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目标:1.学习谭嗣同热爱祖国,敢于为革命舍身取义的崇高品质,认识他思想上的局限性。 2.学习课文运用多种手法刻画人物和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学习重难点 重点: 运用多种手法刻画人物和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法。难点: 对谭嗣同及其政治见解的评价  | |
| 
  知识链接:知识链接 1.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政治活动家、资产阶级宣传家、学者。他的一生经历了晚清与民国两个时期;他的业绩包括了政治和学术两个方面。 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签订以后,与康有为联合1300多名在京参加会试的举人,发动了著名的“公车上书”,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创办维新团体“强学会”,与康有为共倡戊戌变法;变法失败后,作为改良派的主将,与革命派论战,遭到反对。 引进介绍西方文化,发起领导了“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和戏剧改良运动,成为“五四”文体改革的先导,创造了一种新的散文体裁“新文体”,将小说提高到“文学之最上乘”的地位。作品结集为《饮冰室文集》。 戊戌变法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政治改良运动,由康有为、梁启超领导,得到要巩固清朝统治、急于从慈禧手中将国家权柄夺回来的光绪皇帝的支持。戊戌年(1898)6月11日,光绪帝宣布变法。封建顽固派首领慈禧太后和旧官僚感到这是对他们最大的威胁,立即采取措施,派奸诈阴险的荣禄任直隶总督,统率北洋三军以重兵控制北京政局,9月21日发动政变。新政只维持了103天,史称“百日维新”。 2. 补充:古代年龄称谓 襁褓—— 不满周岁 黄口——本指雏鸟,后比喻幼儿,10岁以下。 总角、孩提——幼年泛称。 垂髫(tiáo)、始龀(chèn)——童年泛称。 幼学——10岁 束发——15岁左右 弱冠——20岁 而立之年——30岁 不惑之年——40岁 知命之年、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50岁 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60岁 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70岁 杖朝之年——80岁 耄耋(mào dié)之年——八九十岁的年纪 鲐背之年——90岁 期颐(jīyí)之年——100岁 3.导语南海先生在戊戌变法失败后,曾吟联一副凭吊友人:复生不复生矣;有为安有为哉?让康有为因为他的离去一度万念俱灰的人就是谭嗣同(字复生)。  | |
| 
  自主预习案 1. 熟读课文,结合课文注释,翻译课文并重点掌握摘抄文下注解。 2. 背诵并默写谭嗣同的《狱壁题诗》。 3.尝试完成语配1—4题。 4.重点词语解释 擘画:( ) 竟日:( )及难:( ) 系狱:( ) 5..给注音并掌握: 觐 ( ) 擢 ( ) 擘 ( ) 恸 ( ) 劾 ( ) 杵 ( ) 箧 ( ) 绶 ( ) 6.默写《狱壁题诗》这首诗中你最喜欢的一联: 理由:  | 
  个性修改 总结生成  | 
| 
  合作探究案 1.政变发生后谭嗣同做了哪些事? 提示:一是劝梁启超出走以图将来,二是要梁启超设法营救康有为,三是把书籍文稿交托梁启超,四是与侠士(大刀王五)谋救光绪帝。 2.谭嗣同为什么不肯逃亡?提示:一为“酬圣主”,二为报国家,有强烈的爱国之情。他在狱中曾赋诗一首:“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临刑前更慷慨高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所以,梁启超以一个“烈”字作为评价十分恰切。 但他的忠君思想,他在政治上的幼稚也是显而易见,对此应有所批判。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这是戊戌变法留给我们的深刻教训。(他若逃亡,结局更惨。)  | |
| 
  拓展提升案 1.联系本单元所学内容,谈一谈:你赞成谭嗣同离去,还是留下? 2.如何评价谭嗣同这个人物? ( 是一位站在时代前列的热衷于改革不计个人得失的政治家,他临危不惧,崐视死如归,千方百计关怀同志,认识到变法必须流血,超越了历史上主张革新的政治家的认识。 但他把变法的希望寄托在皇上身上,希望来一个“自上而下”的社会改革,至死认为要保“变法”事业必须先保皇帝,而不依靠广大人民。他以自己的鲜血来促进维新运动和国家昌盛,是同他“酬圣主”的思想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崐历史发展恰与他的愿望相反,他的流血不是宣告改良运动的再兴,而是宣告改良运动的结束,这就是他的阶级局限性。) 板书设计 被捕前: 谋救皇上 救康有为 劝梁启超 谭嗣同之死 光明磊落 奋不顾身 先人后己 被捕后: 题诗狱壁 慷慨就义  | 
  课后反思: | 
| 
  作业练习案 掌握本文字词,背诵《狱壁题诗》,完成配套习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