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 | 课件 | 教案 | 素材 | 作文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 | 教师 | 读物
  
  
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长亭送别》教学设计14

作者:zhuzhaowandai
作者EMAIL:11111111111@yahoo.com


长亭送别(详案)
教学目标: 
1、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2、欣赏崔莺莺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和难点:
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分析人物的典型意义 。
欣赏《长亭送别》个性化,动作化,诗化的戏曲语言。
教学设想:
充分应用多媒体课件,配乐加强课堂气氛。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大家好,通过上节课《窦娥冤》的学习我们知道,元代文学延续着宋代文学的发展趋势,继续通俗化的方向,元曲在与音乐,舞台结合中,真正走向了民间,语言也更加通俗化世俗化,这样可以更好的批判现实,表达民生,但元曲的这一倾向也降低的戏曲语言的韵味,那种唐诗宋词的精练意象,那种汉语语言特有的声韵美并没有表现出来。
但历史总会给以我们惊喜,当关汉卿以酣畅豪爽的笔墨横扫千军上演“六月飞雪”的浪漫神奇时,一位剧坛奇葩,却在繁华似锦的天地里挥洒如梦的诗韵,虽然是惊世骇俗的思想内容却表现出“花间美人”般的光彩照人的格调,这种评点江山醒人世,拈花一笑万山横的神奇笔法,只有王实甫可以做得到,只有《西厢记》可以演绎出。
二、明确教学重点难点:(看课件)
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分析人物的典型意义 。
欣赏《长亭送别》个性化,动作化,诗化的戏曲语言。
三、整体感知:(看课件)
•          “<<西厢记>>天下夺魁”
•          --明·贾仲明
•         剧坛上的关、王如同诗坛上的李、杜,是一前一后的双子星座。
•         由于古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作为有着爱情大团圆结局的《西厢记》和作者王实甫并没有进入元曲四大家的行列,但谁也不能降低他的价值,没有王实甫的《西厢记》,整个文学史将失衡,中国戏曲的宏伟殿堂是无法支撑的。
四、作者简介,文学知识掌握:(看课件)
王实甫,大都人,北京由于是中国重要的古都,自古就是戏曲的中心,他的生年卒年无法考证,但推知是与关汉卿同时略后。他在当时就享有盛誉。
鲜明的反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是《西厢记》的主题,但我认为不仅仅这些,更有对人类最伟大的感情爱情的崇高赞美,对自由战胜制度的热情歌颂。艺术表现的最高境界是自由,有什么比自由更可贵的呢,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五、《西厢记》剧情简介
有趣的第一次见面:张生第一次在普救寺见到莺莺,惊呼:“我死也!”,接着在道场上迎着红娘,自报家门:小生姓张,名珙,本贯西洛人也,年方二十三岁,正月十七日子时建生,并不曾娶妻。红娘一头雾水反问:谁问你来?张生不答,直问:敢问小姐常出门吗?把张生在爱情的驱使下痴迷冒失的性格表现得栩栩如生。
六、比较元稹的《莺莺传》
作品莺莺的形像刻画,传神写态,有血有肉,异常鲜明。相比之下,张生的形像则写得较为逊色。尤其是篇末,作者为了替张生遗弃崔莺莺的无耻行径辩解开脱,竟破口大骂崔莺莺为“尤物”、“妖孽”、“祸水”,这就不仅使得人物形像前后不统一,也造成了主题思想的矛盾。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所说:“篇末文过饰非,遂堕恶wu趣。”作品的格调低俗。
但王实甫果断抛弃了“始乱之,终弃之”男性为主导的贬低女性的传统模式,进而以女性的视角来重新诠释对爱情的伟大理解。
七、学生分角色朗读
八、板书设计:
 
             诗化
 
 
语言艺术:  个性化        花间美人
 
 
 动作化
          
 
 
 
 
 
九、教师范读:
《耍孩儿》《五煞》《三煞》《二煞》
十、分析课文:
1、因为这个“别”,是人类经常遇到的东西,拨动了人性最为敏感的神经。通过这个“别”,人们往往会涉及到生命与时间、时间和空间、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许多重大问题的思考,宇宙的永恒和生命的短暂,时世的变幻和人类感情的伤痕,所唤起的人类的沧桑感,是刻骨铭心的。
•          2、赏析【端正好 】:  选取了哪些意象?有什么特征?艺术效果如何?意象分析:三种色彩:青,黄,红        (色彩是人物内心的外化,冷色调渲染凄凉惆怅)
 
•          三个方向:西,北,南,方向      (拉开距离,表现思绪与希望的不确定性)
•          上为四物:天,云,风,雁         (漂浮不定的特性)
•          下为四物:地,花,叶,人         (凋零衰落的无奈)
 
2、详细分析:诗化语言:碧云天,碧,为淡青色,纯洁,但不是蔚蓝的刺眼,为什么要用云天,而不用青天,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有一著名诗句:当益壮,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他用的是“青云”,也就是“青天”,就是高远无云,视野不受任何阻挡,表达理想的崇高远大。但在这里,碧云天是有一些云的,所以人的视线并不能看的很远,没有“欲穷千里目”也无需要“更上一层楼”,看到的天并不是很高,不会让人想到崇高的范畴,如男儿的理想壮志啊。在这里淡淡中透露出悲哀,这正符合女性的心理和此时莺莺的心情。
 
黄花地,你可能会说“黄花”,“黄”这是暖色调,对是暖色调,但表现得却是冷感情,为什么,所谓的“黄花”就是菊花,这是一种在深秋临霜开的植物,在寒冷中开放又在更寒冷中凋零。中国的女性爱用黄花的调凌表达自己的悲哀,尤其是从李清照,“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人们常说:人比黄花瘦。此时的莺莺,把黄花生命的将逝变成了沉痛哀伤的生死恋歌。
满地黄花的飘零洒落,是作者心理的外化,使“剪不断,理还乱”的愁思,这里“黄花地”意象的运用,创造出水墨画般的淡雅清疏的意境。
西风紧:西风的寒冷是跟进式的,不给你在感觉上的丝毫暖意,紧不仅仅的“西风”的“紧逼”,更是情感上的感冒,心理上的自哀自怜的。
北雁南飞:天南海北的大方向提出,表现一种空间上的空旷,也是人希望实现的渺茫,雁,是候鸟,万里路途也要回到自己的巢穴,但过程很艰难,这里意象的运用表现女子情感的无从着落,她渴望爱情有一个美好的归属,而人海茫茫,天地广大,大雁振翅高飞就一定能回到自己的家吗?莺莺表现出一种迷茫。面对即将的分别,莺莺怀念过去,李清照说: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时世的变幻和人类感情的伤痕,所唤起的人类的沧桑感,这是刻骨铭心的。
晓来谁染霜林醉:清晨,秋霜过后,满山遍野一片嫣红,如同浸染了美酒。正所谓:“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但此时的莺莺,已经没有了看花的情致,。“染”、“醉”二字,下得极有分量。“染”把外射的感受化为具有动态的心理过程,这一切的唱词都是内心的读白,人物内心的情感在潜意识的暗流中娓娓道来 “醉”写出了枫林的色彩,更赋予了在离愁的重压下不能自我控制的人的情态。 而前面的风加强自己此时的感受,正所谓:“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总是离人泪:在最后莺莺才给出我们答案,到底谁把枫叶染红了呢?不是清霜,是眼泪,是无尽的离别的泪,这种眼泪上演的悲情有多大了,把整个天地都染成了红色,正所谓“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这是多么瑰丽浪漫的想象啊,天下还有什么比情人的眼泪更值得我们心痛的呢。欧阳修在他的词中这样写道“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正是这萧瑟的秋色,映衬着愁苦的莺英,天空与大地,景物与感情,交替并用,得心应手,真是炉火纯青。 (放课件)
 
红衣法师李叔同有感于《西厢记》这一精彩篇章,亲自谱词,创作了具有五四时代气息的歌曲:《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放音乐)
 
3、个性化语言:〔叨叨令〕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甚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的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则索昏昏沉沉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都揾做重重叠叠的泪。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我恓恓惶惶的寄。
 
作者连用了五个叠词,面对即将到来的分别,主人公的感情再也抑制不住,感情像洪水决堤一样喷涌出来,而叠词的运用正好对这时感情的喷涌,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声韵的回环流转,产生了“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
连用了两个反问,“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怎么能不愁死人呢?古代女子以“有风有化”“含蓄腼腆”为美,想念男子更是看成是“伤风败俗”但人类的青春萌动是人之本性,不是什么可以阻止得了的。这里,作者把莺莺内心真诚的感情表露出来,让我们看到一个真正的“人”,有人说“艺术不仅仅要表现真实,而更应该表现真诚。”,在这里作者用各种的事物;来表现莺莺的内心世界的“烦乱”,被子也好,枕头也罢,都不是休息的对象,而是“烦恼”的载体,本是无法压制的悲伤,但作者却像“窦娥冤”一呼到底,而是在细微处一点点浸透情感,这种文采与本色并存的手法真是四两拨千斤。
其实每一个活生生的生命都要比任何概念要真实,在评点《红楼梦》时,刘心武说:个体生命有追求诗意生存的神圣权利 .此时的莺莺是真实的,她在追求她的爱情,可真诚可渴求张生的爱情,但张生这一去爱情的红线是否就此断掉了呢,张生是否会成为“负心汉”呢?这一切莺莺都在疑问,留给盈盈只有等待,等待爱情,等待有情人终成眷属!(课件音乐)
 
4动作化的语言:[脱布衫]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酒席上斜签着坐的,蹙愁眉死临侵地。
 
几个动词呢:飞,染,斜坐,蹙眉。尤其蹙眉,把张生愁苦的感情刻画入木三分。“寒烟衰草”渲染了朦胧迷茫萧索的氛围,柳永说:“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许多愁”意境的再创造,极其形象地传达出人物心灵所承受着的感情重压。“死临侵地。”,张生在此时又显“呆”的表情,也说明他的性格是个“志诚种”,这种动作化的词语,在《西厢记》中有很多,杂剧的最大特色就是它要表演,动作化的语言,就好比现在的电影剧本,语言更有表现力,它表现舞台艺术的完整性,使元曲成为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
 
十一、课堂练习
充分发挥想象,选取适当的景物,写一段离别场景。(150字以下)

 




 点击本地免费下载

相关资料

  《长亭送别》ppt课件(58页)
  《长亭送别》预习学案
  《长亭送别》探究学案
  《长亭送别》训练学案
  《长亭送别》改写作文(多篇)
  《长亭送别》ppt课件(52页)
  《长亭送别》ppt课件(31页)
  有关离别的句子、短信、赠言
  《长亭送别》ppt课件(35页)
  《长亭送别》学案2
  《长亭送别》学案
  《长亭送别》练习题
  《长亭送别》读后感(平静的侍萍、崔莺莺并不叛逆)
  《长亭送别》教案16
  《长亭送别》ppt课件17
  《长亭送别》教案15
  《长亭送别》ppt课件(34页)
  《长亭送别》教学反思
  《长亭送别》ppt课件15
  《长亭送别》说课稿2
  《长亭送别》原文和译文
  《长亭送别》ppt课件14
  《长亭送别》(京剧)flash视频欣赏
  《长亭送别》ppt课件13
  《长亭送别》公开课教案
  《长亭送别》ppt课件12
  《长亭送别》说课稿
  送别诗鉴赏
  《长亭送别》课内外联读《采得百花酿佳蜜》
  《长亭送别》教案13

    
    

电脑版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