序教学设计3
  《呐喊》自序·同步练习(2)
  《呐喊》自序ppt课件9
  《呐喊》自序rm音频课文朗读(男声)
  《呐喊》自序·同步练习
  《呐喊》自序ppt课件8
  《呐喊》自序ppt课件7
  《呐喊》自序ppt课件6
  《呐喊》自序ppt课件5
  《呐喊》自序ppt课件4
  《呐喊》自序ppt课件3
  《呐喊》自序教案3
  《呐喊》自序教案2
  《呐喊》自序教案及同步练习
  《呐喊》自序ppt课件2

    

电脑版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