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 | 课件 | 教案 | 素材 | 作文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 | 教师 | 读物
  
  
位置试卷下载 >>高二年级下 >>课文练习 >>

《红楼梦评论》阅读训练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节选)阅读训练



阅读王国维《红楼梦评论》(节选),完成1—4题

1.下列对评论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中国人的精神是世间的、乐天的,所以代表这种精神的戏曲小说,往往有乐天色彩,结局多为大团圆,《牡丹亭》《长生殿》就是典型例子。

B.《桃花扇》表现了厌世解脱精神,但其解脱不是真解脱,而是他律的。它写的是故国之戚,而不是写人生,所以是政治的,国民的,历史的。

C.在中国文学表现厌世解脱精神的两部作品中,《红楼梦》的解脱是真解脱,是自律的,哲学的,宇宙的,文学的,代表了中国人的乐天精神。

D.叔本华认为,悲剧有三种,前两种因其罕见,许多人都可以避免,所以并不可怕;第三种却不是例外之事,其悲剧之惨酷远远超过前两种。

E.宝玉和黛玉的爱情悲剧,是通常的道德、人情、境遇所逼而发生的,并没有蛇蝎之人物、非常之变故行于其间,他们的悲剧是第三种悲剧。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解释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①非是而欲餍阅者之心难矣 (餍:满足)     

②吾乌知其不为《续西厢》之浅陋也(乌:怎么)

③借侯李之事以写故国之戚(戚:思念)     

④善人必令其终,而恶人必离其罚(离:通“罹”,遭受)     

⑤各加以力而各不任其咎(咎:责怪)

⑥凤姐以持家之故,忌黛玉之才而虞其不便于己也(虞:担心)

A.③⑤⑥     B.①②④     C.②③⑥     D.①④⑤

3.本文主要运用哪两种论证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各举一例简要分析。

答:                                      。

4.叔本华认为第三种悲剧是天下惨酷至极的悲剧。请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出几条理由。

答:                                      。

 

【答案及简析】

1.A E(B“不是写人生”有误,原文说:“《桃花扇》……而非以描写人生为事。”即不以写人生为主旨,只是借侯李的人生之事写故国之戚。第一段后部分。C张冠李戴,“代表了中国人的乐天精神”的是《南桃花扇》《红楼复梦》等,而不是《红楼梦》。《红楼梦》与国人之精神是背离的。第一段最后两行。D“并不可怕”有误,原文说前两种悲剧“未尝不悚然战栗然”,说明很可怕。见对第三种悲剧的介绍)。

2.B(③戚:忧伤;⑤咎:罪过。排除③⑤即可)。

3.对比法和例证法。①第一段通过与《牡丹亭》《长生殿》对比,突出《桃花扇》《红楼梦》的厌世解脱精神;通过《桃花扇》与《红楼梦》对比,揭示《红楼梦》的悲剧价值;第二段通过三种悲剧产生的原因、危害对比,突出第三种悲剧的惨酷性。②第一段举《牡丹亭》《长生殿》的例子,说明吾国戏曲小说具有乐天色彩;第二段举各种人物的例子,对《红楼梦》进行具体阐释,分析悲剧缘由,突出“第三种悲剧”的“至惨”之处。 (两种论证法各举一例即可)。

4.①这种悲剧具有必然性,它是由剧中人物的位置及关系决定的,是人生固有的,而非意外或例外之事;②这种悲剧具有常见性和多发性,它是在普通人物之间和普通境遇之中发生的,破坏人生福祉的各种因素,随时随地都可能出现;③这种悲剧具有残酷性,悲剧中的各方人物明知其害,却又不得不互相施加并接受这种伤害,亲身遭受伤害却无不平可鸣;④这种悲剧具有惨烈性,它揭示的是人生最大的不幸。


相关资料

  《自然选择的证明》课后练习
  《登快阁》同步练习
  《客至》同步练习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练习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同步练习
  《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知识点梳理练习
  《兰亭集序》习题精选
  《桥边的老人》过关检测题
  《浙东学术》检测练习题
  《沙之书》课外阅读练习
  《沙之书》同步练习
  《老子》选读——《有无相生》同步练习
  《素芭》同步练习
  《过小孤山大孤山》过关提问及练习
  《过小孤山大孤山》知识点练习
  《狱中杂记》《陶庵梦忆序》阅读练习及答案
  《命名记》测试练习
  《命名记》练习题
  《这思考的窑洞》同步练习
  《草原藏香》同步练习
  《鸿门宴》专项练习题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同步练习
  《寒风吹彻》同步练习
  《论快乐》同步练习
  《论趣》同步练习
  《也许——葬歌》《一个小农家的暮》《秋歌——给暖暖》《妈妈》练习题
  《井》《春》《无题》《川江号子》同步练习
  《天狗》练习题
  《捉不住的鼬鼠》《美》同步练习
  《新纪元》同步练习
  《红楼梦评论》译文
  《红楼梦评论》节选ppt课件2
  《红楼梦评论》教学参考
  《红楼梦评论》ppt课件1
  《红楼梦评论》《人境庐诗草自序》ppt课件1

    

电脑版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