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 |
课件 |
教案 |
素材 |
作文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 |
教师 |
读物
高考说明文(社科、科技)选项设误点与对策
(一)具体选项设误点如下:
一、张冠李戴,偷换概念
①命题人在解释概念,或转述文意时,故意弄错对象,暗中将两个概念的内涵如属性、作用、发展趋势等进行了调换、改变或混淆,乍看与原文的说法一样,但仔细推敲就会发现实际上并不是一回事,比如把甲的观点、发现、发明说成乙的。②或者选项在表述原文意思时有意漏掉了原文中一些重要的词或短语(尤其修饰语)。③有时把原文对名词中心语的陈述换成了对修饰语的陈述(即颠倒主客)。④有时把本属于同一类的拆开,说成两类或几类;或把本不属于同一类的合并成一类(即误划类别),往往出现在选项句的修饰语位置上。通过漏字,添字,改字,换序等方法扩大、缩小或转移概念。
比如1999年高考题,第17小题的B选项,是因为偷换了概念才错的。因为原文第一段是说冬眠的哺乳动物在“更宽范围的调节性上”获得了进化,而B项偷换成了“在更宽的范围里发生了进化”。
二、指代不明
在“句子的理解”这个类型题中,有些代词或具有代词性质的词语所指代内容模糊、不明确,甚至是指代错误。因此要特别注意代词的指代是否被有意混淆。重点关注:①人称代词,如:我、他们、汝、吾;②指示代词,如:这、那里、彼、此、如此。③疑问代词,如:谁、怎么、哪里等。
三、曲解原意
即断章取义。命题者在选项中有意曲解原文中某个关键词语或句子的含义,或者对某个句子进行错误的解读,或者在概括内容信息不全面的情况下就妄下结论而使论题与结论不全面。其特点是选项的内容“变”了。
如1998年3题D项就是。该项的表述是:增产并不是转基因技术研究的目的,提高抗病毒能力是研究者最感兴趣的。而原文对这个问题的表述是:试验的目的除了增产以外,还在于提高这些品种的抗病毒能力。选项的表述是显然曲解了原文内容。
点击本地免费下载
相关资料
电脑版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