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 | 课件 | 教案 | 素材 | 作文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 | 教师 | 读物
  
  
位置作文中心 >>读后感范文 >>

《五人墓碑记》读后感(2篇)

《五人墓碑记》读后感 
 

 

匹夫之责
匹夫,单纯从字面上来说,“一个(平凡的)人”而已。但是,自古以来文人墨客的“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中,匹夫从来就不曾被忽视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没有众多“匹夫”的参与,任何理想终归只能是理想。那么,是不是只有参与了“家国大事”,匹夫才能成为名垂千古的英雄?未必。
《五人墓碑记》中的5位从容赴难者,并没有什么伟大的壮举,甚至说白了,无非是参与了街头百姓对肖小之辈的“群殴”。但是,对于一个人的“横死”,后人的评价总是很直接,很简单 -“为什么?做了什么?'
那么,他们为什么死?又做了什么?
为了伸张正义,为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做人的原则。
做了很简单的事:街头群起,用最简单的武器一拳头,惩罚奸佞恶人。
是啊,很“小”的死因―而他们却足当得起“英雄”的称号!
也许有人会说:既然死因很小,又怎么算得上英雄呢?
可是,无论是在大是大非面前,还是在屑小利益上,“辱人贱行”又有多少呢?
卑贱地苟且偷生,激昂地慷慨赴难,正如一粒黄金和一堆泥土的对比。
鲁迅先生曾用“中华民族的脊梁”来形容那些平凡而又不平凡的“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应该说,5人虽为匹夫,但也应该在鲁迅先生赞美的对象之中。
 

第二篇:

  这五个人,就是当周蓼洲先生被阉党拘捕时,为公理所激奋而死于这件事的。到了现在,吴郡贤士大夫向有关政府叨教,就清理已废的魏阉生祠的旧址来埋葬他们,并且在他们的墓门立碑,来表扬他们的古迹。啊,也够隆重呀!
  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以后,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呜呼,亦盛矣哉
  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夫十有一月之中,凡富贵之子,慷慨失意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敷道者,亦已众矣;况草泽之无闻者欤?独五人之皦皦,何也?
  这五人的捐躯,间隔现在修墓埋葬他们,为时不过十一个月罢了。在这十一个月当中,那班富贵之士和志自得满。官运利市的人,他们抱病而死,死了而隐藏不敷称道的,也太多了,况且乡间的没有声名的人呢?唯独这五人名声皎如白日,是什么缘故呢?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吾社之举动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荡天地。缇骑按剑而前,问“谁为哀者?”众不克不及堪,抶而扑之。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家,周公之逮所由使也;吴之民方酸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中丞匿于于溷藩以免。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日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杨、周文元,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我还记得周先生被拘捕,是在丁卯年三月十五日。我们复社里那些品德可为读书人楷模的人替他伸张公理,召募钱财送他起行,哭声震荡天地。阉党抓牙红衣马队按着剑把上前喝问道:“谁在替他哀哭?”大家再也不克不及忍耐,就把他们打倒在地。这时以大中丞官街作苏州巡抚的是魏阉的私党,周先生被捕是他主使的;苏州的老百姓正对他悔恨到极点,于是趁他严厉地高声呵斥的时间,就呼唤着追击他。这巡抚躲到厕所里才逃脱了。不久,他以苏州老百姓暴乱的罪名向朝廷诬告叨教,追究这件事,正法了五人,他们名叫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杨、周文元,就是现在聚集埋在坟墓里的五个人。
  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言笑而死。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脰而函之,卒与尸合。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但是,(他们的堂堂正气是压不倒的)这五个人临刑的时间,模样形状昂然自如,喊着巡抚的名字骂他,言笑着死去。被砍下的首领放在城上示众,表情没有一点改变。有几位贤士大夫拿出五十两银子,买了五个人的首领用匣子盛好,终于同尸体合在一起。所以现在的墓中,是完完整整的五个人。
  唉!在魏阉乱政的时间,官僚们可以或许不改变自己的志节的,在全国这样宽大的地区,又有几个呢?而这五个人生于官方,平昔没有听到过诗书的教诲,却能为大义所激奋,踏上死地毫无反顾,这又是什么缘故呀?况且,其时假传的诏书纷繁发出,牵连同党的搜捕遍天下,终于因为我们苏州人民的发愤一击,阉党就不敢再有连累治罪的事了;魏阉也踌躇未定,害怕公理,篡位的诡计难于立即发动,比及当今皇帝登基,就在路上吊颈了,这不克不及说不是这五个人的功劳呀!
  嗟夫!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掉臂,亦曷故哉?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大阉亦逡巡畏义,十分之谋难于猝发,待贤人之出而投缳门路,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嗟夫!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掉臂,亦曷故哉?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大阉亦逡巡畏义,十分之谋难于猝发,待贤人之出而投缳门路,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相关资料

  《五人墓碑记》《清史稿·黄宗羲》阅读练习及答案
  《五人墓碑记》练习题
  《五人墓碑记》pptx课件(33页)
  《五人墓碑记》导学案2
  《五人墓碑记》同步练习(教师版)2020年
  《五人墓碑记》阅读练习及答案(四)
  《五人墓碑记》明史·张溥列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五人墓碑记》阅读练习及答案(三)
  《五人墓碑记》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五人墓碑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五人墓碑记》学案
  《五人墓碑记》ppt复习课件
  《五人墓碑记》赏析
  《五人墓碑记》检测题
  《五人墓碑记》教案12
  《五人墓碑记》导学案
  《五人墓碑记》教学实录
  《五人墓碑记》ppt课件12
  《五人墓碑记》flash课件1
  《五人墓碑记》知识点
  《五人墓碑记》ppt课件11
  《五人墓碑记》ppt课件10
  张溥《五人墓碑记》mp3音频课文朗读
  《五人墓碑记》教案11
  《五人墓碑记》教案10
  《五人墓碑记》基础知识
  苏教版《指南录后序》《五人墓碑记》教案及练习
  《五人墓碑记》《登泰山记》《病梅馆记》教案及练习
  《五人墓碑记》教学设计9
  《五人墓碑记》原文和译文

    

电脑版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