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 | 课件 | 教案 | 素材 | 作文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 | 教师 | 读物
  
  
位置试卷下载 >>高一年级下 >>课文练习 >>

《谏太宗十思疏》《谏逐客书》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 align=right>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 align=right>李斯《谏逐客书》
8.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必固其根本                          根本:事物的本质
②人君当神器之重                      当:做上
③今陛下致昆山之玉                    致:获致,得到
④而陛下说之                          说:说说
⑤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                  实:使……充满
⑥西蜀丹青不为采                      为:“被”
⑦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        就:成就
⑧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        是:判断动词,是
A. ①⑥B. ③⑤C. ②④D. ⑦⑧
9. 下列词语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求木之长者                制诸侯之术也
B. 而况于明哲乎?            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
C. 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      今取人则不然
D. 所以饰后宫                此非所以跨海内
10.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永保无疆之休
永远保持没有止境的休战
B. 情不胜其欲
性情不能控制欲望
C. 秦不生一焉
秦国一个都不出产
D. 适观而已矣
适于观听罢了
11. 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魏征认为人君只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就一定能治理好国家。
B. 李斯委婉地询问秦王为何喜好非秦所产的各类宝物,以引出下文。
C. 李斯此段写法铺张,气势纵横,历来被认为是全文最精彩的段落。
D. 两个文段都运用大量理论论据,极力劝谏人君接受自己的建议。
12. 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①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②非秦者去,为客者逐。
13. 两段文字运用的证论方法多有相同,任选一例简要说明。
 
 
 
答案:
【答案】8. B    9. D    10. A    11. C    
12. ①这也(如同)挖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塞源泉而想要泉水流得远啊。②凡不是秦国的就要离开,凡是客卿都要驱逐。    
13. ①都运用了对比论证的,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剖析,使说理更透彻。第一段文字先从正面论述“固本浚源”,再从反面论述不这样做的危害;第二段文字用秦王重色乐珠玉而轻人民进行对比,揭示出这样危害,即不能驾驭天下,制服诸侯。
②都运用了比喻论证,起到生动、直观的效果。第一段文字用要“木茂”就必须“固其根本”,要“流长”就必须“浚其泉源”的比喻推出要“国安”必须“德厚”。第二段文字用秦王取物的态度为喻,来说明秦王对取人应该抱的态度和不可取的态度。
【解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实词的意义。解答此类题解答此题考生需掌握高考要求的120个实词和常见的实词,可用“代入法”,即将各选项意义代入原文,考察其与上下文语境是否相符。注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语法现象。①中“根本”,指树根;②“当”,处在……(位置);④“说”,通“悦”,喜悦、喜爱,;⑥中“为”,作为;⑦中“就”本义是接近、靠,这里是取用的意思;⑧中“是”,这样;只有③⑤正确。
故选B。
【9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解答此题考生需掌握高考要求的18个虚词,同样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推断,还要注意有些虚词有时也用作实词。解答此类题,可用结构分析法,分析该虚词在句中的结构作用,从而推测其意义。
A项,“求木之长者”的“之”是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制诸侯之术也”的“之”是结构助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
B项,“而况于明哲乎”中“而”连词,表递进,何况;“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中“而”,连词,表并列。意义不同;
C项,“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中“则”是连词,表顺承,那么;“今取人则不然”中“则”,连词,表转折,却。用法和意义不同;
D项,“所以”都表示“用来……(的方法)”,意义和用法相同。
故选D。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语句的理解。解答本题考生要注意一些重点字词的理解,切忌望文生义。
A项,“休”:美。这里指政权的平和美好。整句的意思是永远保持政权的和平美好,所以A项错误。
故选A。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鉴赏艺术手法的能力,解答本题要求考生在理解文言文的基础上,能够对文言文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纳,考生需熟悉常见的陷阱如曲解文意、无中生有、错位嫁接、以偏概全等。
A项,说法过于绝对,曲解文义,魏征的意思是要治理好国家,需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而不是说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就一定能将国家治理好。
B项,“委婉地询问”说法不对,是直接设问。
D项,“两个文段都运用大量理论论据”说法错误,应该是事实论据。
故选C。
参考译文:
我听说想要树木生长,一定要稳固它的根;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根系不牢固却想要树木生长。道德不深厚却想要国家安定,我虽然地位低见识浅,(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您这)聪明睿智(的人)呢!国君处于皇帝的重要位置,在天地间尊大,就要推崇皇权的高峻,永远保持政权的和平美好。如果不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奢侈,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宽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这也(如同)挖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塞源泉而想要泉水流得远啊。
陛下罗致昆山的美玉,宫中有随侯之珠,和氏之璧,衣饰上缀着光如明月的宝珠,身上佩带着太阿宝剑,乘坐的是名贵的纤离马,树立的是以翠凤羽毛为饰的旗子,陈设的是蒙着灵鼍之皮的好鼓。这些宝贵之物,没有一种是秦国产的,而陛下却很喜欢它们,这是为什么呢?如果一定要是秦国出产的才许可采用,那么这种夜光宝玉,决不会成为秦廷的装饰;犀角、象牙雕成的器物,也不会成为陛下的玩好之物;郑、卫二地能歌善舞的女子,也不会填满陛下的后宫;北方的名骥良马,决不会充实到陛下的马房;江南的金锡不会为陛下所用,西蜀的丹青也不会作为彩饰。用以装饰后宫、广充侍妾、爽心快意、悦入耳目的所有这些都要是秦国生长、生产的然后才可用的话,那么点缀有珠宝的簪子,耳上的玉坠,丝织的衣服,锦绣的装饰,就都不会进献到陛下面前;那些闲雅变化而能随俗推移的妖冶美好的佳丽,也不会立于陛下的身旁。那敲击瓦器,拍髀弹筝,乌乌呀呀地歌唱,能快人耳目的,确真是秦国的地道音乐了;那郑、卫桑间的歌声,《韶虞》《武象》等乐曲,可算是外国的音乐了。如今陛下却抛弃了秦国地道的敲击瓦器的音乐,而取用郑、卫淫靡悦耳之音,不要秦筝而要《韶虞》,这是为什么呢?难道不是因为外国音乐可以快意,可以满足耳目功能的需要么?可陛下对用人却不是这样,不问是否可用,不管是非曲直,凡不是秦国的就要离开,凡是客卿都要驱逐。这样做就说明,陛下所看重的,只在珠玉声色方面;而所轻视的,却是人民士众。这不是能用来驾驭天下,制服诸侯的方法啊!


相关资料

  《鸿门宴》练习题
  《红楼梦》整本书单元测试卷
  《阿房宫赋》限时训练
  《齐桓晋文之事》基础过关练习
  《庖丁解牛》巩固练习
  《庖丁解牛》同步练习2
  《答司马谏议书》知识点梳理练习
  《逻辑的力量》同步训练
  《大学之道》基础练习
  《廉颇蔺相如列传》文言文知识梳理
  《师说》文言文知识梳理
  《客至》检测练习题
  《过秦论》文言文知识梳理
  《劝学》文言文知识梳理
  《寡人之于国也》文言文知识梳理
  《琵琶行并序》文言文知识梳理
  《游褒禅山记》文言文知识梳理
  《赤壁赋》文言文知识梳理2
  《兰亭集序》文言文知识梳理2
  《孔雀东南飞》并序文言文知识梳理2
  《鸿门宴》文言文知识梳理2
  《谏逐客书》练习试题
  《登岳阳楼》习题训练
  《鸿门宴》 基础练习题
  《哈姆莱特(节选)》课堂检测练习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阅读练习及答案(三)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导读及练习
  部编版高一下课内文言文习题检测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背诵篇目情景默写
  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咏怀古迹》《登高》理解性默写

    

电脑版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