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 | 课件 | 教案 | 素材 | 作文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 | 教师 | 读物
  
  
位置教案下载 >>课堂教学实录 >>

《生命之舟》教学实录片断

锦州市实验学校 孟强

  教学反思是教师行动研究的重要内容,它包括课前反思、课中反思和课后反思,而课中反思最易被教师忽视,其实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现场反思也是教师必须具备的能力。一旦教师重视现场反思,灵活恰当地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果断地调整教学设计,会带来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在教学电视解说词《生命之舟》时,首先,我用学生熟知的1998年的那场大水导入新课,唤起学生对解放军和武警战士的崇敬之情,然后让学生了解电视解说词的特点。在学生朗读课文之后,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本文相当于消息的导语与主体部分;接下来我的教学设计中安排这样的问题:这则电视新闻中最令人难忘的情节是什么?为什么把冲锋舟称为 “生命之舟”?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第一个问题学生很好回答,本文最难忘的、最激动人心的情节是“营救小江姗”。当我正要问第二、第三个问题时,我想,这两个问题的提出显得有些突然,因为之前没有经过必要的铺垫,况且既然 “营救小江姗”是本文的精彩之处,就应该细细品味一下,所以,我突发奇想临时改变教学设计,下面的教学片断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师:“你认为在‘营救小江姗’这一情节中,哪个地方写得精彩?并说出理由。”(学生纷纷举手发言,非常踊跃。)

  生:“‘紧紧抱着’,‘淹到腰部’这些词语的运用写出当时情况的危急。”

  生:“‘千万别动,千万别动……’写出营救时的紧张气氛,也写出武警战士对小江姗生命安危的关切。”

  生:“‘冲去’、‘转舵’、‘迂回’、‘一次’、‘两次’、‘三次’写出当时营救工作的困难,突出武警战士不畏艰难、舍己救人的精神。”

  生:“‘五米、四米、三米、二米、一米’后面的省略号用得好,给人以回味,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师:“小江姗最后得救了吗?”(这时,我顺势提出这样的问题,以唤起学生进一步的思考。)

  生:“小江姗得救了,从冲锋舟与小树的距离越来越近可以看出,而且这样写也更能突出武警战士的崇高精神。”

  这时,我把自己当作冲锋舟,一点一点向那名发言的同学靠近,嘴里说着:“五米、四米、三米、二米、一米。”走到那名同学跟前,我做了一个抱起的动作,全班学生笑了,我也笑了,学生的笑是自然的,发自内心的,我的笑是欣慰的,是快乐的,此时,我感觉我和学生之间是那么的融洽。然后,我提问学生,本文题目“生命之舟”的含义,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学生回答起来就顺理成章了。

  这个教学片断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带给我不尽的思索:教学设计不能以不变应万变,应具有弹性化的特点。即使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应该在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进行现场反思,捕捉一闪即逝的灵感,重视生成,及时地调整教学设计,使教学设计在教学中不断完善,这样才能让课堂迸发生命的活力,让教学呈现互动的精彩。


    
相关资料

  《生命之舟》教案6
  《生命之舟》导学案
  《生命之舟》练习题
  《生命之舟》教学设计5
  《生命之舟》ppt课件(22页)
  《生命之舟》ppt课件(11页)
  《生命之舟》问题学案及答案
  《生命之舟》ppt课件(10页)
  《生命之舟》说课稿
  《生命之舟》复习资料
  《生命之舟》ppt课件6
  《生命之舟》ppt课件5
  《生命之舟》学案
  《生命之舟》教学反思
  梁家新《生命之舟》原文阅读
  《生命之舟》备课资料
  《北京喜获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生命之舟》教案及练习
  语文版《北京喜获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生命之舟》教案及练习
  《生命之舟》ppt课件4
  《生命之舟》同步练习(2)
  语文版《生命之舟》ppt课件3
  语文版《生命之舟》教案4
  《生命之舟》综合素养提升练习(无答案)
  《生命之舟》同步练习1
  《生命之舟》教案3
  《生命之舟》教案2
  《生命之舟》ppt课件2
  《生命之舟》ppt课件1
  语文版《北京喜获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别了,“不列颠尼亚”》《生命之舟》教案及练习
  《生命之舟》课堂教学实录

    

电脑版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