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太宗十思疏》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扎实掌握文中重点实、虚词的用法,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翻译并默写重点句子; 
2.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 
3.初步体会文中的语言艺术及忧患意识,认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在当时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鉴意义。
【学习重难点】
1.重点:目标一     2.难点:疑难句子理解和阐释
【使用说明】
1.充分预习,读熟文本基础上认真研读学案内容。   
2.规范书写,自主完成;合作探讨,答疑解惑。 
【学    时】  二课时
一、知识链接 
1.文学常识——疏 
    疏,是奏议文体的一种,奏议类文章是古代臣属进呈给帝王的奏章的统称,包托奏、议、疏、表、对策等。《文章辨体序说》:“七国以前,皆称上书,奏初改书为奏。汉定礼仪,是有四品:一曰章,以谢恩;二曰奏,以按劾;三曰表,以陈情;四曰议,以执议。”疏,是分条陈述的意思。有名的“疏”类文章有《论贵粟疏》(晁错)、《谏逐客疏》(李斯)、《论积贮疏》(贾谊)等。 
2.写作背景: 
    隋朝在农民起义中覆灭,给唐朝统治者敲响了警钟。唐太宗李世民就曾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唐朝初年,为了缓和阶级矛盾,积极纳谏。太宗起初听不进魏征直谏,发誓要杀他,后来他悟出这是为了国家长治久安,便越听越爱听。这篇奏疏是魏征贞观十一年写给唐太宗的。当时,经过战争后的修养生息,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对外战争连年胜利,边防巩固,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四处游玩,劳民伤财,就在魏征呈上此文的当年,太宗先下令修飞仙宫,后来又诏令修建老君庙、宣尼庙。二月巡游洛阳宫,六月巡游明德宫,十月猎于洛阳苑,十一月又巡游怀州,狩于济源,为此民怨沸腾。魏征“频上四疏,以陈得失”(此为第二疏),太宗猛醒,还写了《答魏征手诏》称赞他。 
4.注音 
疏浚(     )    塞(     )源        殷(    )忧 (深切的忧虑)懈怠(    )   
壅(    )     谗(    )邪    黜(    )恶     谬(    )赏 (错误的奖赏)  
5.积累下列成语: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鲜克有终、垂拱而治、纵情傲物、载舟覆舟、长治久安、竭诚待下 
二、自主学习:结合课下注释,掌握下面文言知识 
(一)重要实词: 
必浚其泉源(              )          承天景命(         ) 
虽董之以严刑(            )          能克终者盖寡(               ) 
将有作(                  )          则思谦冲以自牧(             ) 
则思慎始而敬终(          )          则思正身以黜恶(             ) 
简能而任之(              )          人君当神器之重(             ) 
永保无疆之休(            )          可以尽豫游之乐(             ) 
盖:①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②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虽:①臣虽下愚,知其不可                   ②虽董之以严刑 
诚:①必竭诚以待下                         ②诚能见可欲 
下:①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②臣虽下愚,知其不可 
  ③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④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当:①盛夏之时,当风而立                    ②人君当神器之重 
  ③安步当dàng车 
安:①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                ②燕雀安知鸿之志哉  
③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④不念居安思危 
⑤则思知止以安人 
求:①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③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④不求闻达与诸侯 
(二)古今异义:标出相应词语并解释含义。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三)词类活用:标出词语并点明或用方式。
① 名词用作状语:       貌恭而不心服 
② 名词作动词:         江海下百川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 
③ 形容词用作名词: 
人君当神器之重                                居域中之大 
惧谗邪邪 择善而从之                          则思正身以黜恶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居安思危 
④ 形容词用作动词: 
  智者尽其谋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塞源而欲流长者                          能克终者盖寡 
  ⑤ 形容词使动用法: 
  必固其根本                              知止以安人 
  正身以黜恶                             则思虚心以纳下 
  宏兹九德 
  ⑥动词用作名词: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  
(四)重要虚词
之:①臣闻求木之长者                       ②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③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 
以:①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②虽董之以严刑 
③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④则思无以怒而滥刑 
⑤则思谦冲以自牧
而:①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③垂拱而治 
(五)句法 
1、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2、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3、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三、合作探究 
1.第一段中有那些比喻句?包含了什么观点?       
2.第二段作者提出了什么尖锐的问题?他又给出了怎样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如果不解决会出现怎样严重的后果?
 
3.“十思”大致说了哪几方面的内容?它们共同说明了一个什么观点?作者认为做到“十思”有什么好处?  
4.本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其作用何在? 
 
【选做题】魏征虽是大胆直谏,但在劝谏中也讲究方式方法,言语也中听,你能说明其劝谏的特点吗?     
四、同步达标训练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凡百元首,承天景命   景:大              B.盖在殷忧   殷:深
C.则思谦冲以自牧  牧:放牧                 D.简能而任之  简:选拔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A.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B.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C.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D.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活用情况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B.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C.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D.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4.对下列句中的“以”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①斯亦伐根以求木茂    ②振之以威怒    ③则思知足以自戒       ④董之以严刑
A.①②用法不同,③④用法相同             B.①②用法相同,③④用法不同
C.①③用法不同,②④用法相同          D.①③用法相同,②④用法相同
5.下列句子,与“振之以威怒”句式相同的一句是
A.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B.董之以严刑
C.则思知止以安人                     D.则思三驱以为度
6.从句间关系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明哲乎      B.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C.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D.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7.下列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君当神器之重——皇帝掌握着帝位的重权。
B.将有作,则思知止而安人——有所作用,就想一下适可而止使人得到安定。
C.虽董之以严刑——即使用严酷的刑罚监督人民。
D.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将惩罚施加于人,就想到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滥用刑罚。
二、阅读理解
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8~11题。
贞观初,太宗与黄门侍郎王圭宴语,时有美人侍侧,本庐江王瑗之姬也,瑗败,籍没入宫。太宗指示圭曰:“庐江不道,贼杀其夫而纳其室。暴虐之甚,何有不亡者乎!”圭避席曰:“陛下以庐江取之为是邪,为非邪?”太宗曰:“安有杀人而取其妻,卿乃问朕是非,何也?”圭对曰:“臣闻于《管子》曰:齐桓公之郭国,问其父老曰:‘郭何故亡?’父老曰:‘以其善善而恶恶也。’桓公曰:‘若子之言,乃贤君也,何至于亡?’父老曰:‘不然,郭君善善而不能用,恶恶而不能去,所以亡也。’今此妇人尚在左右,臣窃以为圣心是之,陛下若以为非,所谓知恶而不去也。”太宗大悦,称为至善,遽令以美人还其亲族。
8.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安有杀人而取其妻            安:
(2)以其善善而恶恶也          以:
(3)恶恶而不能去             去:
(4)称为至善                  至:
(5)遽令以美人还其亲族        以:
9.运用“字字落实法”翻译下面的句子。
(1)贼杀其夫而纳其室。
 
(2)善善而恶恶。
 
(3)齐桓公之郭国。
 
(4)臣窃以为圣心是之。
 
 
10.郭氏灭亡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11.王圭引用“恶恶而不能去”这句话是针对什么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