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 | 课件 | 教案 | 素材 | 作文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 | 教师 | 读物
  
  
位置教案下载 >>初中文言文 >>

范仲淹《苏幕遮》词赏析

真情流溢大笔振迅──范仲淹《苏幕遮》词赏析 
     
  苏幕遮①
  
  [宋]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②,追旅思③,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作者简介]
  
  范仲淹(969—1052),字希文,吴县(今属江苏)人。宋真宗朝进士。庆历三年(1043)七月,授参知政事,主持庆历改革,因守旧派阻挠而未果。次年罢政,自请外任,历知州、邓州、杭州、青州。卒谥文正。他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成就亦卓然可观。散文《岳阳楼记》为千古名篇,词则能突破唐末五代词的绮靡风气。有《范文正公集》,词仅存五首。
  
  [注释]
  
  ①此调为西域传入的唐教坊曲。宋代词家用此调是另度新曲。又名《云雾敛》《鬓云松令》。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五句。②黯:形容心情忧郁。黯乡魂:用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语。③追:追随,可引申为纠缠。旅思:羁旅之思。
  
  [赏析]
  
  这首词抒写思乡之情、羁旅之思,以铁石心肠人作黯然销魂语,尤见深挚。
  
  “碧云天,黄叶地”二句,一高一低,一俯一仰,展现了际天极地的苍莽秋景,后为元代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所化用。“秋色连波”二句,落笔于高天厚地之间浓郁的秋色和绵邈的秋波:秋色与秋波相连于天边,而依偎着秋波的则是空翠而略带寒意的秋烟。在这里,碧云,黄叶,绿波,翠烟,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山映斜阳”一句,又将青山摄入画面,并使天、地、山、水融为一体,交相辉映。同时,“斜阳”点出所状者乃薄暮时分的秋景。“芳草无情”二句,由眼中实景转为意中虚景,而离情别绪已隐寓其中。“芳草”历来是别离主题赖以生发的意象之一,比如相传为蔡邕所作的《饮马长城窟行》写“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李煜《清平乐》写“离恨恰如草,更行更远还生”。埋怨“芳草”无情,正可见作者多情、重情。
  
  下片“黯乡魂”二句,直接托出心头萦绕不去、纠缠不已的怀乡之情和羁旅之思。“夜夜除非”二句,是说只有在美好的梦境中才能暂时泯却乡愁。“除非”一词,强调舍此而别无可能。但天涯孤旅,“好梦”难得,乡愁也就暂时无计可消除了。“明月楼高”一句顺承上文:夜间为乡愁所扰而好梦难成,便想登楼远眺,以遣愁怀;但明月皎皎,反而使他倍感孤独与怅惘,于是不由得发出“休独倚”之叹。歇拍二句,写作者试图借饮酒来消释胸中之块垒,但这一遣愁的努力也归于失败──“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全词低徊婉转而又不失沉雄清刚之气,不愧为真情流溢、大笔振迅的千古名篇。
  
  
   

    
相关资料

  词两首《虞美人》《苏幕遮》ppt课件(15页)
  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 理解性默写
  范仲淹《苏幕遮》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周邦彦《苏幕遮》ppt课件(16页)
  周邦彦《苏幕遮》pptx课件(24页)
  周邦彦《苏幕遮》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范仲淹《苏幕遮》阅读练习及答案
  周邦彦《苏幕遮》教学设计3
  周邦彦《苏幕遮》导学案5
  周邦彦《苏幕遮》ppt课件(14页)
  周邦彦《苏幕遮》导学案4
  周邦彦《苏幕遮》ppt课件(28页)
  周邦彦《苏幕遮》ppt课件(13页)
  周邦彦《苏幕遮》教学案
  周邦彦《苏幕遮》学案2
  周邦彦《苏幕遮》导学案
  周邦彦《苏幕遮》ppt课件(19页)
  《苏幕遮》《八声甘州》学案
  《苏幕遮》《八声甘州》练习题
  韦庄《菩萨蛮》周邦彦《苏幕遮》ppt课件
  周邦彦《苏幕遮》ppt课件6
  周邦彦《苏幕遮》ppt课件5
  《蝶恋花》《苏幕遮》教案1
  周邦彦《苏幕遮》学案
  范仲淹《苏幕遮》mp3音频朗读
  范仲淹《苏幕遮》学案
  范仲淹《苏幕遮》教案1
  范仲淹《苏幕遮》ppt课件1
  周邦彦《苏幕遮》ppt课件4
  周邦彦《苏幕遮》ppt课件3

    

电脑版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