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 | 课件 | 教案 | 素材 | 作文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 | 教师 | 读物
  
  
位置试卷下载 >>高一年级上 >>课文练习 >>

苏教版必修二第一、三专题检测

苏教版必修二第一、三专题检测



              语文 试题卷             2006.1.4

                                       拟题:赵一丁



说明:1、考试时间为100分钟,卷面满分为100分



2、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题卷上无效

一、基础知识(共20分,每小题2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宿命(sù)
        炫耀(xuàn)      苍穹(qióng)
            窸窸窣窣(xīsù)



B.愀然(qiǎo)
   熨帖(yùn)       半晌(shǎng)
          亘古不变(gèn)



C.跌宕(dàng)   舞榭(xiè)       慰藉(jiè)         羽扇纶巾(guān)



D.鼎铛(dāng
   隽永(jùn)       咽喉(yān)         面面相觑(qù)



2.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贮立   端详   变幻莫测   休戚与共   



B.震撼   懊悔   心旷神怡   沧海一粟



C.坐落   落寞   以身作责   烦躁不安



D.暴燥   亵渎   大事渲染   一愁莫展
    



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冥冥中似乎有什么使那片叶子不掉下来,            了我过去是多么邪恶。



(2)、靠近叶柄的颜色还是深绿的,但是锯齿形的边缘已染上了枯败的黄色,它        



挂在离地面二十来英尺的一根藤枝上面。



(3)、在我一生漫长的黑夜里,我读过的书和人们读给我听的那些书,已经成为了一座辉煌的巨大灯塔,为我        出了人生及心灵的最深的航道。



A. 启示    傲然    指示           B. 启事    傲然    揭示



C. 启示    毅然    揭示           D. 启事    毅然    指示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句是(      ) 
A.他对这种白痴般的想法大不以为然,讽刺地咆哮了一阵子。

B.我们全体中国人正合力用自己的血,自己的肉,自己的生命,写惊心动魄、光芒万丈的伟大诗篇。



C.香港各界人土对大陆都表示出休戚相关、风雨同舟的情谊,是近在眼前的动人事迹。



D.这项研究耗费了他几乎一生的心血,如今功败垂成,他兴奋不已。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人们的悲哀在于,应该珍惜的时候不懂得珍惜,而懂得珍惜的时候却失去了珍惜的机会。



B.在“两代的矛盾与冲突”中,可能有一部分是源自于父母的愚昧和落伍的原因。



C.这次诗歌朗诵大赛,我一定说服老师和你一起参加,这样你就不会太紧张了,可以发挥得更好。



D.很多人利用“十一”长假外出游玩,怎样才能避免合法权益不受侵害,有关部门对此做出了相关提示。



6.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与地坛(节选)》是一篇自传体散文,作者史铁生通过写对地坛的深切怀念和感激之情来衬托母亲的无私伟大,同时表达了作者成功时不能与母亲共同分享的愧疚之情。
B.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爱国词人,有《稼轩长短句》。与苏洵并称为“苏辛”。
C.赋是一种专事铺叙的用韵散文,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讲究文采。杜牧的《阿房宫赋》
是文赋的佳作。
D.词是一种合乐可唱、句式长短不一的诗体。它的特点是“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
定声”。词在宋代发展到最高峰,可分豪放和婉约两大流派。
7.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族秦者秦也  (家族)                  以致天下之士(招纳)
B.与蠃而不助五国也(亲附,结交)       诚不得已(果真)
C.后秦击赵者再(两次)               戍卒叫,函谷举(攻占)
D.暴秦之欲无厌(满足)                 而望幸焉(幸运)



8.下面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李牧连却之     
             ②存亡之理



B.①多于南亩之农夫                 ②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



C.①洎牧以谗诛                     ②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D.①至丹以荆卿以计,始速祸焉       ②盘盘焉,囷囷焉 LX{S
9.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词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      )              



A.可谓智力孤危                         刺客不行,良将犹在



B.思厥先祖父
                            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C.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D.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10.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A.不拘于时,学于余。     B.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C.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二、阅读下边文言文,完成1114题。(共12分,每小题3分)



喜雨亭记       苏轼



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狄,以名其子。其喜大小之不齐,示其不忘一也。



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鼓掌)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曰:‘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以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一雨三日,繄(yī 语助词)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1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始治官舍
   
(修建)
B.雨麦于岐山之阳
   
(像下雨一样地下麦子)
C.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悠闲,闲暇自得的样子)
D.太空冥冥  (昏暗)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不同的一组是( 
A  其喜大小之不齐             B  越三月,乙卯乃雨
羡长江之无穷                    今其志乃反不能及
C  十日不雨则无禾             D  周公得禾,以名其书
          到则披草而坐                    举匏尊以相属
13.下列各句中,加点字在文中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组是:( 
A.余至扶风之明年      B.今天不遗斯民  
  C.以为休息之所         D.寒者不得以为襦
14.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亭子用“雨”来命名,是为了记下喜雨的欢乐。古时候有了喜事,就用来给事物命名,以表示永不忘记。
B.因为下了三天大雨,官吏们在庭院中共同庆贺,商人们在市场上一同歌唱,农夫们在田野里一起欢笑。忧愁的人因此而高兴,患病的人因此而痊愈。
C.由于不下雨,就会出现连年的饥荒,刑事案件将频繁出现,盗贼也会日益嚣张。
D.一连下了三天大雨,是靠谁的力量呢?百姓到太守府上询问,太守无法回答;太守到朝廷上问天子,天子也解释不清楚。

三、默写:(共6分)



15.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三小题)
  

1)古人云:                    ,薪不尽,火不灭。



2)廊腰缦回,檐牙高啄。                          



3)如怨如慕,                      ,不绝如缕。



4)六王毕,              ,阿房出。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6分)



清平乐



独宿博山王氏庵



辛弃疾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里万里江山。



16.(1)词的上片描写的环境具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3分)



 

 

(2)古人评词有“乐景,哀情;哀景,乐情”之说。你认为这首词的景与情的感情基调一致吗?请结合词意予以阐述。(3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7一20题。(16分)



 

 

清塘荷韵(节选)



季羡林



①真正的奇迹出现在第四年上。严冬一过,池塘里又溢满了春水。到了一般荷花长叶的时候,在去年飘浮着五六个叶片的地方,一夜之间,突然长出了一大片绿叶,而且看来荷花在严冬的冰下并没有停止行动,因为在离开原有五六个叶片的那块基地比较远的池塘中心,也长出了叶片。叶片扩张的速度,范围的扩大,都是惊人地快。几天之内,池塘内不小一部分,已经全为绿叶所覆盖。而且原来平卧在水面上的像是水浮莲一样的叶片,不知道是从哪里积蓄了力量,有一些竟然跃出了水面,长成了亭亭的荷叶。原来我心中还迟迟疑疑,怕池中长的是水浮莲,而不是真正的荷花。这样一来,我心中的疑云一扫而光:池塘中生长的真正是洪湖莲花的子孙了。我心中狂喜,这几年总算是没有白等。



天地萌生万物,对包括人在内的动植物等有生命的东西,总是赋予一种极其惊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的力量,这种力量大到无法抗御。只要你肯费力来观察一下,就必然会承认这一点。现在摆在我面前的就是我楼前池塘里的荷花。自从几个勇敢的叶片跃出水面以后,许多叶片接踵而至。一夜之间,就出来了几十枝,而且迅速地扩散、蔓延。不到十几天的工夫,荷叶已经蔓延得遮蔽了半个池塘。从我撒种的地方出发,向东西南北四面扩展。我无法知道,荷花是怎样在深水中淤泥里走动。反正从露出水面的荷叶来看,每天至少要走半尺的距离,才能形成眼前这个局面。



③光长荷叶,当然是不能满足的。荷花接踵而至,而且据了解荷花的行家说,我门前池塘里的荷花,同燕园其它池塘里的,都不一样。其它地方的荷花,颜色浅红;而我这里的荷花,不但红色浓。而且花瓣多,每一朵花能开出十六个复瓣,看上去当然就与众不同了。这些红艳耀目的荷花,高高地凌驾于莲叶之上,迎风弄姿,似乎在睥睨一切。幼时读旧诗:“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爱其诗句之美,深恨没有能亲自到杭州西湖与欣赏一番。现在我门前池塘中呈现的就是那一派西湖景象。是我把西湖从杭州搬到燕园里来了。岂不大快人意也哉!前几年才搬到朗润园来的周一良先生赐名为“季荷”。我觉得很有趣,又非常感激。难道我这个人将以荷而传吗?



④前年和去年,每当夏月塘荷盛开时,我每天至少有几次徘徊在塘边,坐在石头上,静静地吸吮荷花和荷叶的清香。“蝉噪林愈静,鸟呜山更幽。”我确实觉得四周静得很。我在一片寂静中,默默地坐在那里,水面上看到的是荷花的绿肥、红肥。倒影映入水中,风乍起,一片莲瓣堕入水中,它从上面向下落,水中的倒影却是从下边向上落,最后一接触到水面,二者合为一,像小船似的漂在那里。我曾在某一本诗话上读到两句诗:“池花对影落,沙鸟带声飞。”作者深惜第二句对仗不工。这也难怪,像“池花对影落”这样的境界究竟有几个人能参悟透呢?



⑤晚上,我们一家人也常常坐在塘边石头上纳凉。有一夜,天空中的月亮又明又亮,把一片银光洒在荷花上。我忽听扑通一声。是我的小白波斯猫毛毛扑入水中,她大概是认为水中有白玉盘,想扑上去抓住。她一入水,大概就觉得不对头,连忙矫捷地回到岸上;把月亮的例影打得支离破碎,好久才恢复了原形。  



⑥今年夏天,天气异常闷热,而荷花则开得特欢;绿盖擎天,红花映日,把一个不算小的池塘塞得满而又满,几乎连水面都看不到了。一个喜爱荷花的邻居,天天兴致勃勃地数荷花的朵数。今天告诉我,有四五百朵;明天又告诉我,有六七百朵。但是,我虽然知道他为人细致,却不相信他真能数出确切的数目。在荷叶底下,石头缝里,旮旮旯旯,不知还隐藏着多少骨朵,都是在岸边难以看到的。   



⑦连日来,天气突然变寒。池塘里的荷叶虽然仍是绿油油的一片,但是看来变成残荷之日也不会太远了,再过一两个月,池水一结冰,连残荷也将消逝得无影无踪。那时荷花大概会在冰下冬眠,做着春天的梦。它们的梦,一定能够圆的。“冬天如果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⑧我为我的“季荷”祝福。           



17.第②段画线句子的感慨由何两来?有何含义?(4)

答:                                                                       



                                                                            



18.请分析“我无法知道,荷花是怎样在深水中淤泥里走动”中的“走动”和“绿盖擎天,红花映日,把一个不算小的池塘塞得满而又满,几乎连水面都看不到了”中的“塞”这两个词语的妙处。(4)   

  答:
                                                                      



                                                                                
19.作者在文中多处引用诗句,请分别说说第③段和第⑦段引用诗句有什么作用?(4)

  答:                                                                



20.周一良先生赐名“季荷”,作者为何感到非常有趣?(4)

  答:                                                                 



                                                                             六、语言运用:(共10分。2122题每题3分,234分)



21、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处的语句,上下文衔接的正确顺序是:(只填序号)



以苏东坡之才,治国经邦都会有独特的建树,他任杭州太守期间的政绩就是证明。可是他太富于诗人气质了,禁不住_____,结果总是得罪人。他诗名_____,但他的五尺之躯却见容不了当权派。______他都照例不受欢迎。



①有感便发,不平则鸣
   
②不平则鸣,有感便发
   
③流芳百世,冠绝一时



④冠绝一时,流芳百世
   
⑤无论同党秉政,还是政敌当道
   
⑥无论政敌当道,还是同党秉政

答:                        



22、在横线处填写恰当的句子,构成前后连贯、合理的排比句。
人的一生像金,要刚正,人格须挺立;人的一生像木,要正直,立场须坚定;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人的一生像土,要本色,作风须朴实。
23、读下面例句,根据提供的材料,依照例句,写一个材料与观点相统一的长句。
例句:无论是经两代人努力完成《汉书》的班氏父子,还是付出一生辛劳完成《人间喜剧》的巴尔扎克;无论是徒步穿行南极的秦大河,还是靠轮椅周游世界的李克·汉森,他们的经历告诉我们:只有不断拼搏才能成功。
材料:①奥地利的莫扎特七岁在巴黎举办了个人音乐会。②三国时代,十八岁的周瑜当上了东吴都督。③巴西贝利十七参加世界杯足球赛,从此名重当地。⑤初唐的王勃,六岁能文,十八岁就应举及第,开唐代诗歌新风,是勇于革新的闯将。

    答:                                                                     



                                                                              



                                                                             



 

 

七、作文(30分)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早晨,一个乞丐在路上走着,当他把米袋从右手换到左手,正要吹一下手上的灰尘时,一颗大而晶莹的露珠掉到了他的掌心。乞丐看了一会儿,把手掌递到唇边,对露珠说:“你知道我将做什么吗?”“你将把我吞下去。”“看来你比我更可怜,生命全操纵在别人的手中。”露珠说:“你错了,我还不懂什么叫可怜。我滋润过一朵很大的丁香花,并让她美丽地开放。现在我又将滋润你这样的一个生命,这是我最大的快乐和幸运,我此生无悔。”乞丐的心震撼了……



我们的生命无时无刻不在承受着甘霖的滋润,请结合你的真实生活,以滋润生命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把自己独特的经历和感受写下来。



1)不少于700字,不得抄袭。(2)立意自定,题目自拟。(3)书写工整、规范。
    


    
相关资料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专题复习
  苏教版必修二专题四综合测试语文试卷
  苏教版必修二专题三综合测试语文试卷
  苏教版必修二专题二综合测试语文试卷
  苏教版必修二专题一综合测试语文试卷
  苏教版必修二第四专题测试语文试题
  苏教版必修二第三专题测试语文试题
  苏教版必修二第二专题测试语文试题
  苏教版必修二第一专题测试语文试题
  苏教版必修二第一专题复习试卷
  苏教版必修二第四专题综合测试语文试卷
  江苏省木渎高级中学天华学校高一语文必修二第三专题测试卷
  苏教版必修二第二专题检测语文试卷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四单元综合训练试题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综合训练试题
  苏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综合训练试题
  苏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综合训练试题及答案
  2009年苏教版必修二第一专题复习
  苏教版必修二专题一板块二“精神支点”小测试
  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第三专题测试练习卷
  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第二专题测试练习
  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第一专题测试练习题
  木渎高级中学天华学校苏教版高一必修二第三专题测试卷
  木渎高级中学天华学校苏教版高一必修2第二专题测试
  江苏省木渎高级中学天华学校苏教版高一必修2第一专题测试
  此资料已经删除!
  苏教版必修二第三、四专题检测题
  江苏省苏教版必修二第四专题检测题
  苏教版必修二第三单元练习
  苏教版必修二第一专题综合测试题

    

电脑版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