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 | 课件 | 教案 | 素材 | 作文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 | 教师 | 读物
  
  
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北师大版《敕勒歌》《静默草原》教案及练习


《敕勒歌》《静默草原》  
二、教学目标
(一)语文基础知识目标
1. 生字
敕勒chìlè   qiónɡ庐     xiàn牛羊     天sì     盖lǒnɡ
bào      前zhān      cù立         接rǎnɡ   jiǒnɡ然不同
suō    咆哮páoxiào  zōnɡ         jiá       fěi翠
 
2. 辨析形似字的字音及字形

 
3. 词语
敕勒川:敕勒族居住的平川。敕勒是古代一个游牧民族,北齐时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带,活动在今甘肃、内蒙一带。
阴山:就是大青山,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东西走向。
穹庐:游牧人住的圆顶毡帐,形状像蒙古包。
苍苍:青色。
茫茫:辽阔,深远。
见:同“现”,呈现。
迥然不同:迥然:相距很远或差别很大的样子。形容相差得远,很明显不一样。
微不足道:微:细,小;足:值得;道:谈起。微小得很,不值得一提。指意义、价值等小得不值得一提。
接壤隐退:①指为官者退职后隐居林下。②消褪。
穹庐:①古代游牧民族居住的毡帐。②泛指北方少数民族。
摩挲:①抚摩;抚弄:摩挲铜人|我摩挲着那本书,舍不得丢开它。②摸索:幸月色昏黄,门户可辨,摩挲数进,始抵后楼。
譬如:也作“比如”。连词。用于举例。
杳然:①渺远貌。②幽深;幽寂。③悠悠然。形容心情。④形容看不到,听不见,无影无踪。
 
4. 作者、作品简介
敕勒歌的作者斛律金,生于公元488年,他创作的作品,为后来的文学研究者所重视,元明以来编辑的古诗选中大都有收录。北宋诗人黄庭坚说它“语之奇壮如此,盖率道事实而已。”说明它源于生活,朴实自然。金代诗人元好问曾赞美它:“慷慨歌谣绝不传,穹庐一曲本天然。中州万古英雄气,也到阴山敕勒川。”
鲍尔吉·原野,蒙古族。1958年生。内蒙古赤峰市人。中国作协会员。我国著名的蒙古族作家、儿童作家。从1981年开始发表作品,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等均多次获奖,近年以散文创作为主,著有《掌心化雪》、《惟一的橘子惟一的灯》等散文集13部,被评为辽宁省优秀青年作家,曾获人民文学散文奖、文汇报笔会奖、中国新闻奖金奖。以前学过的篇目有《雪地贺卡》(注:鲍吉尔·原野 成吉思汗后人,鲍吉尔为蒙古姓,在《元朝秘史》中译为孛儿只斤,原野为汉文名字,蒙古名为“茫莱巴特”)
 
(二)阅读能力目标
1. 感受少数民族的民歌的特点。
2. 学习动静结合体现草原的美的写法。
 
(三)写作能力目标
    运用细腻的描写方法刻画景物。
 
(四)思想教育
    体会大草原的壮美,感受作者热爱草原的情怀。
 
三、教师建议
《敕勒歌》是一首北朝时期的北方少数民族的民歌。从结构上来说,这是双重的反衬:一是广阔无垠、大面积的空白,与微露的牛羊之间的对比;二是从苍凉的死寂,到生命的喜悦。整个画面没有人,只有微露的牛羊。但是,发现这些微露的牛羊,却有一双眼睛,一双牧人的眼睛,一个赞美自己家园的草原人。这是一首草原的赞歌,发自内心,漫不经心。却又保持了千年的艺术青春。具体探讨以下几个问题:
(一)“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表现了大草原的什么特点?包含了草原牧民的什么情感?
天高地阔、草原、辽阔无边、地之四边与天之四垂相接,天空像巨大的蒙古包。这比喻包含了草原牧民热爱自己的家园的情感。详见练习一解答。
(二)诗中为什么不写人?是否无人?
突出表现草原的浩瀚苍茫的自然特征。“见牛羊”句暗示了人的存在。 详见练习二解答。
(三)在“天苍苍,野茫茫”的背景下,“风吹草低见牛羊”给读者怎样的感觉?后句表现了大草原的什么特点?
生机感、喜悦感、悠然自在感。表现了大草原壮阔草海、牛羊成群的特点。 详见练习二解答,参见“词句品味·积累”。
《静默草原》是一篇赞美草原的文章。作者没有直接去写草原的特点,而是通过写人的感受来写,而且是草原人特有的感受来写。写出了草原之美,不在可见的美色,不在可听的美声,美不在城市人的景观,美不在美丽的语言,美在无言,美在静默,美在草原放牧者在静默中对于水草自由的想像和感受。
具体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一)找出最有特点的、表达对草原感受的句子,感知内容。
    如:“都是一样的风景:辽远而苍茫”等。详见练习一解答。
(二)举出有关语句说明文章表达的重点和独特感受。
  1. 重点:大草原辽阔无边的突出特点,强烈的辽阔感以及这无比的辽远引起的苍茫感
等种种独特感受。
2. 侧重所写的单一感、不自由和局促感比较特别。例句如练习二中所引句子等。详见练习二解答。
(三)用草原人的眼光欣赏草原的明显语句有哪些?这会带来怎样的效果?
    如词句品味·积累第2句中的带点语句等。其效果是作者感受的特别之处、作品的特色
更为鲜明。详见练习三解答和词句品味·积累说明。
 
四、课文讲解
《敕勒歌》
(一)文章主旨
这首敕勒歌风格奔放、雄健朴质,寥寥几句就十分生动地勾勒出内蒙大西北独特的壮丽景色。 敕勒歌把古原野敕勒川的清新、辽阔,把敕勒川所散发的山野草地的特殊气息尽收诗中,宛如一幅草原放牧的美丽画卷,可谓“诗中有画”。它具有北朝民歌所特有的明朗豪爽的风格,境界开阔,音调雄壮,语言明白如话,艺术概括力极强。宋诗人黄庭坚说这首民歌的作者“仓卒之间,语奇如此,盖率意道事实耳”(《山谷题跋》卷七)。
 
(二)重点语句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解析  这是一幅壮阔无比、生机勃勃的草原全景图。“风吹草低见牛羊”,一阵风儿吹弯了牧草,显露出成群的牛羊,多么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这里水草丰盛、牛羊肥壮的景象。全诗寥寥二十余字,就展现出我国古代牧民生活的壮丽图景。这是画龙点睛的一笔,我们看到在苍苍茫茫的天地之间,风吹拂着丰茂的草原。时而在这里,时而在那里,露出遍地散布的牛群和羊群。画面开阔无比,而又充满动感,弥漫着活力。诗没有写人,但读者不会不意识到那遍布草原的牛羊的主人——勇敢豪爽的敕勒人。他们是大地的主人,是自然的征服者。只有他们,才能给苍茫大地带来蓬勃生机,带来美的意蕴。在诗中,我们不但感受了大自然的壮阔,而更重要的,是感受了牧人们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性格。那是未被农业社会文明所驯服、所软化的充满原始活力的人性。
 
(三)文章思路
开头两句“敕勒川,阴山下”,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接着两句“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敕勒族人用自己生活中的“穹庐”作比喻,说天空如毡制的圆顶大帐篷,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来形容极目远望,天野相接,无比壮阔的景象。这种景象只在大草原或大海上才能见到。最后三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一幅壮阔无比、生机勃勃的草原全景图。“风吹草低见牛羊”,一阵风儿吹弯了牧草,显露出成群的牛羊,多么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这里水草丰盛、牛羊肥壮的景象。全诗寥寥二十余字,就展现出我国古代牧民生活的壮丽图景。
 
(四)写作特点
动静结合体现草原的美。诗的前六句写平川,写大山,写天空,写四野,涵盖上下四方,意境极其阔大恢宏。但是,诗人的描写全从宏观着眼,作总体的静态的勾画,没有什么具体描绘,使人不免有些空洞沉闷的感觉。但当读到末句――“风吹草低见牛羊”,境界便顿然改观。草原是牧民的家乡,牛羊的世界,但由于牧草过于丰茂,牛群羊群统统隐没在那绿色的海洋里。只有当一阵清风吹过,草浪动荡起伏,在牧草低伏下去的地方,才有牛羊闪现出来。那黄的牛,白的羊,东一群,西一群,忽隐忽现,到处都是。于是,由静态转为动态,由表苍一色变为多彩多姿,整个草原充满勃勃生机,连那穹庐似的天空也为之生色。因此,人们把这最后一句称为点睛之笔,对于“吹”、“低”、“见”三个动词的主动者――“风”字,备加欣赏。
 
(五)课后练习解答
第一题
    (包含了热爱自己家园,赞美辽阔大草原的情感)
    首先,这样的比喻包含了草原牧民热爱自己的家园,即对自己的生活和自己的家的热爱之情。穹庐,即蒙古包是草原牧民的居所,蒙古包的方便搬迁成了游牧民族最重要的生活条件之一。天空大地,用自己日日相伴的最为亲近的生活居所来比喻,见出草原人对自己家园的热爱的情感。其次,草原特点的反映,表现了赞美草原、赞美家乡的自豪情感。草原的空旷使四向所见皆如此,而抬头所见的顶部天空又变得“隆起”,天空显得既特别高远又特别亲近,就像一个巨大的蒙古包笼盖着四野。也恐怕只有无比辽阔的草原才会产生这样的感觉和想象。显然,这样的感觉和想象,充满了赞美自己的草原、自己的家乡的自豪之情。
第二题
    (突出草原的瀚海苍茫。“见牛羊”句见人,给人生机感、喜悦感、怡然自在感)
从课文的注释中可以知道,“天苍苍,野茫茫”可以理解为天地苍茫一片,旷远迷茫,这正是大草原辽阔无边、人烟稀少的特点。参见下课《静默草原》:草原的辽阔使人觉得“人竟然如此渺小与微不足道”。诗中不写人,而强调、渲染天地苍茫一片,正是要突出表现大草原的这种天地旷远、浩瀚自然的特点。这是读者能自然产生的并且是富有生机的联想。而且这些牛羊原先藏在草丛中,可见草的丰茂,一片壮阔草海;一有风吹草动就随处呈现牛羊,又可见牛羊的众多,这真是水草丰美的好地方。就这一句不仅给了我们人类在此生息的信息,而且给了我们那么多的生机、活力。更重要的是,“风吹草低见牛羊”是在“天苍苍,野茫茫”的背景对比下,是在强调、渲染广大草原的旷远辽阔,似乎只剩下苍茫自然的背景下出现的。在这样的背景对比下,就可能给我们如下的感觉:
1. 油然涌起的生机感、喜悦感;
2. 犹感这些生机、活力、生命信息的宝贵;
3. 在这样草原辽阔、水草丰美之处的牛羊、牧民的怡然自得,自由自在。  第二问,能注意对比,说出上述三点感觉中的一点即可。
 
第三题
第1句的“见”通“现”,意为出现、显现。上古无“现”字,凡“出现”的意义都写做“见”。
    第2、3句的“见”都是看见、看到、见到的意思。明灭可见,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之意。
 
《静默草原》
(一)重点语句
和海一样,草原在单一中呈现丰富。草就是海水,极单纯,在连绵不断中显示壮阔。
解析 “在单一中呈现丰富。”也就是说,丰富是蕴涵在单一之中的。草原首先给人以单一感。“这颜色无疑是绿”,“无疑”也就是说,不用怀疑,草原首先给人的感觉是大片大片的绿。“草就是海水,极单纯”这都表现了草原的单一,然而,这种单一,“在阳光与起伏之中,又幻化出锡白、翡翠般的深碧或雾气中的淡蓝。” “在连绵不断中显示壮阔。”这就是草原的丰富。正如作者指出的“草原在单一中呈现丰富。”
 
(二)文章思路
作者没有直接地正面去写草原,而是写草原给人的一种心理效果,和城市人,和观赏景物的心理习惯相对照。直截了当地宣告,要想观看丰富多彩的景观:“草原没有。”蒙古牧人,眯着眼睛要看的,不是有形的景观,而是“苍茫”,而“苍茫”是无形的,所以,作者说:“草原不可看,只可感受”,引出下文。文章以“静默草原”为题说明草原的美不可看,只可感受。它的美不在可视、可听之中,而在沉思,不是一般的思考,而是久久地、默默地沉思。静默一词始终贯穿全文,从草原的特点“辽远而苍茫”“不可看,只可感受”等始终暗含着看草原应以用心去感受,这种感受是发自内心的,所以作者站在草原上“凝立冥想”最后以“草原与我一样,也是善忘者,只在静默中观望未来。”
 
(三)写作特点
这篇课文作者是以感悟为主,是在对草原的一种独特的情感基础上,抒发了对生命的富有哲理性的感悟。作者的情感需求在文中用了层层推进的对比手法来抒发。如:都市,名山园林:紧随步移。牧人:眼里装填着苍茫。草原,辽远而苍茫。城市人:困惑。海:观者在岸边,景色受到限制。草原:可以是草原的中心。文中共用了四种景色和草原进行对比:都市、名山、园林、大海。其中大海与草原是很相似的,都很辽阔很苍茫。而说大海时,给我们的感觉大多是胸襟。而草原的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就是,不管你站在哪儿,你都是中心。只要你已进入了草原。说明草原的内涵更富有直观性。牧人与城市人的比较,则要引入作者的感受。因为城市人是在“寻找”草原。如文中所讲的“城里的人大睁眼睛看草原”而牧人,却是在“享受”草原,如文中所讲的“总是眯着眼睛”。也正是这样,才出现了城里人“困惑”,而牧人装满了草原的“苍茫”。
 
(四)课后练习解答
第一题
    都是一样的风景:辽远而苍茫。人难免为这种辽远而惊慌。草原没有。并非欲看清楚天地间哪一样东西,而是想在眼里装填一些苍茫。草原不可看,只可感受。草原的风景具备了看不到与看不尽这两种特点。它的每一点都是草原的中心。在草原上人的处境感最强烈。
    最关键的句子是第一句:“都是一样的风景:辽远而苍茫。”
 
第二题
    (总特点辽阔无边;还有1句的自由感,1、2、3句的不自由局促感,2句的单一感)
    总体而言,表现了草原的辽阔无边的特点。一方面,辽阔无边给人以自由感。第11段里只在开头提了一句,并未展开,但在其他段中有体现。另一方面,由于过于强大的辽阔,单一的辽阔,目之所及都是辽阔,人在此显得很渺小,也受到一种强大无比的无形力量的压迫,你丝毫不能撼动它,你无所作为,人的感觉反而是不自由、局促。 这在第11段中作了比较充分的展开,练习中所引的第1句的后半句、第2句、第3句都是。
    如第2句,强大单一的辽阔,使人觉得唯有浩瀚自然的存在,所以,所有的人文背景都隐退了,只剩下天地人,自然,在旷远天地的面前,人只会觉得自己如此渺小与微不足道,产生一种局促感、不自由感。第3句,向强大无比的对象咆哮,不自量力,只显得自己卑微可悲,这些都是局促不自由的表现。写出因辽阔无边而引起不自由感、局促感,这是本文的一大特色。反过来更表现出了草原辽阔无边的特点。全文中写出这种辽阔感的还有:反复提到的苍茫;第7、9段写草延伸到天际,在连绵不断中显示壮阔;第10段说草原没有边际,每一点都是中心;第11段说天如穹庐笼盖大地,土地宽厚仁慈,起伏无际;第14段说衣襟被风扯得飘展生响,也是辽阔的体现。
第三题
    (从我愿意像母牛句和我想如烈马句、装填苍茫句、天如穹庐句等可明显看出)
    作者是蒙古族人,可以说通篇文章都带着草原人的眼光,如辽阔引起的自由和不自由感,这也就是所谓的人生经验通感。如:第5段认为蒙古牧人想在眼里装填一些苍茫;第6段认为草原不可看,只可感受;第11段说天如穹庐,笼罩大地;第13段说,我愿意像母牛一样,俯首以口唇触到清浅流水,也想如长鬃披散的烈马那样用面颊摩挲草尖。特别这最后一句,如主编导读说的,美在草原放牧者对于水草的自由的想象和感受。 外乡人有外乡人的视角,后面的《草原散章》就是一例。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45分钟)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chìlè(  )    qiónɡ(    )庐     (  )牛羊
(  )         (  )盖
 
二、根据解释写出相应的语句。
1. 游牧人住的圆顶毡帐,形状像蒙古包。(    )
2. 青色。(     )
3. 辽阔,深远。(     )
4. 同“现”,呈现。(     )
 
三、品味下列语句。
1.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2. 风吹草低见牛羊
 
四、思考探究。
1. 可以表现天高地阔的比喻很多,诗人为什么选择穹庐?这其中包含了草原牧民的什么情感?
2. 这首诗中有静有动,形成了一种动静结合的美,请举例分析。
 
五、阅读理解。
和海一样,草原在单一中呈现丰富。草就是海水,极单纯,在连绵不断中显示壮阔。
  有一点与海不同:观海者多数站在岸边,眼前与身后迥然不同。草原没有边际,它的每一点都是草原的中心。与站在船上观海的相异处在,你可以接触草原,抚摸、打滚地甚至过夜,而海上则行不通。
  在草原上,辽阔首先给人以自由感,第二个感觉是不自由,也可以说局促。人,置身于这样阔大无边的环境中,觉得所有的拐杖都被收去了,所有的人文背景都隐退了,只剩下天地人,而人竟然如此渺小与微不足道。二十世纪哲学反复提示人们注意自己的处境,在草原上,人的处境感最强烈。天,果真如穹庐一样笼罩大地。土地宽厚仁慈,起伏无际。人在这里挥动双拳咆哮显得可笑,蹲下嘤嘤而泣显得可耻。
  外来的旅人,在草原上找不到一件相宜的事来做。
1. “草原在单一中呈现丰富。”单一与丰富是否矛盾?
 
2. 草原与大海一样在单一中呈现丰富,那二者又有什么区别呢?
 
3. “在草原上,辽阔首先给人以自由感,第二个感觉是不自由,也可以说局促。”
这里又出现一对相矛盾的词语。刚刚我们分析了“单一”与“丰富”这对看似矛盾的词,现在请同学们说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4. 作者的“静默”在文中体现在哪些方面,他又为何说草原是静默的?
 
5. 以草原为题材的《敕勒歌》与《静默草原》在情感表达、结构等方面有什么不同?
 


【试题答案】
一、敕勒  穹xiàn    sì    lǒnɡ
二、穹庐  苍苍  茫茫  见
三、
1. 环顾四野,天空就像其大无比的圆顶毡帐将整个大草原笼罩起来。敕勒族人用自己生活中的“穹庐”作比喻,说天空如毡制的圆顶大帐篷,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来形容极目远望,天野相接,无比壮阔的景象。这种景象只在大草原或大海上才能见到。这就体现了浓厚的民族和地方色彩。
2. 全诗寥寥二十余字,就展现出我国古代牧民生活的壮丽图景。这是画龙点睛的一笔,我们看到在苍苍茫茫的天地之间,风吹拂着丰茂的草原。时而在这里,时而在那里,露出遍地散布的牛群和羊群。画面开阔无比,而又充满动感,弥漫着活力。诗没有写人,但读者不会不意识到那遍布草原的牛羊的主人——勇敢豪爽的敕勒人。他们是大地的主人,是自然的征服者。只有他们,才能给苍茫大地带来蓬勃生机,带来美的意蕴。
四、
1. 敕勒族人用穹庐――圆顶毡帐来比喻草原的天空,对“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色讴歌赞美,这样的审美情趣与他们的生活方式有着密切联系。
2. “天苍苍,野茫茫”是静态的描写。 “风吹草低见牛羊”是动态的,这首诗中有静有动,形成了一种动静结合的美,这样诗看起来就会显得有生气。
五、
1. “在单一中呈现丰富。”也就是说,丰富是蕴涵在单一之中的。草原首先给人以单一感。“这颜色无疑是绿”,“无疑”也就是说,不用怀疑,草原首先给人的感觉是大片大片的绿。“草就是海水,极单纯”这都表现了草原的单一,然而,这种单一,“在阳光与起伏之中,又幻化出锡白、翡翠般的深碧或雾气中的淡蓝。” “在连绵不断中显示壮阔。”这就是草原的丰富。正如作者指出的“草原在单一中呈现丰富。”
2. 从观海者的不同角度(岸上、船上),比较出草原的另一特点:中心不定和可接触性,再进一步指出草原的辽远与苍茫,和给人的亲切感。
3. “置身于这样阔大无边的环境中,觉得所有的拐杖都被收去了,所有的人文背景都隐退了,只剩下天地人,而人竟然如此渺小与微不足道。” 人背负着种种世俗之事,荣誉、地位、权利、金钱……也就是文中所说的“拐杖”“人文背景”,人因此以为自己至高无上,骄傲、自大……然而面对草原的宽厚仁慈、自若坦然的阔大无边的胸襟时,人所拥有的一切就显得可悲、可笑了。
4. ⑴站在草原上,你勉力前眺,或是回头向后瞭望,都是一样的风景:辽远而苍茫。⑵草原上没有树,所以即使风也听不到萧声。⑶草原与我一样,也是善忘者,只在静默中观望未来。⑷草原是很辽远的苍茫的。一个人,站在在草原上,可以任意遐想,悟出一些你以前根本没悟出的哲理。这时的草原是静的,也就是作者所说“静默”的。没有受到世俗的侵扰。所以,人,也必将是“静默”的。也是个“善忘者”。
5.《敕勒歌》气势雄浑奔放,表达凝练跳跃,富有节奏韵律感。《静默草原》格调细腻柔情,情感深沉,富有哲理性。文章时而描写时而抒情……运笔自如,其对生活的感受信手拈来,似散而不散,“形散而神不散”,文本始终贯穿“静默”这一题旨。

相关资料

  《从<客至>到“诗圣”杜甫的“朋友圈”》教学设计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要点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文本分析
  课外古诗文诵读《静女》《涉江采芙蓉》课文分析
  《骆驼祥子》:圈点与批注
  整本书阅读赏析《红楼梦》中小人物刘姥姥教案
  《客至》公开课教案6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故都的秋》教案17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8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21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登快阁》教案7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教案12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19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教案3
  《紫藤萝瀑布》教案25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教案3
  《扬州慢》教案8
  《燕歌行》教案6
  《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7
  《客至》教学设计5
  《台阶》表格式教案
  《锦瑟》教案7
  《登快阁》教学设计6
  《邓稼先》教案14
  写作《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教案5
  《自然选择的证明》教案3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赏析第三回教案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赏析第二回教案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教学设计2
  《敕勒歌》《静默草原》同步练习
  《敕勒歌》《静默草原》ppt课件1

    

电脑版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