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 | 课件 | 教案 | 素材 | 作文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 | 教师 | 读物
  
  
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静默草原》教学设计5

《静默草原》教学设计

东明县三春中学:赵俢玉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概括草原的特点,并品味作者笔下草原的独特魅力。

2、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感情及人生哲理。

3、学习并掌握“对比”的修辞手法。

教学重点、难点:

1、读准字音并理解重点词组的意思。

2、把握草原的特点,体会草原的魅力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3、对作者蕴藏在草原景色中情感,即人生的思考体验。

学情分析:

本文内容比较抽象,我们这里的学生对草原的了解较少。所以学习本课应以课文为载体,通过“讲授法”的方式,学生与老师进行互动、对话(如果有条件兼用多媒体教学方式,通过图片展示,使学生对草原有一个初步认识)。让学生领悟作者写作本文的真正内蕴。

学法指导:

学习本文应以读课文为基础,具体学法可分为以下三步:

认读课文:解决字词障碍、整体感知课文。

解读课文:把握草原的特点,体会草原魅力的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赏读课文:找出文中能体现作者情感的语句,并体会作者对草原景色的独特情感。

写法借鉴:

学习并掌握“对比”的修辞手法。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喜欢旅游吗?如果让你去旅游,你想到什么地方去,为什么?

(学生回答)同学们,现在我们就在鲍尔.吉野的带领下领略一下草原的风光吧!

二、作者介绍:

⑴当们想到蒙古人时,给我们的第一个感觉是什么?(豪放爽朗粗犷……)

   然而在这篇散文中让我们感觉到了蒙古人的另一特征:细腻柔情。在我国当今文艺界就有三个蒙古人以他们的细腻柔情征服了很多人。他们就是草原三剑客:歌手腾格尔、 画家朝戈以及我们今天要认识的作家鲍吉尔.原野。

⑵   鲍尔吉?原野,蒙古族。1958年生。内蒙古赤峰市人。我国著名的蒙古族作家。著有《掌心化雪》、《惟一的橘子惟一的灯》等散文集13部,被评为辽宁省优秀青年作家。

三、学习课文:

现在让我们带着这些认识,走进原野的《静默草原》。

1、  认读课文:请同学们大声读课文,并运用圈点批注法标出本文的生字生词,了解本文大意。

解决字词障碍:

前瞻(zhān)   簇(cù)立     迥(jiǒng)然     穹(qióng)庐   长鬃(zōng)   摩挲(suō)   咆哮(páo  xiào)  处境(chù)

前瞻:向前方的远处看;引申:向将来看。

簇立:聚集成堆地挺立着,一般是用于花草等体型较小的植物。

迥然:形容差得很远。   穹庐:借指天空。   摩挲:用手抚摩。

2、速读课文,并找出文章描写草原特点和人(包括牧人、城里人)对草原感受的句子。

①、文中描写草原特点以及人们对草原感受的句子有?(学生回答)可让学生板书。

特点:辽远而苍茫

      草原不可看,只可感受。

      看不到与看不尽

      在单一中呈现丰富

      草原没有边际,它的每一点都是草原的中心。

      可以接触

      善忘者,只在静默中观望未来。

感受:人难免为这种辽远而惊慌。

      因而困惑。

      辽阔首先给人以自由感,第二个感觉是不自由,也可以说局促。

      而人竟然如此渺小与微不足道。

      人的处境感最强烈。

      人在这里挥动双拳咆哮显得可笑,蹲下嘤嘤而泣显得可耻。

②从草原特点以及人们对草原感受来看,草原有如此丰富的内涵;但是从标题来看,作者笔下的草原侧重的是“静默”,而不是喧闹的。

 “静默”在文中体现在那些方面,为何说草原是静默的?

明确:草原是辽远的苍茫的。一个人,站在在草原上,可以任意遐想,悟出一些我们以前根本没悟出的哲理。这时的草原是静的,也就是作者所说“静默”的。没有受到世俗的侵扰。所以,人,也必将是“静默”的。也是个“善忘者”。

3、解读课文:把握草原的特点,体会草原魅力的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刚才同学们从文中找出了描写草原特点的语句,你是如何理解这些描写的呢?

我们现在一起来看课文,并用“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写出了(人们对)草原的__________的(感受)特点,我是这样理解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句式来分析草原的特点和人们对于草原的感受。

草原的特点:(内容可以根据时间来调节)

(1)       辽远而苍茫:草原是辽阔无边的,看不到边际。

(2)       草原不可看,只可感受:对草原,要用心去感受。“草原不可看,只可感受。”既是草原的特点,也是我们了解草原的所要的态度——用心去感受。因此蒙古人“想在眼里装填一些苍茫。”苍茫是草原人面对草原的一种心情,一种感受,在眼里装填一些苍茫,实际上是用心去体会草原。

(3)       看不到与看不尽:草原是辽阔无边的,所以看不到也看不尽,而草原的变化多端,就使得我们无法抓住草原的某一特点,所以“看不到”;因为变化多端,我们可以看到草原各种各样的特点,所以“看不尽”。这是草原的又一特点。

(4)       在单一中呈现丰富:“在单一中呈现丰富。”也就是说,丰富是蕴涵在单一之中的。草原首先给人以单一感。“这颜色无疑是绿”,“无疑”也就是说,不用怀疑,草原首先给人的感觉是大片大片的绿。“草就是海水,极单纯”这都表现了草原的单一,然而,这种单一,“在阳光与起伏之中,又幻化出锡白、翡翠般的深碧或雾气中的淡蓝。” “在连绵不断中显示壮阔。”这就是草原的丰富。正如作者指出的“草原在单一中呈现丰富。”

(5)       草原没有边际,它的每一点都是草原的中心:从观海者的不同角度(岸上、船上),比较出草原的另一特点:中心不定和可接触性,再进一步指出草原的辽远与苍茫,和给人的亲切感。

(6)       善忘者,只在静默中观望未来:善忘实际上是对人生的豁达与洒脱,是一种对荣誉、金钱、地位等的不计较……“在静默中观望”是一种坦然自若的不张扬的沉稳。观望未来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生活,永葆一颗纯净的心。

人们对于草原的感受:(内容可以根据时间来调节)

(1)       人难免为这种辽远而惊慌:此时人们为眼前突然开阔的空间而惊慌,为自己不知所从而惊慌,为担心为担心自己的得失而惊慌。

(2)       困惑:都市人因为习惯了处处是景,景随步移,所以当他们站在草原上,勉力前眺,或回头向后眺望,看到的都是一样的风景时,而这种风景,打破了他们的日常观赏景物的习惯,于是一时间无所适从,而他们在观赏草原时又没有改变原来的观景方式,于是,不同于他们经验的、打破他们观赏习惯的草原风景与他们固守不变观景方式产生了错位。这时,就要求这个人作出改变,去适应那里的习惯,都市人看草原风景也要改变方式,否则就会陷入心理上的困惑。

(3)       辽阔首先给人以自由感,第二个感觉是不自由,也可以说局促:首先要注意两个词“首先”“第二个”,也就是说自由与不自由这两种感觉不是同时出现的,而是依此而来。当我们站在草原上,面对草原的第一个感觉就是自由。(板书:自由)我们可以在这里骑马、摔跤……悠闲自在。然而,正如作者接下来所说的“人,置身于这样阔大无边的环境中,觉得所有的拐杖都被收去了,所有的人文背景都隐退了,只剩下天、地、人,而人竟然如此渺小与微不足道。”有句话说“有比较才有差距”人与阔大无边的草原相比,自然就显得渺小与微不足道了。而此前,人背负着种种世俗之事,荣誉、地位、权利、金钱……也就是文中所说的“拐杖”“人文背景”,人因此以为自己至高无上,骄傲、自大……然而面对草原的宽厚仁慈、自若坦然的阔大无边的胸襟时,人所拥有的一切就显得可悲、可笑了。所以作者说人“竟然”如此渺小与微不足道。“竟然”一词突显了人面对草原的感受以及“处境感”。这就是草原给人自由感同时给予人的另一种体会“不自量由”“局促”。这种局促反映在“外来的旅人”身上,就是“在草原上找不到一件相宜的事来做。”

(4)       人在这里挥动双拳咆哮显得可笑,蹲下嘤嘤而泣显得可耻:作者是说,人在草原上既不能怨天尤人,也不能自怨自艾,而应当不卑不亢,保持独立的个性和人格。

4、赏读课文:找出文中能体现作者情感的语句,并体会作者对草原景色的独特情感。

请用“我喜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

示例:(1)“远方的小溪载着云杉的树影拥挤而来时”

赏析:云杉在阳光的照射下,丛丛树影倒影在小溪的水面上。水是流动的,树影也随着小溪的流动而一起一伏,于是就给人以载着、拥挤而来的感觉。作者的观察细腻。

(2) 如何理解作者将自己比为“母牛”“烈马”; “母牛”和“烈马”两个反差的意象。 母牛,烈马让人想到什么?

赏析:母牛、烈马都是食草动物,是草原上最常见最普通的动物。它们生长在草原上,草原养育了它们。草原是它们的故乡,它们的母亲。虽然二者的性格完全不同,母牛温顺,烈马暴躁,但它们面对草原面对故乡时,却表达了同样的感情——对草原的如同对母亲的深沉的爱,细腻柔情。在这里,作者自比母牛、烈马,实际上是作者的两种不同的心境。用“母牛”这意象表达了作者对草原的温柔之爱,全身心投入的敬仰之爱,易让人想起“母亲”的意象。而“烈马”却正好与“母牛”相反。火热的爱,不顾一切的爱,甚至有点野蛮的爱。无论是怎样的心情,面对草原,作者的内心总是能得到宁静。这是草原豁达的胸襟对我(作者)的感染。

(3)草原是宁静的,“即使有风也听不到啸声”,而作者此时能听到的只有衣襟的飘响,这是唯一的声音。“我扯住衣襟”,顿时,声音停止,作者的思维在此时滑入了对人生的怎样的思考?

赏析:(学生回答)(“草原与我一样,也是善忘者,只在静默中观望未来。”)作品写到这里就结束了。

(4)现在我们来一同思考“草原与我一样,也是善忘者,只在静默中观望未来。”这里“善忘”是忘记什么?对未来的态度,如何在静默中观望。

赏析:善忘实际上是对人生的豁达与洒脱,是一种对荣誉、金钱、地位等的不计较……“在静默中观望”是一种坦然自若的不张扬的沉稳。观望未来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生活,永葆一颗纯净的心

5、学习并掌握“对比”的修辞手法。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运用了对比手法的语句,并简析其作用。

(1)第3段:(对比)草原的景观(一样的风景)与他处的风景(处处是景,景随步移)相比;蒙古牧人看草原风景的方式(眯着,想在眼里装填一些苍茫。) 与城里人看草原风景的方式(大睁,因而困惑)。通过对比突出了草原景色的辽阔而苍茫的特点。

(2)第__段:(对比)比较出大海与草原的异同点。表达婉转含蓄,强化了语言的表现力和作者的情感体验。

四、布置作业:背诵11段,选做互动练习题3-5道题。

    
相关资料

  《静默草原》导学案2
  《静默草原》ppt课件(24页)
  《静默草原》教案10
  《静默草原》学案2
  《静默草原》ppt课件(25页)2
  《静默草原》教学实录
  《静默草原》练习题
  《静默草原》教案9
  《静默草原》阅读练习及答案
  《静默草原》教案8
  《静默草原》表格式教案8
  《静默草原》教案7
  《静默草原》课堂实录
  《静默草原》ppt课件(25页)
  酒泉市第三中学《静默草原》引导自主学习方案
  《静默草原》导学案
  《静默草原》教案6
  《静默草原》说课稿
  《静默草原》教案4
  《静默草原》ppt课件4
  《静默草原》ppt课件3
  《静默草原》自主学习方案练习
  《静默草原》ppt课件2
  《静默草原》原文阅读
  《敕勒歌》《静默草原》同步练习
  《静默草原》同步练习
  《敕勒歌》《静默草原》ppt课件1
  北师大版《敕勒歌》《静默草原》教案及练习
  《静默草原》ppt课件1
  《静默草原》教案3

    

电脑版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