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 | 课件 | 教案 | 素材 | 作文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 | 教师 | 读物
  
  
位置课外读物 >>作品赏析 >>

《五人墓碑记》赏析

    《五人墓碑记》赏析从明代中叶以来,社会就一直动荡不安,农民暴动和市民起义此伏彼起,统治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斗争越来越尖锐;明王朝和蒙古族、倭寇的斗争也很激烈;当时统治阶级内部是两派,一派是保守的反动的大地主、宦官,一派是中小地主和知识分子。两派的斗争实质上是阶级矛盾在统治阶级内部的反映。在统治阶级内部形成斗争,朝野大臣形成邪正两派,就是历史上阉党和东林党的斗争,一直发展到明朝末年,明朝末年是一个社会变动异常激烈的时代。所谓正派就是指东林党及其追随者,宋朝学者杨时在无锡设有东林书院,明朝万历年间顾宪成、高攀龙重修东林书院,也在那里讲学,影响很大,就被人们称为东林党。起初东林党以顾宪成、高攀龙、邹元标为首,后来以周顺昌、杨涟、左光斗为首,再以后就是文震孟、姚希孟,直到明朝末年的张溥、张采,人称“娄东二张”,两人共倡复社,始终评论时政,反对宦官专权。所谓邪派,是指宦官集团和依附于他们的官僚,明朝的宦官专权很严重,他们设立特务机构,专门残酷地杀害正直的官吏、人民群众,邪派最早的领袖人物是浙党的沈一贯,以后有魏忠贤,是执政的反动集团,魏忠贤认了很多干儿义孙,并在全国到处为自己建立生祠。以后有继承人周延儒、温体仁,到南明时有马士英、阮大铖。两党长期的斗争波及市民阶层,东林党是正义的、进步的,代表了中小地主、下层人民的利益,受到了广泛的市民阶层的拥护。由于阉党专权乱国,在全国各地激起了许多次市民暴动,在苏州、常州、太仓先后出现过大规模的市民暴动,其中最大的一次是明僖宗天启六年(1626)苏州市民大暴动。
    被誉为“六君子”之一的周顺昌的被捕是这次暴动的导火线,苏州巡抚周起元因主持正义,触犯了魏忠贤而被革职,周顺昌表示强烈反对,发表了很多对阉党不满的言论。不毫无顾忌地大骂魏忠贤,这就触怒了阉党。当时魏忠贤的亲信新任苏州巡抚毛一鹭上疏诬陷周顺昌等东林党人。周顺昌平时为人刚直,嫉恶如仇,又乐于助人,在士民中有很高的威信。当魏忠贤所派缇骑到苏州逮捕周顺昌时,当地人民激于义愤,一时云集不下万人,拥入官衙痛打缇骑,并抗议加派捐税,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抗暴斗争。事后,魏忠贤诬陷苏州人民谋反,派兵镇压,颜佩韦等五人为保护群众,挺身投案,临刑时五义士相顾笑谈,痛骂魏忠贤等,引颈就戮,慷慨赴义。第二年(1627),崇祯皇帝朱由检即位,阉党势去,魏忠贤畏罪自杀。周顺昌的冤情得到伸雪,苏州百姓把毛一鹭为魏阉所造的生祠拆毁,把五人义骨葬于废基,立碑大书“五人之墓”。复社领袖张溥有感于五义士的英雄气概,撰写了这篇碑记,这篇碑记可以说是一篇政治性很强并具有一定历史意义的文章,作者以沉痛的笔调,崇敬的感情,强烈的爱憎,歌颂了明末苏州市民反抗宦官专权暴力横行的正义行动,热情地赞扬了颜佩韦等五位慷慨赴义的英雄的高风亮节,成为不朽名作。其思想意义在于:
    第一,颜佩韦等五人的徒手搏斗冲锋陷阵的英雄气概是值得赞扬的,这是中国人民的宝贵的精神传统,鲁迅先生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这五个人是当之无愧的。
    第二,碑记记载了有意义的历史事件,这次事件是由市民、诸生和封建上层中的开明人士(如周顺昌)联合起来向最反动最腐朽的阉党进行斗争,斗争的性质是进步的,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斗争。碑记真实地反映了暴动的主力军是市民,暴动的领导者又是市民中的先进分子,隐约反映了封建文人与市民运动相结合的情况。
    第三,碑记认真地指出了这次暴动的实际影响是巨大的深刻的。正如碑记所说:“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吴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作者在当时能指出五人就义的意义和影响,说明作者具有眼光,其评价也基本上是正确的。
    这篇散文在写作技巧上有较高的成就,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各种表现手法错综运用。就篇章结构来看,前半篇以记叙为主,后半篇是以议论为主;但不仅仅这样,常常是夹叙夹议的。在记叙中也不是不分主次,把暴动过程全部写出,而是抓住主要的地方重点突出地叙述。叙述是为议论服务的,议论是有理有据的。在议论叙述中带有强烈的抒情,文章的风格是感慨淋漓的,基调是悲壮激昂的,因此这篇文章具有时代气息和动人心魄的感染力。
   第二,剪裁得体,繁简适当。如作者写群众暴动声势之大,只用“哭声震动天地”一句就充分表现出来。在揭示五壮士的精神面貌时笔墨也不多,只选取他们临刑时的音容举止来写,可是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们就义的情景历历在目。
   第三,对比手法的运用是成功的。例如作者以“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的“死而湮没不足道者”和“草野之无闻者”同五人“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族其所为”对比,以“高爵显位”与五人对比,使五人的形象更为突出。特别是作者还善于在两两对比之后,提出发人深省的问题,却又不作直接回答,把答案留给读者去思考,让读者用自己的思考来补充作品的内容,扩大了作品的容量。

    
相关资料

  《五人墓碑记》《清史稿·黄宗羲》阅读练习及答案
  《五人墓碑记》练习题
  《五人墓碑记》pptx课件(33页)
  《五人墓碑记》导学案2
  《五人墓碑记》同步练习(教师版)2020年
  《五人墓碑记》阅读练习及答案(四)
  《五人墓碑记》明史·张溥列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五人墓碑记》阅读练习及答案(三)
  《五人墓碑记》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五人墓碑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五人墓碑记》学案
  《五人墓碑记》ppt复习课件
  《五人墓碑记》读后感(2篇)
  《五人墓碑记》检测题
  《五人墓碑记》教案12
  《五人墓碑记》导学案
  《五人墓碑记》教学实录
  《五人墓碑记》ppt课件12
  《五人墓碑记》flash课件1
  《五人墓碑记》知识点
  《五人墓碑记》ppt课件11
  《五人墓碑记》ppt课件10
  张溥《五人墓碑记》mp3音频课文朗读
  《五人墓碑记》教案11
  《五人墓碑记》教案10
  《五人墓碑记》基础知识
  苏教版《指南录后序》《五人墓碑记》教案及练习
  《五人墓碑记》《登泰山记》《病梅馆记》教案及练习
  《五人墓碑记》教学设计9
  《五人墓碑记》原文和译文

    

电脑版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