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 | 课件 | 教案 | 素材 | 作文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 | 教师 | 读物
  
  
位置教案下载 >>课堂教学实录 >>

《我不是个好儿子》教学实录

《我不是个好儿子》教学实录及反思

【导入课题】

课前听《烛光里的妈妈》

师:歌曲中是一位女儿对母亲深深的愧疚与无尽的感激,今天我们来学习贾平凹的《我不是个好儿子》,听听一个儿子的心声。(板书  我不是一个好儿子  贾平凹)

【预习】

1.梳理字词,标注在书上。

2.理清文章每段大意,在文中勾画或自己概括(写在书上)。

3、简要点评一下自己读懂的精妙之处,也标画出自己不明白的语句。

 

【体味至爱亲情】

 

师:作者为什么说“我不是个好儿子”?可从母亲为我做的事与我为母亲做的事两个方面考虑。我们先说母亲为我做的事。(板书  母亲对我)

生1:第一段,母亲担心我写字的苦,一次一次的阻止我。为我和孩子缝制过冬的衣物,棉花垫的极厚。第三段,我寄给母亲的钱母亲舍不得花,想攒起来给我。第四段,母亲操持家里的吃穿琐碎事无巨细。第五段,母亲为我留着我爱吃的酸果子,一直到腐烂才肯丢掉。第六段,母亲在我最困难的时候冒着暴雪来看我,为我的病担心。

师:找得比较全面,还有补充吗?

生2:第四段,深夜为我收拾行李,然后一个人去灶房为我包天明起来要吃的素饺子。最后一段,母亲懂得我的心,收下了我给她的钱,紧紧握在手里,嘱咐我好好刮胡子。

师:很好,你读书很认真。我们再看看“我”作为儿子为母亲做了些什么?(板书  我对母亲)

生3:第三段,我会“突然”想起母亲,就会寄钱到乡下去,之后就心安理得的投入到我的工作中了,心中再也没有母亲的影子。最后一段,我不能照料母亲,反倒让母亲为儿子牵肠挂肚。

师:从我们筛选的文字来看,母亲为我做的很多,而我为母亲做的很少,所以,我不是个好儿子,那么,按照作者的标准怎样做才算一个好儿子呢?

生4:第四段最后,母亲“呆呆地发半天愣”,可见母亲是孤单寂寞的,所以要常回家看看,陪伴母亲,提高母亲物质生活的同时,关注母亲的精神,不让她孤独寂寞。最后一段,作者说“我现在最苦的是我不能亲自伺候母亲!”“反倒让母亲为儿子牵肠挂肚,我这做的是什么儿子呢?”所以,应该自己打理好自己的生活,不让母亲担心。

生5:不过,我觉得他不论怎么做,都做不成一个好儿子,贾平凹是著名的作家,他的工作很忙,虽然他想常常陪伴母亲,想亲自伺候母亲,但工作上时间不允许,更重要的是母亲不会心安理得的占用儿子过多的时间,她也就不会允许儿子在家耽搁太久。另外,每个人的一生都会遇到无数的弯路坎坷,不可能一帆风顺,即使对子女来说并不是什么困难,母亲也会心疼不已,例如母亲担心我写字的苦,说“世上的字能写完?”

师:你说的特别好!相对于母亲的爱,母亲的付出,我们无论怎样做都不能回报万一。但这并不等于说我们不去回报,正如毕淑敏所说:

有一些事情,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无法懂得。当我们懂得的时候,已不再年轻。世上有些东西可以弥补,有些东西永无弥补。  “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与生命交接处的链条,一旦断裂,永无连接。有这样一句古话:“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人世间最大的痛苦莫过于此。是不是因为母爱不求回报,我们就可以心安理得而不去回报呢?爱是相互的,只有被爱而不去爱只能说明我们不成熟甚至没有健全的人格。

       天下的儿女们,一定要抓紧啊!趁你父母健在的光阴。(投影)

【品味平实语言】

贾平凹的写作,既传统又现代,既写实又高远,语言朴实、憨厚,内心却波澜万丈。

——贾平凹《秦腔》矛盾文学奖颁奖词

师:很多人都认为此文平实质朴而又能打动人心,那么此文感人的魅力到底源于何处呢?读一读最能打动你的句子,并作简要分析。(自读5分钟)

生6:第一段中,“她说我写字的时候眼睛在不停的眨,就操心我的苦,‘世上的字能写完?’一次一次地阻止我。”从这句可以看出儿子的任何小事在母亲的心头都是大事,母亲关心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这件事有没有影响儿子的健康,有时候,我们回家做作业,母亲就会在旁边催促我们休息,从这件小事中就见出了母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爱。

师:很好,你能结合自己的情感体验去理解文章,这种读书的方法非常好。

生7:第六段“我成不成为什么专家名人,母亲一向是不大理会的。”让我想到了另外一句异曲同工的话——“全世界的人都关心你飞的高不高,只有母亲一个人关心你飞的累不累”,简单的一句话就写出了母爱的纯粹与无私。是因为有真情实感,才能有这样的表述。

师:是的,正是作者对母爱深切而敏锐的感悟,才会有这样不饰雕琢而意蕴隽永的语言。 

生8:第一段中最后一句的两个“每一次 ”用的特别好,母亲过不惯城里的生活,不能忍受我打孩子,于是一次一次的从城里回到乡下,但对儿孙的挂念又让她一次一次的忽视自己的感受来到孩子的身边。可见在母亲的心里,儿孙比自己更重要。

师:这是从用词准确的角度来分析的,还有吗?

生9:第三段最后“末了就呆呆地发半天愣”,“呆呆”二字很形象的写出了母亲看到别的孩子,而引发自己对儿子深切的思念,只两个字就写出了母亲的落寞与孤独。

第六段因为不让她来看“我”她气得“在家里骂这个骂那个”,一个“骂”字写出了母亲对我的担心,因为母亲 “老实、本分、善良、勤劳在家乡有口皆碑”  不是一个爱发脾气的人。

生10:文章的最后“母亲懂得了我的心,她把钱收了,紧紧的握在手里……我的眼泪默默留下来”,“紧紧”两个字写出了母亲对我给她的东西的珍视,更是母亲对我不能常陪在身边的理解,从前文看出,钱对于她来说是没有什么大用处的,但为了让儿子安心她还是少收下并紧紧的握住。“整整”“摸摸”可以看出母亲对我无微不至的关怀,在病中,我都忽视了自己但母亲没有,运用叠词,更可以看出母亲对我的怜爱。“默默”让人感受到作者难以言表的感恩与愧疚,很有感染力。

师:在保证语句通顺的前提下,我们将叠词替换成单音节词,读一读和原文比较感觉一下。

学生读,感受运用叠词带来的亲切与怜爱之情。                                                          

生11:第二段,我十二岁在和别人骂仗的时候才知道母亲的名字,这个细节一方面写出了母亲的平凡,并以此来反衬她的伟大,另一方面,母亲知道我的一切,关心我的一切,而我对母亲忽视到连母亲的名字都不知道,也就写出了作者深深的愧疚。

第五段最后“每年院里的梅李熟了,……梅李就留到彻底腐烂了才肯倒去”,这个细节写出了母亲对我的疼爱、挂念,“这话要唠叨很长时间”也说明了他难以见到儿子的无奈和落寞,同时,通过这些语言我们也可以看出作者是很长时间难以回家的,字里行间也读出了作者的愧疚。

师:从不同的角度品读细节领悟出不同的内容,见出作者非凡的写作功底的同时,也体现出了你丰富的感受能力,非常好。

生12:第四段,最后“这当母亲却精神了,……然后一个人去灶房为我包天明起来要吃的素饺子。”“母亲操持家里的吃穿琐碎事无巨细”母亲在父亲说话时就已经打盹,说明她的操劳和疲惫,父亲说完已经是深夜了,她却为了整个家,为了儿子的素饺子而精神起来,而这素饺子中又满蕴着母亲的关爱、牵挂与祝福,她不会说什么,只是为孩子为整个家默默地奉献,非常符合农村母亲的身份和特点。

师:同学们分析细致、到位,通过我们的品读分析与交流,最后总结一下此文感人的魅力到底源于何处呢?

生13:因为有真挚的感情使的平凡的琐事也满蕴着深情,从而引起读者的共鸣。

生14:很注意语言的锤炼,几个动词和一系列叠词的运用都很恰当。

生15:细节描写很真实。

师:三个同学的总结结合起来就很全面了。

投影小结:

1、情感真挚2、锤炼语言3、注重细节

我想强调的是:真挚的感情是文章的灵魂,细节是最好的载体之一,我们在读书的时候只有关注这些看似平淡的细微之处,真正的咬文嚼字,                                           才能慢慢走近作者的内心;我们只有用心关注生活,才能透过琐碎与平淡,让感动涟漪般在心湖漾开,从而进入美丽的人生境界。

【读读写写】

写一件父母做的最让你感动的事或你对父母做的最愧疚的事。

要求:感情真挚,运用细节描写,注意词语的锤炼,不少于600字。

【学生习作】

生命走过之处,洒落一地的是拾不起的时光。

儿时的记忆中父亲是常笑的,妈妈提过在我极小时,父亲总是逗我玩,冲着我笑,小心的扶着我走路,轻轻地在他的大手中扣着我的食指去写字,那些时光我都记不得了,但厚厚的一大本相册将它们记录下来,他们说,几乎两天就拍几张,相机总是时刻挂在父亲项间的,他总想拍下值得珍藏一生的瞬间。

然而,看着那属于我,却又有些陌生的瞬间,我一天天长大,父亲在我的印象里几乎不再有什么,除了严厉、争执、不和,有时甚至是在街上,一语不合,他就对我怒目横眉,然后快步向前走去,我不愿意跟上他,街上人多,他常常会不见踪影,蓦地又闪出来,我不去理会,慢下步子,慢慢走我的路,可奇怪的是,他不是越走越远,而是保持一个看不清他的距离。我们心中都不快,都不愿意接受对方的观点,都暂且不想原谅,他不理我,我也不睬他,一条街上只去看人影疏离。

我大多低着头走,不去看前方,偶尔抬头,也只见他的背影,只是从分道中开出车来对着熙攘人群鸣笛时,他会回过头来,茫然而又紧迫的找寻我的踪影。这是一段微妙的时间,也是一段微妙的距离,我想离他远远地,但当我目光四处搜寻找不到他时,心中倒是一惊,而看着他远远的背影,即使是在陌生的地方也不会恐慌。(李雨玲)

 

【教学反思】

关于课前预习

从注重课前预习到抨击过度预习,我们做过很多探讨,但我认为探讨的关键不在于有没有预习,而在于预习的时机和预习的内容。之前,我们往往布置学生课下预习,然后导入新课,开始课堂教学,这样来看我们的导入就成了教学过程中的一个摆设,不能很好的发挥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作用,只是为教学设计的完整而备的一个教学环节而已,所以,我试着把导语放到预习之前,以引导学生入“境”,更好的走近文本。关于预习的内容,现在比较多的做法是把课堂上需要讨论的思考题抛给学生,让大家思考之后参与课堂交流,展示自己的思考成果。然而这样做的弊端是,面对一篇文章,学生没有最原始的整体把握,把读文章的过程变成了筛选信息,整合答案的过程,这就剥夺了学生初读文本,自由感知的机会,久而久之就冲淡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不利于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所以我设计了三个预习题,既为课堂的交流探讨做准备,又有助于学生整体把握文本,给学生自由接触文本,理解文本的机会。

关于目标的设计

体味至爱亲情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学会用敏感的心关注生活中的点滴,更要学会感恩是目标之一。然而,作为一堂有效的语文课,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学生真正读出了感觉,甚至都哽咽了”,“有的大男孩都流出了眼泪”的情感共鸣,学生并不缺少情感体验,能够借助自己的生活经历,深入理解文字之外的深意,能够用准确的贴切的语言得心应手的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才是我们课堂有效性的外在表现。“把感动作为起点而不是终点,这样才是语文课”,语文教师应该努力运用语言文字唤醒学生沉睡的生活体验并且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体验的能力,这才是语文课必须到达成的目标。基于这样的认识,我设计了【体味至爱亲情】【品味平实语言】【读读写写】三个环节,实践证明,理解的情感有了共鸣,品鉴的方法有了落实,我们就会以读积累写的方法,打开真挚情感的闸门;又以写巩固阅读的成果。

关于写作训练的设计

以往的写作片段要求是“写自己的亲情故事”,但写作要求的笼统很难唤起学生写作的欲望,这次将写作要求具体为“写一件父母做的最让你感动的事或你对父母做的最愧疚的事” 。于是学生多数有话想说,有话可说,学习了课文的感人魅力之源,学到为文的些许技巧,学生又有话会说,这次的习作有让人眼前一亮的感觉。

 


出处2016年陕西省西安市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资料
1 四川省凉山州2016届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诊断性考试语文试题
2 山东省枣庄市2016届3月份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3 《为三月谱曲》教案1
4 《为三月谱曲》教学设计2
5 《为三月谱曲》教学反思
6 《天安门广场观升旗》教案1
7 《天安门广场观升旗》教学设计2
8 山西省2016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
9 王昌龄《塞下曲》阅读练习及答案
10 浙江省金华、温州、台州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九次联考语文试题
11 《桂林山水》说课稿
12 《桂林山水》说课稿2
13 《桂林山水》教学反思
14 《桂林山水》教学反思2
15 《桂林山水》导学单
16 古诗二首《春夜喜雨》《游园不值》教案1
17 古诗二首《春夜喜雨》《游园不值》教学设计2
18 《我是苹果》教案1
19 《我是苹果》教学设计2
20 《我是苹果》教案3
21 《我是苹果》教学设计4
22 《我是苹果》教案5
23 《我是苹果》课堂实录
24 《我不是个好儿子》教学实录
25 《我不是个好儿子》教学反思
26 《屈原列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27 《屈原列传》教学反思(2篇)
28 《古希腊的石头》同步练习
29 2016年高考材料作文题预测11题及优秀作文
30 江西省赣州市2016届高三上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相关资料

  《我不是个好儿子》ppt课件(11页)
  《我不是个好儿子》教案4
  《我不是个好儿子》教学反思
  《我不是个好儿子》读后感
  《我不是个好儿子》疑难题解析
  《我不是个好儿子》ppt课件5
  《我不是个好儿子》同步练习
  《我不是个好儿子》学案
  《我不是个好儿子》学案
  《我不是个好儿子》说课稿
  《我不是个好儿子》课堂实录
  《我不是个好儿子》教案3
  《我不是个好儿子》教学设计2
  《我不是个好儿子》教案1
  《我不是个好儿子》ppt课件4
  鲁教版《我不是个好儿子》ppt课件3
  鲁教版《我不是个好儿子》ppt课件2
  《我不是个好儿子》备课资料
  《我不是个好儿子》ppt课件1

    

电脑版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浙ICP备05019169号